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旦在總結西周覷禮的特點時認為有「嚴」、「質」、「簡」三個方面,這大體符合實際『其具體表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到:
I.行覷禮的時間規定嚴格。《周禮》有「秋見曰」之說,具體有兩種解釋:賈遴認為:諸侯來朝,「以一方四分之,或朝春,或覷秋;或宗夏,或遇冬,藩屏之臣不可虛方俱行,故分趣四時助祭也」。鄭玄發揮賈說,言「四方各四分,趨四時而來」。馬融認為在東方者朝春,在南方者宗夏在西方者奴秋,在北方者遇冬。《大行人》賈公彥疏進一步認定馬融主「六服當面各四分之」說。
綜合兩家觀點,孫治讓認為「賈、馬、鄭三君義本不異」。究其實質,他們都看出了「四方各四分,趨四時而來」之意。我們認為:就奴禮而言,季節與諸侯所處方位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索:秋天,西方諸侯行覷禮,這在規定上似乎存在著不可更動性。西周天子最初的設想很可能如此。
2.行覲禮的地點規定嚴格。徽內行禮,具體地點在宗廟。《儀禮·奴禮》自「侯氏裨冕,釋幣於稱」到「升成拜,降出」,談的都是人覲之事,活動的範圍仍然主要在宗廟:「天子設斧依於戶腑之間,左右幾。天子衰冕,負斧依。」鄭玄說:「依,如今娣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又作肪,《周禮》雲:「凡大朝覷,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舫依。」與此相應,(禮記·曲禮下》:「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所述是在廟內設置與受覲位置。這與朝禮截然不同,鄭玄的總結很有代表性:
諸侯春見曰朝,受摯於朝,受享於廟,生氣文也。秋見曰艦,一受之於廟,殺氣質也。朝者,位於內朝而序進;靚者,位於廟門外而序入。王南面立於依寧而受焉。
很明顯,覷禮以宗廟為活動中心,所謂「受摯、受享皆在廟」,就是這個意思。
錢外行覲禮,要為宮築壇。徽外行覲禮是在「巡守」、「殷國」或「會盟」等重大禮儀活動中必須實施的程序。為宮築壇,《儀禮·覷禮》有記載 :「諸侯覲於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周禮·秋官·司儀》也說:「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為宮築壇,使覷禮有了施行的地方,這是在錢外行覷禮的地點。
3.嚴密而軼軼有序的禮儀程式。《儀禮·覷禮》被認定為西周遺文,它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西周覲禮資料。由《覷禮》可知,完成覷禮過程,包括了郊勞、賜舍、告戒期、舍朝、行覷禮、享獻、請罪、賜車服、饗燕等儀式。這些儀式絲絲相扣,井然有序,哪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少。如果進一步分析的話,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它的這種特點。
(1)具體活動禮儀形式。其一:郊勞之儀。諸侯到達城郊,王派人慰勞稱郊勞。(國語·周語下)稱:「卿出郊勞。」按(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三問三勞」,諸侯、諸伯「再問再勞」,諸子「壹問壹勞」。郊勞也有近郊之勞與遠郊之勞區別。胡培說:「竊謂近郊之勞,五等諸侯皆有之……或侯伯加以遠郊勞,上公加以錢勞。爵尊者其勞遠,爵卑者其勞近,禮宜然也。』,《覲禮》沒有說明「勞者」身份,但「以五等諸侯爵位不同,使人亦異」。「問」與「勞」的次數也不明確,但一定是因人而宜。至於郊勞,沒有說明遠郊近郊。我們從「侯氏」的身份去推想,既然是諸侯,應該由大行人勞問,地點不會是近郊,因為可能是「公侯伯」,爵尊,所以要遠郊勞問。
「侯氏受璧還璧」,是郊勞的重要環節,《覷禮》雲:
使者不答拜,遂執玉(璧),三揮,至於階,使者不讓先升,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這種禮儀形式隱喻著深刻內涵:輕財重禮。《聘禮》中也有「受圭退圭」儀式,與此隱喻相同。《禮記·聘義》對此有所闡示:「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用於覷禮同樣合適,也力圖發揮這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