血濃於水的西周宗法分封制

2021-01-16 任微言卿

武王伐紂,推翻商朝統治。隨著「告捷禮」、「社祭」、「獻俘禮」等一系列慶祝儀式的完成,周朝正式宣告建立。

從此,從鎬京的周人老家,到東海之濱,東西南北、蠻夷戎狄之地,至少在名義上,都在周的控制之下。

但是這麼廣大的一片土地,該如何去統治呢?周朝中央政府能夠直接伸手管的過來嗎?武王、周公、太公等人著實認真思考了一番。

從「小邦」周變成了普天之下的共主,周朝還沒有太多經驗。怎麼辦呢?先看看昔日的大國殷商是如何辦的吧!

商朝為了穩固統治,同時也為了遠離原住地的內訌,曾經不斷地變換首都,直到盤庚遷殷以後,首都才固定下來。

商王朝由此開啟了新的政治結構建設,按照王畿和遠方,區別進行統治。

王畿,即商朝中央控制的地盤。王畿還可以再細分為兩種:商王直屬區和貴族管理區。

商王直屬區沒說的,大事小情都聽商王一個人的,別人誰也不好使。貴族管理區,日常工作貴族說了算,基層還有「裡君」負責協助。但是遇到打仗、交稅,那就還是得聽商王這個「大老闆」的。

商王朝在貴族區駐紮有軍隊,軍隊不聽從所在區域的貴族命令,只唯商王馬首是瞻。

遠方,就是偏遠地方的國家,也稱方國,他們大多建立於商朝之前,是所在地的原住民,方國的首領也是當地人,與商王沒有血緣關係。

因為各種原因,被打爆了,主動投降了,不想惹事的,方國陸續臣服商朝。方國有朝覲、會盟、隨同商王出徵的義務。

商朝在東南西北四方,派駐有「四方之史」,就是地方總督,負責監督地方行政。商王也會不定期的到各地巡視,召集方國首領,舉行祭祀活動,討論討論國家大事。

殷商中央政府與方國實際上組成了個類似國聯的運營模式,至多是邦聯制國家,商王是亙久不變的輪值主席。

商朝的王畿和遠方之劃分,以及方國制度,其實就是後來西周諸侯制的雛形。在拿來主義的基礎上,根據周人自己重視血緣、看重出身的習慣,進行了適度改進,就形成了宗法分封制。

宗法制,就是在血緣基礎上,一家人分出老大老二老三,誰大誰小清清楚楚;分封制,就是把自家親戚安排到地方上當統治者。

宗法分封制的出現,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組織背景。

中國在遠古時代向早期國家邁進時,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得以完整的保留,無論是虞、夏,還是殷商,都是在氏族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血緣色彩十分鮮明。

到了周人興起,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周朝實際上就是建立在姬姓、姜姓兩大家族之上的。

血緣氏族在周人從「由家族到部落、由部落到國家」的道路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國混在一起,血親是周朝賴以存在的基礎。

可以說,宗法分封制,在周人興起之前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西周建國以後的事情。

周朝準備開始分封建國了,總共分三步

(一)懾服他部,責令服從,一也。

(二)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

(三)開闢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

翻譯過來,就是先把原來的方國打敗,然後讓我的親族去當首領,最後一大家子移民過去,徹底把這塊地盤寫到我家產權證上。

如何把周代的統治比喻成一塊飯局的話,那麼只有姬姓的自家人和姜姓的姻親才有機會吃肉,剩餘少數幾個外姓功臣、故友、舊僚能喝點稀飯,其餘人連桌可能都上不去。

從這可以看出,西周諸侯與殷商方國的顯著不同:

(一)商代方國的統治者是商王族以外的部族首領,一般情況下,跟商王八竿子打不著,也不會稱兄道弟;西周新興封國的統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親等,與王室有著密切的聯繫,不是近親就是遠親。

(二)商代方國百姓血統單一,一個地方的居民大多是同一個部族;西周新興封國則人口結構複雜,周人為了促進融合,加強統治,有意識地拆散打亂族群,各個國家都是由周人、土著居民、殷商遺民以及其它地方遷徙而來的部族混合而成。

(二)商代的方國居於邊地,幾百年基本沒有搬過家;西周主要的新興封國則鳩佔鵲巢,把戰略要地都給佔據了,原來的舊方國不少都換了地方,重新建國,並且普遍接受了周天子的重新冊封,才算是名正言順。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主要採取嫡長子繼承制度。

《左傳》說:

「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弟子,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同時也是全國政治上的共主。

1.天子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當諸侯。

2.諸侯在各自國內又是大宗,其君位也是由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卿大夫。

3.卿大夫在各自封地裡又是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

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上級和下級之間,「大宗」、「小宗」之間,逐層建立起森嚴的等級關係。

這套宗法制,配合「同姓不婚」的禮法約束,把天下都納入了一張宗親網,天子稱姬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舅父,諸侯與諸侯,甚至卿大夫之間,婚姻關係交織,構成龐大的血緣關係網。

周代「封邦建國」,「分封親戚、以藩屏周」,姬姓貴族、姜姓姻親、先代帝王后裔,紛紛攜帶家眷、親戚、下屬和周王室撥給的軍隊,前往東方建立統治,形成一個個諸侯國。

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

有老一輩的歷史學家曾說,很多周人跑到東方,搖身一變成了諸侯,就是因為姓了姬。可見,血緣關係在周代,是如此重要的一個標尺。

政治上的等級秩序與血緣上的宗法秩序合二為一,組成了西周政治結構特有的格局。

隨著諸侯陸續到任,西周王朝的國家雛形初步形成了。

策劃│撰文:任微言卿

相關焦點

  • 封國屏藩,拱衛宗周——看西周封國的原則和技巧
    西周的分封制是我國古代政治體制上的一件創舉。西周建國時,受自身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經濟和軍事等原因制約,無法像殷商一樣強力控制疆域上的各派地方勢力(無數證據表明周國實力遜於商國),所以周王室選擇了最適合自身的分封制,將殷商聯盟制下的方國,變為了西周的諸侯。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周朝因此綿延800載,也因此走向滅亡
    東周其實也是從屬於整個周朝的,公元前771年西周幽王執政時期,由於其昏庸無道,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實際上葬送了西周政權的未來。以申後父親為首的諸侯軍隊,同時勾結長期與西周關係不好的犬戎部落,聯合向當時的都城鎬京進發,最終殺死了周幽王,重新擁立之前被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為太子,進而登基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周平王。
  • 哼哼歷史劇系列之:周朝的前半生——西周
    經過同弟弟周公商量,武王決定採取「分封諸侯」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分封諸侯」,就是把皇親貴族、異性親戚、元老重臣等派往各地,建立侯國,代表王室去統治、管理封地。比如把山東北部地區封給了軍師姜子牙,建立齊國。這項政策貫徹得相當透徹,不僅武王在位時分封,後面幾位王也是玩命似得分封。
  • 由「政由方伯」淺談東、西周的根本區別
    今天我們就借太史公這一句話來聊一聊西周與東周的區別。 人們了解的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的滅亡也是片面的,可這只是其中一個導火索。夏商周上古三代均為分封制,但只是周王朝讓其更加成熟完善,人們今天就只記住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啟繼位以後各部落內部的凝聚力更強了,部落間的隔閡和衝突也就更多了,而隨之就誕生了「方伯」。
  • 西周分封時,齊國和魯國同在山東境內,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
    齊國和魯國是在西周的時候出現的,是周王室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個諸侯國。在面積上齊國要比魯國大一些,而且實力也要更強一些。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後來被滅了。不過雖然如此,但很多人還是覺得魯國是正統,比如山東的簡稱就是魯,而不是齊。這個現象可以說非常奇怪,我們看一下為何大家都認為魯國是正統呢?我們先看一下這兩個國家的來源。
  • 「裡坊制」從《清平樂》看裡坊制如何在宋朝瓦解的
    這一期我們就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和《清平樂》中的宋東京,來看看古代城市建設從「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過程。劇中所說的「市坊分開」的禁令中:坊:指「裡坊」,是古代住宅區市:指「集市」,是古代商業區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中國的城市布局以封閉的街區形態為主,住宅區和商業區完全分離。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周天子的荒唐分封,形成了「三周」格局周朝建立之初,大封諸侯,其實它自己也是一個國家,就叫做「周」。需要注意的是,周國和周朝是兩個概念,不要混淆了。這個「周」和受其分封的各諸侯國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細緻一點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
  • 走向大一統(1):商用祭祖區分敵我,周以分封創建華夏共同體
    這裡要糾正一種錯誤印象,很多人以為夏朝和商朝也搞分封,其實這是武王伐紂以後才普及的制度。商朝分封只是對現有城邦的地位進行承認,和周朝分封制完全是兩碼事。換言之如果把炎帝、黃帝時期的統治方式稱為部落聯盟。夏朝是厲害的部落聯盟。商朝是更厲害,更複雜的部落聯盟。
  • 香港各界人士: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 應珍惜發展機遇
    香港各界人士連日來紛紛表示,香港與內地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香港應抓住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香港各界人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提供了重要機遇,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應加深對相關發展戰略的了解,珍惜難得的發展機遇。
  • 兩點不注意,「血濃於水」成笑話
    而在老大還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父母強制生二胎,以下兩點不注意,「血濃於水」必成笑話:一味讓老大讓著老二即使是內心再疼愛老二,覺得小寶寶有多麼弱小,也不能一味讓老大讓著老二。這樣做的後果會讓老大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了,他們只愛老二,才會把好吃的都給老二吃,好玩的都拿給老二玩。」
  • 西周覲制的禮儀特點
    西周天子最初的設想很可能如此。2.行覲禮的地點規定嚴格。徽內行禮,具體地點在宗廟。《儀禮·奴禮》自「侯氏裨冕,釋幣於稱」到「升成拜,降出」,談的都是人覲之事,活動的範圍仍然主要在宗廟:「天子設斧依於戶腑之間,左右幾。天子衰冕,負斧依。」鄭玄說:「依,如今娣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 侯耀華出席謝東回門宴,上臺致辭「血濃於水」,網友:終於承認了
    侯耀華上臺致辭,他說感謝新娘母親把女兒嫁給謝東,稱呼新娘母親為「親娘」,還說了一句「血濃於水」,信息量好大。網友直言這不就是間接承認了謝東是他弟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