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現在歐洲有一個小國叫馬其頓。歷史上,馬其頓曾經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帝國,把希臘城邦納入他的麾下,欺負希臘那可是欺負了至少300多年。但是現今的馬其頓,反被它南部的希臘欺負,要是不聽希臘的話,不按照希臘的指示改名字,就被穿各種小鞋。
於是在今年的1月11日,馬其頓國會通過表決,正式決定將國名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為什麼馬其頓共和國會這麼怕希臘?除了馬其頓共和國混的不如希臘以外,馬其頓一直的夢想就是加入北約,找到靠山,而希臘是北約的成員國,只要希臘不同意,馬其頓的美夢就無法成真。而要希臘同意,除非馬其頓共和國答應希臘的要求,改名叫北馬其頓。
很多人就奇怪,為什麼希臘對於他這個鄰居的名字這麼反感,為一個名字至於嗎?這名字還真的有點特殊。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省,馬其頓省和現在馬其頓國的關係,至少在地理位置上,很像現在外蒙和內蒙的關係。在亞歷山大那個時代,馬其頓是屬於泛希臘文化,但現在馬其頓共和國的主體卻主要是南斯拉夫人。你可以上網百度一下,馬其頓共和國說的是北馬其頓語,而北馬其頓語是屬於南斯拉夫語的一個次語言,這和希臘語是不同的。所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馬其頓這個名詞是屬於希臘的概念,那當然不能拱手相讓。
歷史上馬其頓和希臘確實是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由馬其頓東徵,希臘文化得以擴散到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的廣袤領域,形成的歷史上一個標誌性的時代:希臘化時代。
所以今天,我們這一期就來講一講,古代馬其頓的歷史和希臘化時代。
馬其頓並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他們是希臘人的親戚。當時馬其頓和希臘的關係某種程度就像斯巴達和雅典的關係,前者野蠻,後者文明。而我們知道希臘和波斯在歷史上是宿敵,還曾經發生過希波戰爭。雖然波斯一直沒有征服希臘,但是卻曾經徵服並統治過它北部的馬其頓。直到亞歷山大一世的出現,注意這個亞歷山大一世,並不是我們歷史上熟知的亞歷山大大帝,我們熟知的那個亞歷山大大帝是亞歷山大三世。在亞歷山大一世時期,馬其頓開始興起,並且在腓力二世時期進行了改革,加強了王權和軍隊、經濟等力量。
崛起的馬其頓不甘心只做內陸國,所以想南下打開出海口。希臘自然不會沒有察覺,可是在希臘內部,對於馬其頓的野心應該如何應對分成了兩派,一派是親馬其頓派,另一派則是反馬其頓派。反馬其頓派自不必多說,而親馬其頓派的觀點是:希望能通過北方的馬其頓為他們解決波斯的問題。
儘管這兩派的爭論很激烈,馬其頓人可不管,先把你徵服了再說。於是很快馬其頓就開始南下,雅典儘管與當時另一個希臘城邦底比斯結盟,仍然無法避免被馬其頓打敗的命運,被迫加入腓力二世主導的所謂「希臘聯盟」,一起將炮火指向波斯,以報當年薛西斯入侵希臘之仇。
可是就在這齣發的節骨眼上,腓力二世卻被刺殺,他的兒子,剛年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這就是後來揚名歷史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據說他小時候特別喜歡讀荷馬史詩之一的《伊利亞特》,立志要成為著名的將軍。而且他還到過雅典留學,給他授課的老師就是著名的亞歷士多德,可以說他是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所以,在他上位以後,小時候的將軍夢,加上希臘文化的薰陶,就有了他後來義無反顧的東徵和希臘化時的開啟。
亞歷山大東徵的路線,先是沿著地中海東岸一路到埃及,然後調頭一路向東直達印度河流域。為什麼到了印度就停住了呢?其實原本亞歷山大還想進一步東徵,可是礙於部下的反對,只好作罷。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亞歷山大會這麼有名?有名到這個名字你一聽就感覺很熟悉,這是什麼原因?如果你知道在亞歷山大東徵的十年當中,他建立了幾十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你就很好理解了。現在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就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命名的第一座城,而且成為了後來整個希臘化世界三百年的文化中心。這個亞歷山大裡亞,擁有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以及曾經規模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其文化發達程度甚至超越了當時的雅典。
馬其頓帝國像蒙古帝國一樣,歷史上都是很強大的帝國,但是也都曇花一現。在亞歷山大染上瘧疾死後不久,很快就被瓜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埃及的託勒密王國,西亞的塞琉古王國,以及位於馬其頓希臘本土的安提柯王朝。然而,短暫的馬其頓帝國,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因為後來整個希臘化時代,就是緣起於馬其頓帝國。可見,馬其頓帝國對於後世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文化上,包括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那麼,希臘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這麼說吧,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希臘化時期的人,你可以一路從希臘旅行到印度不用考慮語言溝通不暢的問題,因為當時希臘語是這一片地區的官方用語,而且這一片地區建立了許多希臘化的城市。
希臘化時期,由於重視文化,這一點尤其在當時的亞歷山大裡亞體現得明顯。所以在整個希臘化時期,科學方面上出現了歐幾裡得、阿基米德;藝術上出現了斷臂維納斯,以及羅德島巨人雕像;哲學上則出現了追求理性的斯多葛學派、主張快樂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伊壁鳩魯學派,還有遁世主義的犬儒學派。
了解完這些以後,「馬其頓」和「亞歷山大大帝」這兩個名字,在歷史上當中的分量有多大就不言自明了。難怪,希臘和馬其頓共和國會為此爭奪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