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旱使白鰭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遭遇嚴重威脅

2021-01-1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 於文靜)長江乾旱,洞庭湖、鄱陽湖、洪湖喊渴,長江三峽緊急放水……近期,降臨在長江流域沿線的乾旱使湖泊水量減少、水位偏低,白鰭豚、江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這是記者從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31日在北京召開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和救護髮布會上了解到的。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會長胡維勇介紹,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生態河流。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白鰭豚、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為長江特有。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其中生活的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佔全國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物種總量的二分之一。

    胡維勇說,3月以來的連續乾旱,使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再次萎縮,引發了本來就脆弱的水域生態危機,水域生物鏈遭到破壞,部分物種面臨生存威脅。尤其是水生哺乳動物所面臨的威脅更加嚴重,抓緊拯救江豚、白鰭豚的任務迫在眉睫。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專家認為,春末夏初是多種魚類繁殖季節,長江流域大旱無論對江河產卵的四大家魚或是對湖泊繁殖的鯉、鯽等魚類,都有嚴重影響。江河湖泊水量減少,水位下降,對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的不利影響尤其嚴重。要呼籲全社會來關心長江水生生物的命運,不要傷害受困的水生動物,對於一些違法的電捕魚和密眼網具,要堅決取締,對挖沙船作業要嚴格控制。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是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唯一社會團體機構,在旱情到來的非常時期,呼籲水生動物救助網絡單位立即行動起來,配合漁政部門開展現場救助、異地保護等;當地群眾如果遇到受威脅的水生動物,應保護現場並撥打電話通知漁政部門和水族館等單位,配合採取合理措施。

    此外,為使公眾積極參與水生動物保護,分會現主辦「長江流域大旱 水生生物危機——我們在行動」徵稿活動,向社會徵集圖片、錄像和文章,在今年9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期間,將把優秀作品在全國各水族館進行專題巡迴展出。

相關焦點

  • 白鰭豚驚現長江?(組圖)
    「8月18日下午3時多,我送客戶,同時也是好友到銅陵縣胥壩渡口,在江邊等待渡船的時候,突然發現大概一公裡左右的江面上有個白色的生物躍出水面。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水生物非常大,不像是江裡的魚類。我從小住在江邊,對這方面比較了解。我懷疑是白鰭豚,它跳躍的姿勢非常優美,這樣一個弧線過去,弧線型的一個白點一閃過去,又一跳。
  • 長江白鰭豚可能已被人類滅絕-
    13日,為期38天的尋找白鰭豚之旅到達終點站武漢。由6個國家組成的科考隊遺憾地宣布,來回3336公裡的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這種比大熊貓更珍貴的種群的復壯希望已經極為渺茫。  據介紹,如果長江不能支撐白鰭豚的生存,也意味著不遠的將來不能支撐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從白鰭豚的瀕危現狀中吸取教訓,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及時開展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水汙染、航運發展、航道整治等是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瀕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上述因素繼續威脅著江豚及其生存環境。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是造成江豚困境的原因。在目前收集到的死亡標本中,95%的江豚死亡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由於江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捕殺江豚的違法行為難以制止。此外,非法捕撈活動也十分猖獗。
  • 「長江女神」白鰭豚存亡風波(圖)
    位於武漢的白鰭豚館自從一頭叫「淇淇」的白鰭豚去世後一直閒置著,因為這5年來再沒有人見過活著的白鰭豚……此前,該物種已經在地球上,在長江裡生存了2000萬年左右。科學家認為,白鰭豚處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
  • 江豚的生存狀態如何,它會和白鰭豚一樣,消失在長江流域中嗎?
    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水汙染、航運發展、航道整治等是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瀕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上述因素繼續威脅著江豚及其生存環境。為了保護長江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避免江豚成為「第二個白鰭豚」,人們一直在不懈努力,積極尋找各種途徑。當長江流經湖北石首時,它曾經繞了一個彎,就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U」。
  • 長江科考隊39天未發現白鰭豚 是否滅絕成懸案
    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不能輕率地宣布白鰭豚已經滅絕  在昨日的2006長江淡水豚中外聯合考察新聞通報會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博士宣布,科考期間他們在長江主幹流江段中共發現江豚700到900頭,沒有發現白鰭豚。
  • 白鰭豚檔案
    1950年: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1974年春節前夕:航運部門爆破清理航道,造成兩對白鰭豚喪生,令人痛惜的是,在兩個雌豚的肚子裡各發現一個胎兒。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時間賽跑
    來源:海外網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日前,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在武漢舉行。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現狀如何?保護難點是什麼?記者採訪了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
  • 中國科學院專家認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長江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鑑定,安徽一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所拍攝到的水生動物為白鰭豚。專家稱,這說明目前長江內還有白鰭豚存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又把錄像帶回來研究。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說,經仔細鑑定,錄像中的水生動物確為白鰭豚。「這打破了白鰭豚滅絕說,證明長江中還存在白鰭豚。」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國25名專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長江宜昌至上海段,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為期38天,行程3400公裡的野外考察,整個過程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有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6——中國白鰭豚
    白鰭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鰭、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1980年,湖北省的幾位漁民發現了一頭誤入淺水區的白鰭豚,於是將它打撈上漁船,但是在打撈過程中,這隻白鰭豚受傷了,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
  • 白鰭豚快絕種了!
    擔任科考負責人的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博士介紹,從行程上看考察活動覆蓋了白鰭豚的所有歷史分布江段,38天的聲學考察和目視觀測的結果都沒有發現白鰭豚,江豚數量也呈明顯的銳減趨勢。這個結果表明,作為長江水域生態系統中的兩種頂級捕食者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長江生態與環境不容樂觀。
  • [視頻]長江安徽銅陵段發現白鰭豚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生活在長江裡的白鰭豚已經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不過近日,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帶有DV功能的數位相機把白鰭豚拍攝下來。
  • 找了42天沒發現長江白鰭豚
    近50年來,長江流域氣溫明顯升高,導致流域大部分地區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尤其是極端降水佔總降水量比重顯著增加,未來氣候變暖對長江洪水災害影響不容忽視。三峽工程作為長江防洪治理的關鍵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緩解洪水危害最嚴重的中遊地區防洪壓力。
  • 安徽市民在長江銅陵段拍下白鰭豚活動視頻(圖)
    在長江邊長大的曾玉江,不相信那是一條魚:「它當時距我有1公裡左右,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魚躍出水面。」曾玉江便用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攝像功能拍下白鰭豚後面幾次出水時的畫面。曾玉江說,「我以前見過白鰭豚照片,當時就懷疑。」後來,曾玉江把拍下來的DV先送到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鑑定,沒得到準確答覆,最後才送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鑑定。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 七種珍稀河豚:長江江豚正處於瀕危狀態
    非贏利性國際環境組織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認為,已知現存的7種河豚物種正在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水汙染、漁業影響以及大壩和其他水利設施對河豚棲息地的破壞。2. 長江江豚長江江豚長江江豚是往來於中國長江中的兩種大型海洋哺乳動物之一,它們比已經被宣布滅絕的長江白鰭豚生命力更強一些。長江江豚雖然也處於瀕危狀態,但它們仍然倖存著,而在2007年人們已是最後一次看到白鰭豚。
  •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高度疑似白鰭豚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企業攝影家自然基金提供 焦少文 攝   武漢東湖之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有一座白鰭豚館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作為一名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焦少文退伍後成了生態攝影師,擅長拍鳥。今年春天,他在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參加了一次民間考察活動。
  • 救救長江江豚
    ,汙染問題嚴重,超過了長江水體的自淨能力,水質逐漸惡化。人類的自來水廠有淨化水質的功能,但是長江江豚只能生活在被人類汙染的水體中。重金屬等汙染物會隨著食物富集到江豚體內,日積月累威脅個體的健康,進而影響種群的繁衍和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