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長江流域的漁民常常依靠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以躲避大風暴,而人們崇拜的「河神」就是江豚。
江豚又稱江豚、江豚、海和尚等,身長120-190釐米,體重100-220公斤。因為江豚的嘴型看起來像「微笑」的表情,所以它也被稱為「微笑」動物。江豚通常生活在熱帶和暖溫帶鹹淡水之間的海域,也可以生活在江河下遊。
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宜昌以下、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一個亞種,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三個江豚亞種之一。與其它江豚亞種在形態和習性上有許多差異,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江豚喜歡獨自或成對地移動。一般來說,一組江豚不超過4-5隻,但同一組有87頭江豚。它與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白鰭豚並不合群,但偶爾它們會一起玩耍。它們活潑好動,經常在水中上下擺動,身體不斷滾動、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身等動作。江豚還有一種有趣的吐痰行為。它把頭伸出水面,快速向前遊,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閉上嘴。它有時會從口中噴出水,有時在60-70釐米外。呼吸時,只露出頭部,尾鰭藏在水下,然後像彈跳一樣潛入水中。呼吸間隔通常在一分鐘左右。如果要颳起大風,江豚的呼吸速度會加快,水面會非常高。江豚頭上的大部分會朝著有風的方向離開水面。這可能是因為在天氣變化之前氣壓很低,所以必須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在長江上工作的漁民稱這種行為為「頂風」。
江豚善於集體遊泳,有利於保持距離和合作。巡邏時,個體的空間位置相對固定。年長的雌性或雄性動物是領頭羊,通常處於最低和最前的位置,而最小的動物通常處於最高和最後的位置。這種空間結構有利於聲吶探測,減少信號幹擾,增強個體間的合作。
在天然水體中,靠近水底的環境比靠近水面的環境更複雜,這就需要聲納探測。一旦領隊發現前方水域有魚或有異常情況,就可以及時向小組發出信號,這個信號很容易被跟隨的其他個人接收,從而減少甚至避免相互幹擾的機會。當發現一個魚群時,所屬個體在收到領隊的信號後,可以迅速地從魚群的兩邊包圍魚群。在巡航過程中,江豚群體的空間結構還有一個特點,即個體間相互遮擋的情況比較少見。即使只有兩個人一起遊泳,他們也很少完全並肩遊泳。
江豚對求愛非常熱情。雄性一直在追,雌性一直在翻。水面經常被攪動和飛濺。兩人相愛後,雌雄同遊,平行於水面或潛入水中,時不時用身體不同部位互相觸碰,有時還用尖吻,逐漸導致交配。
雌性江豚每年10月分娩,每胎產一仔。雌性具有明顯的保護和幫助幼仔的行為。
長江幹流是淡水江豚最理想的棲息地,白鰭豚和無翅江豚是其中的「旗艦」物種。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長江江豚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自2006年4月以來,科學家再也沒有發現白鰭豚。這種稀有物種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事實上,除了白鰭豚外,長江中的四種珍稀魚類,如施氏鱘、虎魚、魟、柚子等,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江豚可能是長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
近20年來,與白鰭豚體型相似、習性相似、活動水域相同的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資料顯示,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約為2700隻,2006年不足1800隻。現在,長江中江豚的數量可能只有1000多隻。根據種群中成熟個體不足2500隻可列為瀕危物種的國際標準,長江江豚已進入瀕危物種名錄。
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水汙染、航運發展、航道整治等是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瀕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上述因素繼續威脅著江豚及其生存環境。
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是造成江豚困境的原因。在目前收集到的死亡標本中,95%的江豚死亡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由於江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捕殺江豚的違法行為難以制止。此外,非法捕撈活動也十分猖獗。電魚、毒魚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江豚的正常生活。
長江汙染也是江豚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和農田排水是影響長江整體水質的重要因素。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排放的各種汙染物汙染了長江中的大部分魚類。江豚在食物鏈的頂端。這些有毒物質特別是重金屬在江豚體內的長期積累,無疑會對江豚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物種的入侵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克拉基原螯蝦,俗稱小龍蝦,出現在洞庭湖等水域,不僅繁殖迅速,而且與江豚爭奪魚蝦等食物資源,打破了這一水域原有的生態平衡。
隨著長江中下遊航運業的快速發展,船舶密度極高,直接導致江豚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江豚被螺旋槳炸死的事件越來越多。採砂一直是江豚的威脅之一。在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多艘採砂船、運砂船作業頻繁,水域濁度也很高。此外,水下噪聲強度的增加不僅影響江豚的通訊和探測能力,而且會干擾江豚的求偶和繁殖。
長江沿岸還有一些水利設施,如護坡、橋梁建設等,將導致淡水生態系統的破碎,使江豚陷入生存困境。例如,鄱陽湖屬於洪泛湖,其特點是水位季節性變化。夏季和冬季的漲落是自然規律,有利於水下植物的生長和水環境的改善。然而,如果我們想在這裡修建水壩和水閘,溼地植被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食物鏈將遭到破壞。同時,大壩還切斷了江豚的遷徙路線,迫使江豚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
此外,氣候異常變化導致長江超低水位頻繁交替,極易造成江豚擱淺死亡,這也是江豚瀕危的重要原因。幾年前的冰凍災害導致江豚死亡。今年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旱情嚴重,水位下降。因此,江豚有時會衝到岸邊,擱淺時遊不回來,最後死亡。由於水位下降,大面積水生植物減少,海灘裸露後魚類不能產卵,河裡魚類的繁殖能力下降,這也使得以魚為食的江豚面臨食物短缺的風險。研究表明,長江江豚雄性比例在逐漸增加。專家推測,這可能是江豚為了適應魚類資源急劇減少而主動降低生育率的一種適應。
毫無疑問,春季以來長江江豚在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突然死亡,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有人認為江豚已進入「快速滅絕期」,引起了全社會對江豚命運及其背後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
為了保護長江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避免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鰭豚」,人們一直在不懈努力,積極尋找各種途徑。
當長江流經湖北石首時,它曾經繞了一個彎,就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U」。1972年,長江自然斬直後,形成了一條長21公裡、水域面積近20平方公裡的長江老河道。老路水質清潔,魚類資源豐富。這裡是白鰭豚和江豚的理想棲息地。1992年,我國批准在湖北石首設立天鵝島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同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淡水海豚博物館——白鰭豚博物館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成。自2002年在博物館生活了近23年的白鰭豚奇奇去世後,博物館的功能主要用於江豚的人工繁殖和人工繁殖。2005年,世界上第一隻無鰭江豚幼仔「淘淘」出生並一直健康成長。
自200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河洲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通過岸上定點觀測、水上流動觀測、安裝無線電信標和衛星跟蹤器等方式,對江豚進行了實時監測。其中,配備有江豚的彩色信標,可向跟蹤的科研船發送無線電波,使專家能及時了解江豚在潛水過程中的呼吸狀態和腦波動信息;而潛水深度、遊泳速度,利用衛星跟蹤器將江豚的呼吸和群居生活通過衛星傳送到地面跟蹤中心,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江豚,我們應該對江豚種群的分布、生活習性和種群數量做出更準確的研究和判斷。他們每年還進行一次非侵入性的塞納河捕獲。他們通過採集血樣和細胞組織材料,對江豚進行健康檢查和DNA檢測,確定其遺傳距離和親緣關係,為保護區江豚性別調整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長江沿岸已建立7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這些行動改善了揚子江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為保護無尾海豚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初,天河洲自然保護區飼養了5隻江豚進行遷地保護。目前已形成30多隻江豚種群。更重要的是,儲備中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現在幾乎恢復到1:1的正常比例。不久前,研究人員首次對江豚實施「軟釋放」:將分別圈養7年和3年的阿壩、舟州兩隻江豚從網箱移到天然圍網,從而逐步恢復江豚的野外生存能力,最終回歸自然。
《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制定於1989年,江豚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鑑於長江江豚的瀕危狀態,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多次呼籲將其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的種群規模只有1000多隻,瀕臨滅絕。它最快15年就會在野外滅絕。也許人們永遠不會看到這種帶有自然「微笑」表情的物種。因此,保護江豚已迫在眉睫!不要讓白鰭豚的悲劇在長江的「河神」——江豚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