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2020-08-02 宇宙小百科

善於「拜風」的「河神」

在古代,長江流域的漁民常常依靠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以躲避大風暴,而人們崇拜的「河神」就是江豚。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江豚又稱江豚、江豚、海和尚等,身長120-190釐米,體重100-220公斤。因為江豚的嘴型看起來像「微笑」的表情,所以它也被稱為「微笑」動物。江豚通常生活在熱帶和暖溫帶鹹淡水之間的海域,也可以生活在江河下遊。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宜昌以下、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一個亞種,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三個江豚亞種之一。與其它江豚亞種在形態和習性上有許多差異,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江豚喜歡獨自或成對地移動。一般來說,一組江豚不超過4-5隻,但同一組有87頭江豚。它與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白鰭豚並不合群,但偶爾它們會一起玩耍。它們活潑好動,經常在水中上下擺動,身體不斷滾動、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身等動作。江豚還有一種有趣的吐痰行為。它把頭伸出水面,快速向前遊,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閉上嘴。它有時會從口中噴出水,有時在60-70釐米外。呼吸時,只露出頭部,尾鰭藏在水下,然後像彈跳一樣潛入水中。呼吸間隔通常在一分鐘左右。如果要颳起大風,江豚的呼吸速度會加快,水面會非常高。江豚頭上的大部分會朝著有風的方向離開水面。這可能是因為在天氣變化之前氣壓很低,所以必須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在長江上工作的漁民稱這種行為為「頂風」。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多彩的群體和家庭生活

江豚善於集體遊泳,有利於保持距離和合作。巡邏時,個體的空間位置相對固定。年長的雌性或雄性動物是領頭羊,通常處於最低和最前的位置,而最小的動物通常處於最高和最後的位置。這種空間結構有利於聲吶探測,減少信號幹擾,增強個體間的合作。

在天然水體中,靠近水底的環境比靠近水面的環境更複雜,這就需要聲納探測。一旦領隊發現前方水域有魚或有異常情況,就可以及時向小組發出信號,這個信號很容易被跟隨的其他個人接收,從而減少甚至避免相互幹擾的機會。當發現一個魚群時,所屬個體在收到領隊的信號後,可以迅速地從魚群的兩邊包圍魚群。在巡航過程中,江豚群體的空間結構還有一個特點,即個體間相互遮擋的情況比較少見。即使只有兩個人一起遊泳,他們也很少完全並肩遊泳。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江豚對求愛非常熱情。雄性一直在追,雌性一直在翻。水面經常被攪動和飛濺。兩人相愛後,雌雄同遊,平行於水面或潛入水中,時不時用身體不同部位互相觸碰,有時還用尖吻,逐漸導致交配。

雌性江豚每年10月分娩,每胎產一仔。雌性具有明顯的保護和幫助幼仔的行為。

危機四伏的生存狀態

長江幹流是淡水江豚最理想的棲息地,白鰭豚和無翅江豚是其中的「旗艦」物種。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長江江豚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自2006年4月以來,科學家再也沒有發現白鰭豚。這種稀有物種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事實上,除了白鰭豚外,長江中的四種珍稀魚類,如施氏鱘、虎魚、魟、柚子等,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江豚可能是長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

近20年來,與白鰭豚體型相似、習性相似、活動水域相同的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資料顯示,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約為2700隻,2006年不足1800隻。現在,長江中江豚的數量可能只有1000多隻。根據種群中成熟個體不足2500隻可列為瀕危物種的國際標準,長江江豚已進入瀕危物種名錄。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水汙染、航運發展、航道整治等是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瀕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上述因素繼續威脅著江豚及其生存環境。

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是造成江豚困境的原因。在目前收集到的死亡標本中,95%的江豚死亡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由於江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捕殺江豚的違法行為難以制止。此外,非法捕撈活動也十分猖獗。電魚、毒魚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江豚的正常生活。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長江汙染也是江豚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和農田排水是影響長江整體水質的重要因素。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排放的各種汙染物汙染了長江中的大部分魚類。江豚在食物鏈的頂端。這些有毒物質特別是重金屬在江豚體內的長期積累,無疑會對江豚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物種的入侵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克拉基原螯蝦,俗稱小龍蝦,出現在洞庭湖等水域,不僅繁殖迅速,而且與江豚爭奪魚蝦等食物資源,打破了這一水域原有的生態平衡。

隨著長江中下遊航運業的快速發展,船舶密度極高,直接導致江豚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江豚被螺旋槳炸死的事件越來越多。採砂一直是江豚的威脅之一。在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多艘採砂船、運砂船作業頻繁,水域濁度也很高。此外,水下噪聲強度的增加不僅影響江豚的通訊和探測能力,而且會干擾江豚的求偶和繁殖。

長江沿岸還有一些水利設施,如護坡、橋梁建設等,將導致淡水生態系統的破碎,使江豚陷入生存困境。例如,鄱陽湖屬於洪泛湖,其特點是水位季節性變化。夏季和冬季的漲落是自然規律,有利於水下植物的生長和水環境的改善。然而,如果我們想在這裡修建水壩和水閘,溼地植被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食物鏈將遭到破壞。同時,大壩還切斷了江豚的遷徙路線,迫使江豚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

此外,氣候異常變化導致長江超低水位頻繁交替,極易造成江豚擱淺死亡,這也是江豚瀕危的重要原因。幾年前的冰凍災害導致江豚死亡。今年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旱情嚴重,水位下降。因此,江豚有時會衝到岸邊,擱淺時遊不回來,最後死亡。由於水位下降,大面積水生植物減少,海灘裸露後魚類不能產卵,河裡魚類的繁殖能力下降,這也使得以魚為食的江豚面臨食物短缺的風險。研究表明,長江江豚雄性比例在逐漸增加。專家推測,這可能是江豚為了適應魚類資源急劇減少而主動降低生育率的一種適應。

毫無疑問,春季以來長江江豚在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突然死亡,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有人認為江豚已進入「快速滅絕期」,引起了全社會對江豚命運及其背後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

留住「微笑」的努力和希望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為了保護長江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避免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鰭豚」,人們一直在不懈努力,積極尋找各種途徑。

當長江流經湖北石首時,它曾經繞了一個彎,就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U」。1972年,長江自然斬直後,形成了一條長21公裡、水域面積近20平方公裡的長江老河道。老路水質清潔,魚類資源豐富。這裡是白鰭豚和江豚的理想棲息地。1992年,我國批准在湖北石首設立天鵝島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同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淡水海豚博物館——白鰭豚博物館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成。自2002年在博物館生活了近23年的白鰭豚奇奇去世後,博物館的功能主要用於江豚的人工繁殖和人工繁殖。2005年,世界上第一隻無鰭江豚幼仔「淘淘」出生並一直健康成長。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自200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河洲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通過岸上定點觀測、水上流動觀測、安裝無線電信標和衛星跟蹤器等方式,對江豚進行了實時監測。其中,配備有江豚的彩色信標,可向跟蹤的科研船發送無線電波,使專家能及時了解江豚在潛水過程中的呼吸狀態和腦波動信息;而潛水深度、遊泳速度,利用衛星跟蹤器將江豚的呼吸和群居生活通過衛星傳送到地面跟蹤中心,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江豚,我們應該對江豚種群的分布、生活習性和種群數量做出更準確的研究和判斷。他們每年還進行一次非侵入性的塞納河捕獲。他們通過採集血樣和細胞組織材料,對江豚進行健康檢查和DNA檢測,確定其遺傳距離和親緣關係,為保護區江豚性別調整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長江沿岸已建立7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這些行動改善了揚子江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為保護無尾海豚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初,天河洲自然保護區飼養了5隻江豚進行遷地保護。目前已形成30多隻江豚種群。更重要的是,儲備中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現在幾乎恢復到1:1的正常比例。不久前,研究人員首次對江豚實施「軟釋放」:將分別圈養7年和3年的阿壩、舟州兩隻江豚從網箱移到天然圍網,從而逐步恢復江豚的野外生存能力,最終回歸自然。

《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制定於1989年,江豚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鑑於長江江豚的瀕危狀態,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多次呼籲將其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的種群規模只有1000多隻,瀕臨滅絕。它最快15年就會在野外滅絕。也許人們永遠不會看到這種帶有自然「微笑」表情的物種。因此,保護江豚已迫在眉睫!不要讓白鰭豚的悲劇在長江的「河神」——江豚身上重演。

相關焦點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宜昌以下、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一個亞種,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三個江豚亞種之一。與其它江豚亞種在形態和習性上有許多差異,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江豚喜歡獨自或成對地移動。一般來說,一組江豚不超過4-5隻,但同一組有87頭江豚。它與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白鰭豚並不合群,但偶爾它們會一起玩耍。
  • 長江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後江豚也瀕臨滅絕邊緣
    豚類學者預測,如果環境持續惡化,10~15年後江豚也將滅絕。昨天中午,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隊抵達上海,至此2012年長江全流域淡水豚考察已經完成三分之二的行程,此前從武漢至上海江段近1100公裡的單程航行中,科考隊目視觀察組共發現長江江豚177頭次,聲學觀察檢測到江豚86頭次。雖然流域中江豚的具體數量還沒推算出來,但6年來江豚數量迅速下降已經是顯著的事實。
  • 七種珍稀河豚:長江江豚正處於瀕危狀態
    它們已成為了全球各地水質惡化和水資源退化的指示劑,當然也能夠同時反映出當地人的健康狀況。其中一種河豚長江白鰭豚已經被宣布處於滅絕狀態。非贏利性國際環境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認為,已知現存的7種河豚物種正在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水汙染、漁業影響以及大壩和其他水利設施對河豚棲息地的破壞。2. 長江江豚
  • 七種珍稀河豚:長江江豚正處於瀕危狀態(圖)
    它們已成為了全球各地水質惡化和水資源退化的指示劑,當然也能夠同時反映出當地人的健康狀況。  其中一種河豚長江白鰭豚已經被宣布處於滅絕狀態。非贏利性國際環境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認為,已知現存的7種河豚物種正在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水汙染、漁業影響以及大壩和其他水利設施對河豚棲息地的破壞。  2.
  • 救救長江江豚
    ,它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多樣性,如今卻又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更準確地說,長江江豚是是江豚屬三種江豚中唯一生存在淡水中的。各種淡水魚蝦,從鮊到鱭、從蝦到鯽魚都是它的食物,江豚還會根據不同的獵物改變捕獵策略,是制霸長江的生存強者。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研究關注白鰭豚和江豚的意義在於,哺乳動物處於食物鏈的最高層,長江如果連豚類的生存都不能支撐,很有可能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撐我們人類的生存。」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落寞與寂然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基地沒有了白鰭豚沒有了「淇淇」的「白公館」顯得落寞和寂然。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白鰭豚有三大顯著特徵,白色、標誌性的長嘴和白色背鰭,但是除了顏色能夠確認外,另外兩個特徵都無法從視頻畫面中看出,這也是我們當時不敢確認的原因。」  王克雄博士承認:「從視頻畫面中確實看不清嘴部和背鰭,如果能看清這兩個標誌性特徵,我們就能百分之百肯定是白鰭豚了。近期我們可能會去長江銅陵江段再次尋找白鰭豚。」  面對外界對白鰭豚身份真偽的種種猜測和論述,曾玉江一笑置之。
  • 愛與人親近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為何如此艱難?
    長江江豚生存現狀長江江豚只生活在長江中,長江幹流中有大量的泥沙,能見度很低,長江江豚的視力是非常差的。幸好長江江豚具有聲吶系統,可以通過「聲音」來判斷食物在哪裡,哪裡有障礙物。長江江豚在長江中下遊段才能正常生活,因為長江江豚是淡水豚,喜歡開闊平緩的流域,而長江上遊江流湍急它們無法順利捕食,而長江下遊出海處已經有海水混合在江流裡,長江江豚是沒有辦法在海水裡正常生存的。
  • 長江銅陵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社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  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長江大旱使白鰭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遭遇嚴重威脅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 於文靜)長江乾旱,洞庭湖、鄱陽湖、洪湖喊渴,長江三峽緊急放水……近期,降臨在長江流域沿線的乾旱使湖泊水量減少、水位偏低,白鰭豚、江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這是記者從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31日在北京召開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和救護髮布會上了解到的。
  • 六國聯合考察隊在長江銅陵江段未發現白鰭豚
    新華網合肥12月10日電(記者程士華)記者從安徽省銅陵縣獲悉,中、美、日等六國聯合考察隊近日在對長江銅陵段考察結束後未發現白鰭豚,連搜尋到的長江江豚也不到10頭。11月24日,聯合考察隊抵達銅陵,對銅陵江段水質、地理環境進行了認真考察,並在銅陵江段進行了仔細搜尋。
  • 功能性滅絕的「長江女神-白鰭豚」 11年後再現南京夾江?
    近年來,在我省對江豚採取保護措施後,江豚的數量有所回升,儘管回升的速度很緩慢,但市民已經常常可以在長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江豚戲水。最近,一位志願者在長江南京三岔河段,拍攝到了一頭疑似已經被公布為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
  • 長江科考隊39天未發現白鰭豚 是否滅絕成懸案
    科考船採用目視觀察和聲學觀測的方式,對從宜昌到上海長江主幹流江段淡水豚狀況進行了往返監測,並對長江水樣進行採集分析,實際考察裡程近3400公裡。經過聲學考察和目視觀察,科考船在1667公裡的長江幹流江段中,初步分析發現江豚僅700到900頭(另外,根據近年對鄱陽湖和洞庭湖的調查分析,兩個湖區分布的江豚數量分別約為400頭和150頭)。
  • 找了42天沒發現長江白鰭豚
    報告的主編、南京地理與湖泊所所長楊桂山表示,這份報告採用無主題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在有效回收的111份問卷中,確定了長江面臨的九大問題,包括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和洪水問題、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等問題。
  • 生態環境訪談錄(4) | 長江水生態趨好,江豚回來了!
    武漢有很多的沙洲,由於長江汛期水位上漲,沙洲被洪水淹沒,加上長江武漢段全面禁捕,生態環境改善,沙洲裡的魚多草多樹多,又沒有船隻和人為因素的打擾,江豚就能來此自由自在地覓食。」對於一個生態系統,某些物種在該生態系統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了這些物種,就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這些關鍵的物種就被稱為該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 長江水生態趨好,江豚回來了,它們是長江健康狀況晴雨表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表示,對於一個生態系統,某些物種在該生態系統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了這些物種,就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這些關鍵的物種就被稱為該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
  • 中科院專家稱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8日,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BiologyLetters》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們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長江又現江豚戲水,你對江豚知道多少?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裡面生活著許多可愛的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被人們稱為是長江裡的「精靈」,它就是長江江豚。它是長江生態「活化石」中國的水中大熊貓,是長江中唯一的鯨類動物。同時它的數量由於人類的活動發展影響,數量急劇下降,截至到2020年,長江江豚的數量目前僅剩1000頭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