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為什麼能名聲遠揚?原因在它滅亡之後

2020-12-03 鼓樓博牛志

我們知道現在歐洲有一個小國叫馬其頓。歷史上,馬其頓曾經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帝國,把希臘城邦納入他的麾下,欺負希臘那可是欺負了至少300多年。但是現今的馬其頓,反被它南部的希臘欺負,要是不聽希臘的話,不按照希臘的指示改名字,就被穿各種小鞋。

於是在今年的1月11日,馬其頓國會通過表決,正式決定將國名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為什麼馬其頓共和國會這麼怕希臘?除了馬其頓共和國混的不如希臘以外,馬其頓一直的夢想就是加入北約,找到靠山,而希臘是北約的成員國,只要希臘不同意,馬其頓的美夢就無法成真。而要希臘同意,除非馬其頓共和國答應希臘的要求,改名叫北馬其頓。

很多人就奇怪,為什麼希臘對於他這個鄰居的名字這麼反感,為一個名字至於嗎?這名字還真的有點特殊。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省,馬其頓省和現在馬其頓國的關係,至少在地理位置上,很像現在外蒙和內蒙的關係。在亞歷山大那個時代,馬其頓是屬於泛希臘文化,但現在馬其頓共和國的主體卻主要是南斯拉夫人。你可以上網百度一下,馬其頓共和國說的是北馬其頓語,而北馬其頓語是屬於南斯拉夫語的一個次語言,這和希臘語是不同的。所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馬其頓這個名詞是屬於希臘的概念,那當然不能拱手相讓。

歷史上馬其頓和希臘確實是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由馬其頓東徵,希臘文化得以擴散到西亞、北非,甚至印度的廣袤領域,形成的歷史上一個標誌性的時代:希臘化時代。

所以今天,我們這一期就來講一講,古代馬其頓的歷史和希臘化時代。

馬其頓並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他們是希臘人的親戚。當時馬其頓和希臘的關係某種程度就像斯巴達和雅典的關係,前者野蠻,後者文明。而我們知道希臘和波斯在歷史上是宿敵,還曾經發生過希波戰爭。雖然波斯一直沒有征服希臘,但是卻曾經徵服並統治過它北部的馬其頓。直到亞歷山大一世的出現,注意這個亞歷山大一世,並不是我們歷史上熟知的亞歷山大大帝,我們熟知的那個亞歷山大大帝是亞歷山大三世。在亞歷山大一世時期,馬其頓開始興起,並且在腓力二世時期進行了改革,加強了王權和軍隊、經濟等力量。

崛起的馬其頓不甘心只做內陸國,所以想南下打開出海口。希臘自然不會沒有察覺,可是在希臘內部,對於馬其頓的野心應該如何應對分成了兩派,一派是親馬其頓派,另一派則是反馬其頓派。反馬其頓派自不必多說,而親馬其頓派的觀點是:希望能通過北方的馬其頓為他們解決波斯的問題。

儘管這兩派的爭論很激烈,馬其頓人可不管,先把你徵服了再說。於是很快馬其頓就開始南下,雅典儘管與當時另一個希臘城邦底比斯結盟,仍然無法避免被馬其頓打敗的命運,被迫加入腓力二世主導的所謂「希臘聯盟」,一起將炮火指向波斯,以報當年薛西斯入侵希臘之仇。

可是就在這齣發的節骨眼上,腓力二世卻被刺殺,他的兒子,剛年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這就是後來揚名歷史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據說他小時候特別喜歡讀荷馬史詩之一的《伊利亞特》,立志要成為著名的將軍。而且他還到過雅典留學,給他授課的老師就是著名的亞歷士多德,可以說他是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所以,在他上位以後,小時候的將軍夢,加上希臘文化的薰陶,就有了他後來義無反顧的東徵和希臘化時的開啟。

亞歷山大東徵的路線,先是沿著地中海東岸一路到埃及,然後調頭一路向東直達印度河流域。為什麼到了印度就停住了呢?其實原本亞歷山大還想進一步東徵,可是礙於部下的反對,只好作罷。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亞歷山大會這麼有名?有名到這個名字你一聽就感覺很熟悉,這是什麼原因?如果你知道在亞歷山大東徵的十年當中,他建立了幾十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你就很好理解了。現在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就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命名的第一座城,而且成為了後來整個希臘化世界三百年的文化中心。這個亞歷山大裡亞,擁有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以及曾經規模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其文化發達程度甚至超越了當時的雅典。

馬其頓帝國像蒙古帝國一樣,歷史上都是很強大的帝國,但是也都曇花一現。在亞歷山大染上瘧疾死後不久,很快就被瓜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埃及的託勒密王國,西亞的塞琉古王國,以及位於馬其頓希臘本土的安提柯王朝。然而,短暫的馬其頓帝國,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因為後來整個希臘化時代,就是緣起於馬其頓帝國。可見,馬其頓帝國對於後世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文化上,包括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那麼,希臘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這麼說吧,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希臘化時期的人,你可以一路從希臘旅行到印度不用考慮語言溝通不暢的問題,因為當時希臘語是這一片地區的官方用語,而且這一片地區建立了許多希臘化的城市。

希臘化時期,由於重視文化,這一點尤其在當時的亞歷山大裡亞體現得明顯。所以在整個希臘化時期,科學方面上出現了歐幾裡得、阿基米德;藝術上出現了斷臂維納斯,以及羅德島巨人雕像;哲學上則出現了追求理性的斯多葛學派、主張快樂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伊壁鳩魯學派,還有遁世主義的犬儒學派。

了解完這些以後,「馬其頓」和「亞歷山大大帝」這兩個名字,在歷史上當中的分量有多大就不言自明了。難怪,希臘和馬其頓共和國會為此爭奪得不可開交。

相關焦點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其實從未有過帝國,一般只稱作馬其頓王國。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才被稱作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強盛一時,但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曇花一現。也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下面就來說說馬其頓王國的興衰史。馬其頓位於希臘東北部的邊緣地帶,與希臘沿奧林匹斯山隔開,西為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
  • 馬其頓帝國的悲劇:王者逝去
    熟悉亞歷山大的人都知道,在亞歷山大遠徵印度的歸國途中,亞歷山大大帝率領他的馬其頓大軍進行了自己人生中最後一場戰鬥。掉頭回國的馬其頓大軍在行到一個叫達亞辛的地方時,遇到了摩拉瓦國的抵抗。亞歷山大決定穿越位於摩拉瓦國北方的沙漠地帶,出其不意地對該國發動攻擊他親自率部急行軍一天一夜,穿過沙漠突然出現在摩拉瓦軍隊的側背。摩拉瓦人被打得潰不成軍。
  • 馬其頓悲劇:亞歷山大帝國的衰亡
    我們知道一個政權無論曾經多麼強大,都有它走向衰老、死亡的那一天,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東方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使他們飽受戰亂之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苦。為了讓帝國這臺龐大的機器更為有效地運轉,亞歷山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定都巴比倫城,把統治中心放在東方,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實行分省統治;鼓勵東西方種族間的通婚,藉此緩和民族矛盾;以馬其頓和希臘人充當骨幹力量,藉此保證徵服者的統治地位;襲用東方專制政體,並利用宗教進行統治,鼓吹君權神授,從而使帝國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體制的混合的特色。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超級帝國(2)——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在馬其頓地區崛起的國家,曾徵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馬其頓帝國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之下,迅速從希臘邊陲的所謂蠻夷之國,發展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三洲大帝國,開創了中東地區幾個世紀的希臘化時代,極盛時期版圖達52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30%。
  • 高加米拉戰役的強強對抗,為何馬其頓能夠取代波斯走向帝國神壇?
    高加米拉戰役是馬其頓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都為此戰役進行了精密的部署,而且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終波斯戰敗,馬其頓取代波斯走向了帝國神壇。雖然馬其頓崛起,成為一個強國,而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逐漸黯淡,但經過休整,波斯帝國的實力仍舊能和遠徵的馬其頓相抗衡。為什麼兩強相爭之下,是馬其頓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公元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去世。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
  • 夾縫求生的馬其頓搖身一變為強大帝國,華麗蛻變是內外兼治的成果
    抓住時機能夠讓一個國家擺脫落後狀態並且迅速崛起,馬其頓就是把握住了機會而使其從狹小的夾縫中尋得生存的空間,並且不斷發展壯大,蛻變成一個強大的帝國。此前的馬其頓處內憂外患的夾縫之間,但當希臘城邦之間戰亂不斷,馬其頓便開始加強自己的國內建設,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 大秦帝國那麼牛,統一全國後為什麼短短二十多年就滅亡了?原因令人...
    眾所周知,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混亂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會走上短命之路呢?
  • 強大的埃及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拿破崙尼羅河不再只是法老的故鄉埃及曾經如此強大的一個帝國,建造了金字塔,方尖碑和眾多神廟,至今都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但埃及文明最終卻沒有經受住歷史的選擇。但埃及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卻沒有及時發現世界的變化。最終讓外敵入侵,成為埃及文明滅亡的一個不可避免客觀原因。埃及土地,雖然從未離開過尼羅河。但世界的人們卻都在埃及的土地上享受著尼羅河的饋贈。在六七百年前,波斯人第一次震醒了埃及這片沉睡的土地。之後象徵著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帝,也在埃及的土地上就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並在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城。
  • 「戰車比賽」背後代表什麼,讓千年帝國「拜佔庭」,迅速滅亡
    在歐洲地區,有這樣的一個國家,存在了1123年,是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不僅對歐洲,甚至對世界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可是1453年,卻突然的滅亡了,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歷史研究中,學者們總結出了很多的因素,小編也都認同,可是他們好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拜佔庭後期,國家出現的朋黨之爭,也就是所謂的「藍黨」和「綠黨」。
  • 為什麼它註定滅亡?
    大清帝國擁有4億人口,精兵百萬,土地面積達到了中國史上頂峰1300多萬平方公裡,如此強大的帝國衰退的原因有哪些?是什麼讓它滅亡的?可以說剃髮易服事件在清朝的滅亡和漢人之後的地位上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確實如果放在別的國家剃髮易服也並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而漢族由於文化關係向來重視衣冠髮飾,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傳統,例如夏侯惇吃掉自己的眼睛也是。因此清軍是對漢族的文化有一定了解,並且故意出此政策來清除愛國志士和明末餘黨,但並未想到會引起舉國反抗。
  • 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那你知道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嗎?
    在世界歷史上,波斯帝國可以說是赫赫有名。按照外國的說法,「波斯帝國」是指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正如外國統稱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為「中華帝國」,每個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中華帝國,同樣道理,每個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與中華帝國不同的是國號。
  •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孕育出亞歷山大的國度是如何成就的?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時候,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王國。說起馬其頓王國,我們聽過比較有名的還是它的馬其頓方陣和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東方的歷史。那麼,馬其頓王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它的早期歷史又是如何開始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馬其頓王國西接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與希臘半島隔著奧林匹亞山。
  • 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此戰中,不僅是波斯重騎兵,當時歐亞大陸上與馬其頓夥伴騎兵齊名的斯基泰重騎兵,也作為波斯的盟友,在高加米拉與馬其頓夥伴騎兵展開巔峰對決。在伊蘇斯會戰後,亞歷山大又徵服了北非,波斯在腓尼基的艦隊也宣布投降,龐大的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的打擊下進一步瓦解。但這個時間也給予大流士三世作最後一次喘息和掙扎。
  • 唐宣宗去世之後,大唐帝國為何急轉直下?
    因為類似的原因,只要底層的不滿情緒,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老百姓就算對國家機器再不滿,通常也不敢與它正面對抗的,因為這怎麼看,也好像是找死的行為。關鍵是,在這種背景下,就算你敢對國家機器發起挑戰,也沒有多少人敢響應你的;到時,恐怕都不用大批軍隊行動,你的腦袋就會被砍下,你的全家就會跟著為你陪葬。
  • 為什麼網絡歌曲只是曇花一現?
    為什麼網絡歌曲只是曇花一現? 發現流行音樂都是曇花一現,沒有哪一首經久不衰,曾經很火的《小蘋果》也沒有人唱了。對於歌手更是如此,歌手基本是一人一首成名曲,一首歌火後,基本再無好作品。 例如筷子兄弟《小蘋果》,就再沒有很火的作品,肖央轉行拍電影了。
  • 帝國興亡——大流士改革與西方文明的火種
    岡比西斯二世雖然只在位八年,但在他統治期間,波斯成功將埃及納入帝國版圖。波斯也就此成為世界歷史上首個統治疆域橫跨亞非歐的帝國。因為大流士是通過陰謀篡奪的波斯王位,所以在他剛即位的前兩年,波斯帝國轄區內的武裝抗爭此起彼伏。
  • 馬其頓方陣究竟有多強?遇到同時期的東方六國,誰能活到最後?
    這段話用在馬其頓方陣,再是合適不過。何謂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帝國的一種多兵種方陣,方陣中的步兵裝備長矛和圓盾,使得敵人無法貼身攻擊。在戰鬥過程中,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後面的士兵立刻回補充上去,如此,方陣就可以持續保持基本陣型。另外,為了保護步兵劍盾方陣的側翼和後方,馬其頓方陣還配備了突擊騎兵和伴隨騎兵。
  • 為什麼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而成吉思汗卻被稱為「野蠻人」?
    之所以亞歷山大會被歐洲人如此追捧主要有這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戰績。亞歷山大的戰績主要突出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他打下來的疆域廣闊,在當時還沒有熱武器的情況下,他先後統一了希臘的各個部落,在歐洲擴大了版圖之後他決定東進。
  • 遼國滅亡前夕,為躲避金國鋒芒,遼人是如何保留有生力量的?
    起初遼國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重視此事,認為女真人的叛亂僅僅是曇花一現而已。但是隨著遼國邊境城池的相繼淪陷,遼人才意識到大事不妙。與此同時,位居遼國南部的南宋帝國也向遼國發難。在與金國締結了"海上之盟"之後,宋金兩軍便從兩個方向一同向遼國發起進攻。遼軍雖擊退了宋軍,卻無力抵抗金軍的推進。契丹貴族為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斷派兵支援並與金軍作戰,但效果都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