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有句俗語叫做「二十三,糖瓜粘」,在這一天,人們會吃「糖瓜」或」關東糖「,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到了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小年這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剪窗花、吃火燒、掃塵等,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這樣做了。
一、祭灶
祭灶風俗由來已久,且歷代相沿成習。在收錄先秦禮儀習俗資料的《禮記》中,祭灶就被列為「五祀」之一,不過當時祭祀時間是夏季,「孟夏之月,其祀灶」。祭祀灶神由「孟夏」改為「臘月」,據說始於漢代。
漢代祭灶改為臘祭後,逐漸升格,使灶君由火之主變為「一家之主」;其職責也由掌飲食進而掌握人們的壽夭禍福。漢以後,唐宋至清,祭灶習俗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南方祭灶多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儀式多較為簡單。
傳說這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祭灶時,還要把糖果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就不能跟玉皇大帝說自己家的壞話了。
二、掃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意思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家家戶戶都要將室內屋外、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做到窗明几淨。再後來,這「掃房子」逐漸就演變成人們在過年時的衛生大掃除了。
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但不論這叫法是否相同,過年打掃房子的習俗卻是國人一直堅持的傳統習慣。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
三、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自然為家中增添不少喜氣。
而且經過小年掃塵,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四、趕亂婚
趕亂婚也是一個很普遍的傳統民俗,這個應該有很多人不熟悉。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平時民間嫁娶都得挑個良辰吉日,民間認為,「過了二十三,諸神都上了天,天天都是好兒」,就不會有禁忌日子了。
因此在過去有了這種說法,無論是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五、吃餃子、糖瓜、火燒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糖瓜、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此外,南方人還要吃年糕,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如今,有好多習俗已經逐漸消失了。現在的人們臘月二十三這天,多半忙著工作,但是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即便沒時間去按哪些習俗去過節,也是一定要知道的,然後繼續口口相傳,讓傳統節日得以傳承下去。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