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需求,朋友跟我說:是你慣的

2020-12-05 點點家的土小豆

#育兒經驗#

前兩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我家兒子的。

而他這樣鬧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喊他吃飯。他先是說不餓,後來又說太熱,我們一直吃飯,沒有搭理他,所以他開始「演」上了。

哭得那叫一個聲音大,還一邊哭一邊討伐我們:

我不要爸爸媽媽了

你們不愛我

我要報警,讓警察抓你們

爸爸被鬧得受不了,進了房間;姐姐呢,遞過去一張餐巾紙,被兒子無情地扔了;我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他身邊,一邊給他扇扇子,一邊給他擦眼淚。

過了大約二十多分鐘,他的情緒才平復下來,鑽到我的懷裡,喊了一聲

「媽媽」。

從他出生後,我就發現了,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睡渣、飯渣、事兒渣……集各種渣於一體的「渣神」。

哄他睡覺,比去西天取經還難。

費了很大力氣哄睡了,剛一放下,馬上哭。後來,他喜歡聽開水壺燒水的「咕嚕咕嚕」聲,這樣有節奏的聲音讓他覺得很安心,但一關掉他立馬醒,我真是燒水燒到懷疑人生……

很固執,不論走到哪,我都要帶著那一套格子床單,即使住酒店,也是。因為沒有那一套床單,兒子就要回家,能站在床邊,哭嚎很久都不肯上床。

有很強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非常小的事都會歇斯底裡。出門的時候,如果我們先走出單元門,沒有幫他撐著門,他會生氣。有次我老公一邊打電話一邊出去,把門關上了,兒子哭得眼睛腫了,嗓子也啞了。

只要我們單方面想讓他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事情都會非常糟糕。

同時,他也非常敏感,一點不如意就哭了,也能一下子體察到我不開心的情緒。

早上讓他寫拼音,寫得亂七八糟,氣得我都不想理他。然後他又小心翼翼地來到書房說:「媽媽,你生氣了嗎?」

真的,他開心的時候就是最開心的寶寶,生氣時也是最糟糕的寶寶,要麼風和日麗,要麼狂風驟雨,沒有中間狀態。適合其他孩子的建議,在他身上一律不起作用。

前天,我們約了另外兩家朋友一起去了黃山古鎮玩。一路上,別的孩子都開開心心的,只有他,莫名其妙地就生氣了,又哭又鬧還說狠話。

我牽著他的手,試著安撫他,朋友看了忍不住勸我:「你這樣會寵壞孩子的。」說我的態度應該強硬一點,不要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一邊是兒子在說「我不要你這樣的媽媽」,一邊是朋友說我慣壞了孩子,我真的感覺很無力,很挫敗,也很心累。

誰讓我養了一個「高需求」寶寶呢。

關於「高需求」寶寶,美國兒科學會會員、著名兒科醫生西爾斯曾專門總結過,我在這裡列出來,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感情強烈:在每件事裡都動用了更多能量,哭得更響亮,笑得格外帶勁,要求得不到滿足,脾氣也格外大。

超級好動:高需求孩子的肌肉和頭腦很少是放鬆或安靜的;還對刺激過度反應,只要周圍有什麼活動,就不能安靜地坐著。

沒完沒了地要求抱:他們會從父母身上抽取每一絲能量,讓你筋疲力盡。

頻繁餵奶:喝奶從來不會一次性喝飽,完全是秉承「少食多餐」,一天可能要餵20次。

苛求多多:需要更多,還更挑剔。

經常醒來:什麼都需要更多,唯獨睡覺不是

無法滿足: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孩子還是不買帳

不可預料:昨天還管用的方法,今天就失靈了。很難一勞永逸地取悅,因為他們神經系統的組織性還很差。而且情緒很不穩定,高興的時候非常高興,生氣時,周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火力。

超級敏感:很容易受打擾,輕易會被刺激到,就像走在雞蛋殼上,白天容易受驚,晚上很難入眠。

放不下來:渴望親密人親密的身體接觸。

分離焦慮:不能接受和父母,尤其是媽媽分開。一旦分開,各種哭鬧。

他還指出,高需求的孩子也有更高的創造力水平,富有同情心、洞察力很強,很有學霸和領導者潛質。

後來,我看到了一本《兒童行為問題矯正》的書,裡面提及高需求難養育的孩子佔了10%。

一定是特別的緣分,讓10%的機率,發生在我的身上,讓我和兒子相遇。

這幾年來,在被他折磨得不能睡覺的夜裡,我無數次在懷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很快入睡,乖巧貼心,我家孩子一定要抱要哄,天天氣人。

每天都處在緊張和害怕中,他不穩定的個性,有一出是一出的「驚嚇」,我不知道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還是可怕的一天。

聽到身邊人對他負面評價,說「他太頑固了」「太難管了」「太目中無人了」「太調皮了」,我又異常難過。

我的身體和情緒都在接受著挑戰, 身心俱疲,精神恍惚。

但知道他是高需求寶寶那刻,我忽然就放輕鬆了。

因為我知道了他不是病了,也不是我沒有教好,這只是他的天生氣質。

家裡有高需求寶寶的媽媽都知道,養這樣一個孩子有多難,因為他們太有創造力,性格也太與眾不同,每次跟娃鬥智鬥勇都要花上一片海那麼大的精力。

他們好奇心強,學得快,但這也能使他們變得衝動和倦怠;他們堅持不懈、意志頑強、擅長決斷,但引導不當,這些特點就會變成不服從和反抗。

所以,我們需要用更有創造力的方法來養育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理解、耐心。

1. 採用高接觸、多回應的親密育兒法,溫柔應對

親密關係是有效教育的基礎。只有兒子的心和我貼近了,他才願意聽我說話。

所以,在他又哭又鬧時,我沒有再讓他「哭個夠」,而是積極地傾聽、回應他。

因為對於高需求的孩子來說,哭鬧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不管不顧,連最信任的人都最先停止了傾聽,孩子肯定很難過。

而積極有愛的回應,會讓「孩子——媽媽」這個交流渠道暢通,孩子下次有需求時就不會那麼緊張,而會採用更溫和的方式。

記不清從出生到現在,我兒子哭了多少次。

但每一次,我只要在他身邊,我都會邊摸他的頭邊問他:「用你自己的話說,你需要媽媽做什麼?」在他哭著描述時,我不時插入一些理解的話:「對的,我懂。」「你特別想要那個玩具,是嗎?」「如果你得不到這個玩具,一定很傷心。」

在我表明了對兒子想法的理解後,他開始逐漸敞開心扉。

從小到大,他最願意聽我的話。婆婆說是我把他慣壞了,其實,我想說,那是因為我最懂他。

2. 在滿足孩子和說「不」之間找到平衡

高需求孩子一般很固執,只認同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對他說「不行」,他們就會反抗你,對你的一切請求都說「不」。

但如果我們什麼都說「行」,會使孩子變野缺乏自控力。所以,我們需要在「行」和「不行」之間找到平衡。下面幾個說「不」的小技巧大家可以試一試。

1)我們可以學會討價還價

我兒子睡前想看動畫不想睡覺,我就會跟他「交易」:「那這樣吧,我也退一步,換上你的睡衣,洗漱後,我們一起在床上看動畫。」很快,兒子就能睡著。

有時,也可以用一個對孩子有吸引力的事情來避免拉扯。

兒子有起床氣,他會拒絕起床、刷牙和吃早飯,只是不開心地躺在床上。我會這樣說:「起來刷牙吧,吃完飯後,我們一起出去玩球。」

這樣既不傷害我們的權威,又能讓兒子很好地完成我們的請求。

2)說完「不」後,給出積極的替代方法

說完「不行」以後,孩子可能會抗拒,我們可以在他反抗之前馬上提供一個可接受的替代選擇:「你不能用刀切菜,不過你可以用打蛋器幫媽媽搗一下雞蛋。」

這樣既制止了危險行為,又能維持他們的好奇心,讓某個想法有落腳點。

3)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高需求的孩子,意志頑強,不會輕易接受我們對他們的安排,這個時候把「馬上去做……」換成選項,會好很多。

我兒子每次看電視不願意停下來,我會和他說,如果你看一會電視,休息一會眼睛,那麼,下次就可以多看一會。

睡前也會給他做選擇:「你想先穿睡衣還是先刷牙?」

選擇的過程會讓孩子有掌控感,也就更願意配合。

4)在「可行」的環境裡,讓孩子去做一些平時「不行」的事

高需求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可以盡情地做能做的事情。如果他一天都是在「不行」「不能碰」的環境裡,很容易哭鬧發脾氣。

我兒子很喜歡蹦,可說了很多次不能蹦沙發,除了惹怒他,毫無用處。後來,我一周會帶他去一次遊樂場,再後來,我買了一個蹦床送給他,讓他盡情地去蹦。

這樣做之後,對我和他都是一種解脫。

還有一些說話的句式,我覺得挺管用:

孩子尖叫時:「我不喜歡哭哭啼啼,但我喜歡你好聽的聲音。你準備好的時候,過來跟媽媽用好聽的聲音說話。」

發出指令時:不說「不要跑了」,而是說「我需要你/我想你不要亂跑」;

採用「當什麼時候就怎麼樣」:「當你把玩具收拾好的時候,你就能出去玩了」。

3. 做一個自信而情緒穩定的媽媽,好好愛自己

只有媽媽情緒穩定、平靜自信,才能照顧好孩子。

就像乘坐飛機時,示範飛行安全的視頻裡會提醒:「先給你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後再給孩子戴上。」如果大人窒息了,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高需求的孩子很敏感,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感染和影響。如果孩子哭了,媽媽瘋了,那我們可能要花好幾倍的精力才能安撫好孩子。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平靜是我們最好的處理方式。

有一次,兒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他突然發脾氣責怪姐姐不幫他,說自己拿不了。我走過去,很平靜地說:「來,我們一起打掃乾淨,下次,你做不了事情,可以開口讓我幫助你。」

這樣,兒子就不再鬧了,也不覺得打碎杯子是一件多大的事。

養育高需求孩子很辛苦,我們可以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一定不要忘了事後補償自己。如果我們不快樂,那麼,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孩子。

比如,每個月給自己安排一次獨處的時間,甩掉孩子逛逛街,晚上孩子睡了,點盤小龍蝦追個劇……

心情放鬆,注入快樂的能量,利於老母親回血,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去養育孩子。

陪伴高需求孩子長大,很辛苦。

因為我們撫養的不是一般的孩子,曾經「要命」的孩子,我們只有「拼命」去養,他們會讓我們餘生變得「好命」。

放寬我們的期待,接受他本來的樣子,大人、孩子都輕鬆得多。

就像《西爾斯的橙色親子課》裡說的:「父母的角色就像園丁:我們不會去改變花的顏色和開放的日期,但我們會除去雜草,修剪多餘的部分,讓花開得更美。」

靜待高需求孩子長大後給我們的驚喜!

*參考文獻:書籍《西爾斯橙色親子課》

土豆是一個典型的高需求高敏感寶寶。

只要醒著,就一刻不停在動,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扯窗簾,轉玩具等等。情緒亢奮。從小隻要家裡來客人,就必然會翻車,來的人越多,他越容易激動,直至失控。一言不合就會動怒,一點小事就會不如意發火。而且沒有耐心,超過5分鐘的等待他就會非常不耐煩,不停地催促嚷嚷……

身邊的所有朋友的孩子,沒有一個是土豆這樣的。當我積極尋求外援,看醫生、做沙盤後,我才真正確認土豆就是天生特質,並不是病了。

此後,我和土豆爸調整了育兒方式,放寬了期待,事事回應,處處掌聲,多多陪伴,滿滿關愛。

土豆現在也越來越好。高需求的孩子和家庭,需要:更多的理解;

更多的鼓勵;

更多的幫助;

更少的批評。

跟大家共勉~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寶寶,可以分享給他們看看哦。

你好,我是李點點,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兒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

相關焦點

  • 母親說:兒子,我跟你爸的錢都是你的,好好工作,養老是你姐的事
    有一天,老公的親侄子跟淑慧說,以後他們的房產,家產,都是他的了。 淑慧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就非常的生氣,就算是自己沒有兒子,百年之後的這點東西,肯定是留給女兒的,怎麼可能留給一個外人呢。 跟淑慧有一樣情況的人,應該還不少吧,就是因為沒有兒子,可能還是會受到別人的歧視,甚至還會挨欺負。
  • 寵孩子≠慣孩子
    我還沒有接話,只聽到店主的兒子,對著他媽媽兇狠狠地說了句:「你說啥!你再說一遍試試!」我尷尬的笑了笑,仔細看了看那個蹲在地上的小男孩,大概也只有三四歲的樣子。但是他說那些話的語氣和神情,完全不像這個年齡的小孩兒。接著他一直重複著前面說的那兩句話,更甚的是,說著說著,又多了一句:「你再說,信不信我過來打你嘴巴子!」
  • 誰再跟我說哈士奇智商低的,我跟你急!
    [別擔心,藍爵昨晚已經懸賞2萬找回來了,你們沒機會了]布魯不僅把超凡的本領交給了藍爵,還把強大的基因也遺傳給了它兒子。它的兒子曾經也上演過一場越獄。主人找遍了整個家,在這裡找到了它:[你猜撈出來洗澡的時候有多酸爽?]——不華麗的分割線——其實我一直不敢養哈士奇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它的綽號——撒手沒。因為我1米5的個子實在是跑不過它。
  • 兒媳婦,只要你跟我兒子好,我怎樣都行,但是我不想讓我兒子死
    小光思前想後,又跟自己的母親商量了一下,就又聽了小柳的話,買了以前的房子,在北京交了首付,搬出了丈母娘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小梅北京人的驕傲更加的凸顯了,加上懷孕了,簡直就是把自己當皇太后了。婆婆沒了房子,沒地方住了,本來是想著一起來北京在找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回家住方便,工資也高一些,可是小光跟小梅說起來,小梅卻一口拒絕了:「她一個打掃衛生的,住哪不行?
  • 奚夢瑤自曝嫁給愛情而不是豪門,透露婆婆不會慣著她
    但是沒辦法,人家命好,直接嫁給了賭王的兒子何猷君,還給賭王生下了唯一的長孫,可想而知奚夢瑤在賭王家族中的家庭地位了,再說,奚夢瑤在嫁給了賭王兒子之後,自己的商業價值也是直線上漲,但是奚夢瑤跟何猷君近日在參加某一個綜藝之後,她直接坦白地回應了媒體的質問,直接說自己是為了愛情而結婚的,嫁給的不是豪門,而是愛情,要是沒有愛情,再好的豪門也不會嫁進去,從奚夢瑤滿臉堅定的表情看得出來,她還是有底氣的,看起來,她的確是嫁給了愛情!
  • 我想把兒子養寵物蛇的事情跟大家說一說
    他希望通過快報,把孩子養寵物蛇的事情跟大家說一說,希望傳遞的不只是負能量,也不要引起社會的恐慌。 「我兒子是周四晚上11點左右就被蛇咬傷了,那時候我和我老婆已經睡下了,兒子可能怕我們擔心,自己吃了抗蛇毒的藥後,就打車去了醫院,並沒有叫醒我們。我是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兒子不在家,給他打電話,這才知道他被蛇咬傷去了醫院。」
  • 朋友在外地買蛇酒,喝完才發現是玩具蛇,還跟我說不讓我往外傳
    看我這樣,他就聊起了小時候的糗事,說到好笑之處,我本想捧場的捂嘴秀個淑女範兒,誰知道捂得太緊,空氣全從鼻孔噴出來,吹了好大的一個鼻涕泡,戳也戳不爆,結果可想而知…17朋友告訴我兵馬俑剛出土就是這樣的要不是看到葛優,我就相信了
  • 51歲母親對27歲兒子說,我拒你現在,卻是護你將來
    不說話就等於拒絕,或者說跟兒子意見無法切合。他明白這個意思。他也開始沉默,手裡的水杯不停的轉,一會兒加快,非常快,像他焦灼的心。我知道他在期待我說出那句:「知道啦,媽幫你買。」這句話在我心底存都沒存過。兒子終於把水杯猛的推到一邊,起身離去。我急忙追到窗戶邊,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不由深深嘆了一口氣。這孩子,從小被我慣的有些任性,有些倔強,還有些固執。
  • 《我的真朋友》:曾店長奇葩父母上線,重男輕女抬手就是一巴掌
    《我的真朋友》中,圍繞著鄧倫和Angelababy的事業線展開的角色當中,曾慧敏曾店長讓人印象深刻,出場就是職場女性的設定也博得無數網友的好感,然而,事業上平步青雲情場卻讓人唏噓,有顏值有能力的曾店長卻被家庭連累,在父親的強迫下,與一位奇葩相親男去相親,不願意與對方談戀愛的曾店長,此後還多次被這位奇葩相親男騷擾。
  • 《觸不可及》:朋友,你給了我新生
    老頭老友不解,勸老頭辭退他,還說 "來自貧民窟,會照顧人還好說,啥也不會,還說貧民窟出來的沒有同情心。".但富豪說,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不把我當一個人殘疾人對待,我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友情就發生了。
  • 當你老了,兒子和女兒誰更靠得住?
    兒子讀書我就在旁邊陪讀,甚至在他讀高中的時候,我怕他照顧不好自己,租了個學校附近的房子,只為讓他能考個好大學,等兒子上了大學後,我還想去陪讀,卻被兒子拒絕了,他說我限制了他的自由,他已經長大了,想自己獨立。
  • 老父親氣憤的對兒子說:「你說你對我好,我還不如你養的那條狗」
    今天我們說的主人公呢?就是李大爺和他的兒子。李大爺的兒子開著一家物流公司,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在當地小有名氣,因此他的兒子也掙了不少錢。錢掙得多了,自然消費的檔次就上升了,家裡各式家具都是名牌。他的兒子也是一位寵物愛好者,光買得那隻狗狗一次就花費了好幾萬元。兒子給寵物狗買來專用的狗舍,還有各式各樣的小衣服等等,生怕寵物狗受一丁點委屈。
  • 「婆婆,你能不能別翻我的東西」「我要讓我兒子跟你離婚」
    在當代社會中,離婚率越來越高,所以涉及婚姻時產生恐婚是很正常的,只要面對問題,把問題解決了,婚姻才會幸福,否則你將步入不幸的婚姻當中。婚姻最難的就是婆媳關係,這也是新婚夫妻和即將結婚的情侶最為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跟婆婆的交流會存在代溝,很多東西是她們老一輩的人無法理解的。
  • 我想跟你做朋友,你卻讓我做情人
    教授:我很喜歡你知道嗎?女老師:知道丫,您每次都抽空聯繫我,非常受寵若驚。教授:做我的情人吧,我愛你。這位教授已經結婚了,還要求年輕貌美的女孩當情人。這個女老師也有男朋友,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主持人問要不要選一個女搭檔,朱亞文婉拒說:「凱叔,你選海濤我也安全。」真的很敬佩朱亞文,能夠在各種場合都自覺地亮出自己「已婚」的標籤,避開了那些沒必要的曖昧。可見,有界限感的男人,不會有有曖昧不清的異性朋友。
  • 一輩子都在求人的母親:求學校收留殘疾的我,求同學跟我做朋友
    嗯,我五歲改了名叫陳疾,親戚朋友都說這名字不好,忒晦氣,但只有我知道,我媽打心眼兒裡希望我走路疾如風,越快越好。可是媽,甭管疾不疾,咱得先能走,您說是不是?五歲的我突然就哭了,「媽,這不是我的血。」是她。手掌手肘都被磨出了血,她連疼都不覺得,只唯恐她的兒子磕著碰著一點點。2壘得山一樣高的一車菜,批發價一斤一毛,她只掙了四十二塊。對方給她一百塊,她受寵若驚地到處去找人破錢,她在菜市場不是熟臉兒,冷冰冰的菜市場,人們木然看著這個女人賠著笑,點頭哈腰。
  • 追女生暴露需求感就是舔狗嗎?舔狗是什麼意思?
    其次就是女生覺得你好像喜歡她,但是她不能確定,然後她也不知道喜不喜歡你,可對你有點好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曖昧」,而想要讓女生產生這種情愫,則需要我們模糊的讓女生知道你對她的心意。人啊,都會喜歡對自己表達好感的人,不論是異性、同學還是同事,因為當他們對你表達友好、讚賞、喜歡之情時,很容易就會跟對方成為朋友。
  • 微信「拍一拍」上線:我媽說,你跟朋友這麼好,為什麼對我們冷暴力?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大家的歡樂都是跟朋友和愛人分享,卻唯獨忘了父母。我朋友前天給我發信息,說現在很鬱悶。她說,我媽看我朋友圈,問了我好幾次拍一拍怎麼用。我卻忙著跟朋友拍的正嗨,一句話都沒有回她。隔了半天,媽媽給她發微信說:「媽媽想學一下拍一拍跟你多點交流,你很忙麼?那我先不打擾你了。」
  • 別人說你到底看上他什麼?就一點他寵我慣我就...
    作者:寶寶知道 king201504相傳人死後,過黃泉路在黃泉路上會看見「只見花開不見葉子」的彼岸花,花葉生生兩不見,相念相惜永相失,路的盡頭是忘川河,忘川河上有座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一個叫孟婆的女人守護在那裡,我每一個路過的人,遞上一碗孟婆湯。
  • 是你寵上天的兒子啊!我不信還有寵物比這難養
    在他到來之前,我先查閱了好多攻略:「養蜜袋鼯的新手們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養蜜袋鼯需要提前準備什麼食物」,「養蜜袋鼯的飼養心得」,這種小眾又可愛的寵物讓我不禁感嘆,這怎麼比養兒子還難啊!!!所以如果你想養一定要明白,相比起背後的付出……還是幸福多一些哦!
  • 養廢一個孩子,慣著TA就好了!
    親戚被寵壞而不自知,還繼續用這種方式寵溺自己的兒子,兒子長期混跡網吧,通宵玩遊戲,親戚竟還心疼地跑去接人。兒子屢次偷東西騙錢,被抓後,親戚立刻託關係撈人,生怕兒子吃苦受罪....  評論區裡有人說:把孩子寵壞了,活生生的現世報;也有人說,最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毫無底線的兩代家長。還有人說,父母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的位置,讓孩子「當家做主」,真是可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