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戰役的強強對抗,為何馬其頓能夠取代波斯走向帝國神壇?

2020-12-03 羽觀史記

高加米拉戰役是馬其頓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都為此戰役進行了精密的部署,而且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終波斯戰敗,馬其頓取代波斯走向了帝國神壇。雖然馬其頓崛起,成為一個強國,而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逐漸黯淡,但經過休整,波斯帝國的實力仍舊能和遠徵的馬其頓相抗衡。為什麼兩強相爭之下,是馬其頓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首先要了解這兩個帝國戰前的背景。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是位於小亞細亞和希臘地區的一個國家,公元前4世紀,由於其內部政權爭奪,面臨著重重危機,而此時腓力二世排除危機,成為馬其頓國王。在其執政期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加強王國的管理,馬其頓逐漸強大起來。馬其頓崛起之後便開始向外擴張,成為一些希臘城邦的威脅,所以這些城邦之間就組成了反馬其頓聯盟。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殺而死,其子亞歷山大繼位。亞歷山大摧毀了希臘的聯盟,並且組建軍隊進行東徵,開始了徵服野心。而他的目標就是國土廣闊且富饒的波斯帝國。

波斯的衰落

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漸漸褪去,希波戰爭的失敗,導致波斯帝國元氣大傷,國力日趨下降。在大流士三世統治期間,波斯內部的政治開始腐化,社會矛盾愈發尖銳。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繁榮鼎盛已經難以回去了,波斯帝國正走向衰弱。

戰役背景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的擴張戰略依舊進行著,在伊蘇斯戰役之後,便開始向腓尼基以及埃及進攻。腓尼基艦隊被打敗,這支艦隊是波斯海軍的主力,它的失敗也就代表著波斯海軍的力量被擊潰。此後雙方休戰兩年。

在休戰期間,大流士三世開始重新組建軍隊,通過強制徵兵的方式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軍隊,但是這個軍隊的士兵素質以及作戰能力等都較為落後。同時他也積極進行武器的改進,將傳統的標槍更換成新式的長矛,步兵也配備了更堅固的盾牌。

為了應對馬其頓的軍隊,還準備了波斯的戰車即鐮刀戰車。這種戰車雖然笨重,但是對於密集型的軍隊陣型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同時為了發揮出波斯騎兵的優勢,大流士三世還將戰場選擇在了平坦廣闊,適合騎兵作戰的高加米拉。而且他也對這些軍隊嚴加訓練,提高其作戰能力,以應對馬其頓的攻擊。

戰役前夕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徵服了埃及,此後便開始向波斯進軍。此時的馬其頓王國因為經歷了徵戰,不僅奪得了更廣闊的領土,而且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又為其擴充軍隊提供了支撐。所以馬其頓的兵力與之前相比更加充足,實力也更強勁。

亞歷山大渡過了幼發拉底河之後繼續向東,沿著庫德山脈向南行軍。他的行軍線路的選擇是在充分考量之後進行選擇的。而且因為馬其頓是遠徵波斯,所以補給是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在戰場中只有糧草到位了,軍隊才能得到保障。所以亞歷山大在行軍途中修築城池以保障補給供應。

在馬其頓行軍途中,波斯軍隊也並沒有進行突襲。因為大流士三世的策略就是誘敵深入,因為波斯軍隊的規模是十分龐大的,所以對於補給的消耗也是巨大的,馬其頓軍隊越向前,所以補給就越是一個難題。這樣對于波斯軍隊來說就佔據了優勢。

戰役打響

在馬其頓軍隊渡過底格裡斯河之後便開始向南進軍,在波斯軍營的不遠處駐軍。而當天夜晚,流星雨的出現再加上波斯軍營燈火沖天,馬其頓士兵認為遭到了鄙波斯軍隊的圍攻,一時間驚慌失措,亞歷山大不得已只能駐兵四天不動。而此時大流士派去的巴比倫總督馬扎依正監視馬其頓軍隊的情況,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只是對其監視,任務結束後便撤回波斯營地。

終於兩軍在戰場上相見,雙方都擺出陣式。此時波斯軍隊憑藉著軍隊規模的優勢鎮壓,亞歷山大不敢貿然出兵,便下令暫時停止進攻。而大流士三世擔心馬其頓軍隊的突襲,一直讓軍隊駐守戰場,並且時刻保持警惕,此時的波斯軍隊已經陷入疲憊狀態。當馬其頓的集結號聲吹響,馬其頓軍隊迅速集結成型。亞歷山大開始排兵布陣,由其親自率領騎兵衝鋒在前,並且根據波斯的寬大陣型部署不同的防線。

大流士三世則利用地形作戰,充分利用開闊的地形,使波斯的戰車能夠出動。而他就立於中央的戰車上進行指揮,計劃通過寬大的兩翼對馬其頓軍隊進行包抄,但實則中間的力量較為薄弱,這也就成了馬其頓攻擊的一個致命點。不過在騎兵和戰車的攻勢之下,對於馬其頓軍隊來說也是不容易應對的力量。

波斯戰車也成了大流士三世心中的致勝法寶,企圖通過戰車在馬其頓軍隊重重盾牌以及長矛之下破出一道缺口,最終再由騎兵攻擊,瓦解馬其頓軍隊。但亞歷山大則避開了戰車的主戰場,大流士三世便派騎兵去阻擋以致波斯戰車雖然打開了馬其頓軍隊的缺口,但並沒有足夠的兵力抗擊。

強強對抗之下,兩方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一時間戰局陷入了僵持之中。當波斯軍隊稍佔上風,破開了馬其頓軍隊的缺口,大流士三世便立刻讓兩翼的騎兵都開始進攻,波斯的戰車也紛向前。雖然戰車的攻擊力是比較大的,但卻很笨重,線路也是比較固定的,缺乏靈敏的攻擊性。在馬其頓士兵的阻擋之下,還未靠近馬其頓陣線便喪失了行動能力。

但波斯的兩翼騎兵實力比較強勁又在適合的作戰場地,所以對馬其頓陣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其密集陣被打開了缺口,對于波斯軍隊來似乎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波斯軍隊在此時卻突然改變了攻擊路線,並沒有擊潰馬其頓的陣線,而是轉向馬其頓的主力營,馬其頓大營也被攻陷,雙方又陷入了混戰之中。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率領其近衛騎兵一直在等待時機,直到波斯僱傭軍的側翼露出破綻,亞歷山大立刻展開攻擊並且衝擊波斯中央陣營。接著整個波斯軍隊的陣線都開始潰退,波斯軍隊陷入了混亂之中。巴比倫總督馬扎依向巴比倫撤退,而最終波斯大勢已去,馬扎依也不得不投降,馬其頓軍隊取得最終的勝利。

勝利的原因

馬其頓通過徵戰已經壯大了自身的實力,而波斯帝國雖然走向衰弱,但其組建的軍隊組成寬大的兩翼陣線,再加上戰車的加持,完全能夠和遠徵的馬其頓軍隊相抗衡,甚至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也有絕佳的機會,可最終還是馬其頓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探究其中的原因,首先不能忽視的就是軍隊的士氣。而這就不能不提及在戰爭前夕出現的月食現象。月食出現的時候,馬其頓軍隊內部也是混亂一片,因為他們是遠徵,是去佔領他國的領土。所以不少馬其頓士兵認為這是神降怒於他們,是懲罰他們的預兆。而亞歷山大卻及時控制住了局面。他找來軍中的祭司,宣稱這是敵方失利的徵兆,因為波斯人信奉月亮女神,而此刻月亮的光輝被遮擋,所以這就預示著波斯必然會失敗。眾士兵這才安定下來。

而亞歷山大卻及時控制住了局面。他找來軍中的祭司,宣稱這是敵方失利的徵兆,因為波斯人信奉月亮女神,而此刻月亮的光輝被遮擋,所以這就預示著波斯必然會失敗。眾士兵這才安定下來。

但反觀波斯,當月食出現波斯軍隊也同樣陷入恐慌之中。他們一直遵循古巴比倫的傳統,通過天象來預測國家的大事。而經書上記載,月食就是代表著波斯即將亡國,波斯人對其深信不疑,就連大流士三世也相信波斯大勢已去,即將迎來亡國之危。所以雙方一對比,顯然馬其頓士兵的作戰積極性要高于波斯軍隊。即使波斯軍隊裝備精良,人數龐大,但早已軍心渙散。而軍心在戰場上是十分關鍵的,它能夠決定士兵的作戰積極性,越驍勇善戰越能夠擊退敵方。

其次亞歷山大的作戰策略也是十分關鍵的。亞歷山大的徵服野心是十分堅定的,大流士三世曾多次向其提出停戰議和,並且附加多個利於馬其頓一方的條件。但亞歷山大看重的是整個波斯帝國,所以就拒絕了停戰的請求。而且亞歷山大還特意打了心理戰,因為波斯在伊蘇斯戰役失敗後,很多王室的成員就落入了敵方之手,這對於大流士的自尊是巨大的打擊,一直心懷芥蒂。這些人也就成了人質,以此幹擾大流士三世的戰略部署。

同時波斯軍隊將領錯失了時機。在雙方戰役打響前,由於流星雨以及波斯軍隊的燈火,馬其頓軍隊都以為自己被波斯軍隊包圍從而陷入了混亂之中。這應當是波斯軍隊趁機發動攻擊的好時機,但是被派去監視馬其頓軍隊的馬扎依卻沒有抓住這個時機。

在高加米拉戰役,其實雙方都對作戰進行了精心規劃和部署,在兩強抗爭中馬其頓將波斯拉下了帝國的神壇,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除了波斯帝國走向衰弱已是不爭的事實,亞歷山大的領導力以及戰略部署更是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馬其頓帝國》

相關焦點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超級帝國(2)——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在馬其頓地區崛起的國家,曾徵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馬其頓在希波戰爭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著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到公元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鑑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的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複本位制。
  • 馬其頓悲劇:亞歷山大帝國的衰亡
    我們知道一個政權無論曾經多麼強大,都有它走向衰老、死亡的那一天,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東方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使他們飽受戰亂之山大帝國同樣也不能例外苦。但是在客觀上,亞歷山大的東侵又使得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融匯,從而增加了各民族間互相整合的機會,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遠徵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戰役中打敗了大流士率領的波斯軍,這次戰役使古希臘和古代東方的關係告一段落。
  • 波斯同馬其頓決戰,佔盡優勢的大流士三世由於戰馬受驚而一敗塗地
    什麼是天驕人物,什麼是天選之子,就是在戰場能夠創造奇蹟,能夠創造不可能為可能。亞歷山大在開創橫跨亞歷山大帝國的徵程上,遇到過很多次困境,但是卻總能夠化險為夷,轉危為機,不愧是天之驕子!這次伊蘇斯會戰便是如此。
  • 馬其頓靠步兵方陣徵服波斯?波斯人:與這無關,怪豬隊友和大流士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在上一篇文章《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老杜這話有前提,也怪我們體力不好》中,論述了馬其頓如何徵服希臘。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馬其頓如何徵服波斯。一直以來,波斯做為馬其頓最大的對手,在網絡上總是遭到貶低。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其實從未有過帝國,一般只稱作馬其頓王國。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才被稱作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強盛一時,但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曇花一現。也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下面就來說說馬其頓王國的興衰史。馬其頓位於希臘東北部的邊緣地帶,與希臘沿奧林匹斯山隔開,西為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
  • 第4131回:大流士伊蘇斯戰役,波斯布陣戰線崩潰
    在亞歷山大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成功擊敗波斯總督後,繼續進軍至小亞細亞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領從帝國各地招集的大軍,進駐索契,但馬其頓並沒有出擊迎戰,大流士三世於是進軍伊蘇斯,從後方切斷馬其頓聯軍的補給線,迫使亞歷山大回頭與波斯軍交戰,戰場在皮納魯斯河河口,位於伊蘇斯村落的南方。
  • 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與波斯大軍的著名會戰——高加米拉會戰,號稱是「夥伴騎兵在東徵會戰中表現的最精彩的會戰」。此戰中,不僅是波斯重騎兵,當時歐亞大陸上與馬其頓夥伴騎兵齊名的斯基泰重騎兵,也作為波斯的盟友,在高加米拉與馬其頓夥伴騎兵展開巔峰對決。
  • 夾縫求生的馬其頓搖身一變為強大帝國,華麗蛻變是內外兼治的成果
    抓住時機能夠讓一個國家擺脫落後狀態並且迅速崛起,馬其頓就是把握住了機會而使其從狹小的夾縫中尋得生存的空間,並且不斷發展壯大,蛻變成一個強大的帝國。此前的馬其頓處內憂外患的夾縫之間,但當希臘城邦之間戰亂不斷,馬其頓便開始加強自己的國內建設,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 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那你知道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嗎?
    在世界歷史上,波斯帝國可以說是赫赫有名。按照外國的說法,「波斯帝國」是指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正如外國統稱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為「中華帝國」,每個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中華帝國,同樣道理,每個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與中華帝國不同的是國號。
  • 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它始于波斯帝國,馳名於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高加米拉會戰,其後又在塞琉古帝國和本都王國得到了頻繁運用。作為古典時代的「重型坦克」,它往往能夠摧毀敵方步兵的密集隊形,帶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創傷,製造極大的恐慌。當然在國內網絡上,「受累」於先秦時代的中國也大量使用戰車,所以這些鐮刀戰車也算是風評被害。因為總有一些人試圖證明鐮刀戰車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武器,然後形成一種從西到東的鄙視鏈之類。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公元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去世。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
  • 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敗在希臘小城邦之手?
    波斯帝國版圖然而,現實總是那樣的殘酷,無比強大的波斯竟然敗在了希臘小城邦的手中,陰溝裡翻了船。那麼這場舉世聞名的希波戰爭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會失敗呢?米泰亞德選擇在清晨的有利時機向波斯軍隊主動出擊,最終波斯人慘敗,只好狼狽逃竄,度海遠去,此次戰役史稱「馬拉松戰役」。
  • 馬其頓帝國只是曇花一現,為什麼能名聲遠揚?原因在它滅亡之後
    我們知道現在歐洲有一個小國叫馬其頓。歷史上,馬其頓曾經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帝國,把希臘城邦納入他的麾下,欺負希臘那可是欺負了至少300多年。但是現今的馬其頓,反被它南部的希臘欺負,要是不聽希臘的話,不按照希臘的指示改名字,就被穿各種小鞋。於是在今年的1月11日,馬其頓國會通過表決,正式決定將國名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 亞歷山大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大流士的最後決戰
    之後,他從腓尼基向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進軍,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此時,波斯帝國已經徹底放棄了收復小亞細亞的希望。大流士的最後決戰將於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展開。希臘軍隊分為三個部分:左翼、中軍和右翼。亞歷山大直接指揮由夥伴騎兵、馬其頓部隊和其他希臘部隊組成的右翼。一些騎兵布置在弓箭手的前方,弓箭手的旁邊是方陣。方陣分為兩條戰線。
  • 埃及通史:波斯帝國的入侵
    第26王朝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繼位後不久,埃及就遭到了波斯帝國的侵犯。公元前526年,波斯國王網比西斯二世( Cambyses,埃及法老,公元前525一前522年在位)率軍進攻埃及。第二年,波斯軍隊攻佔了孟斐斯,俘虜了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Psamtik II,公元前526一前525年在位),第26王朝宣告結東。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新的王朝,即第27王朝,也稱第一波斯王朝,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每年需要向波斯帝國交納700塔蘭特銀子,還有一定數量的穀物。網比西斯二世在埃及採取了恐怖政策,肆意屠殺埃及人。
  • 波斯帝國的崛起: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現伊朗)。 隨著居魯士二世、岡比西斯二世東徵西討,波斯帝國疆域不斷擴大。波斯帝國的崛起通過政權的力量,把帝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字等方面進行統一,促進了波斯帝國境內各民族與部族之間的交往。 此外,不斷的擴張也推動了國內外的交流,波斯帝國第一次將區域交往的範圍擴大至亞、非、歐三個大洲。首先,擴張戰爭本身的人員與物資流動加速了波斯帝國與各區域的物質文明交流。例如在希波戰爭中,波斯成為了東方文化向希臘傳播的主力。
  • 帝國興亡——大流士改革與西方文明的火種
    岡比西斯二世雖然只在位八年,但在他統治期間,波斯成功將埃及納入帝國版圖。波斯也就此成為世界歷史上首個統治疆域橫跨亞非歐的帝國。因為大流士是通過陰謀篡奪的波斯王位,所以在他剛即位的前兩年,波斯帝國轄區內的武裝抗爭此起彼伏。
  • 波斯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因何稱他為波斯最後的尊嚴?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波斯帝國最後一位君主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看看他在國家危難之際都有什麼作為,並且為何被稱為波斯最後的尊嚴?作為波斯帝國的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可謂是命運多舛。他的登基本就讓人十分尷尬。當時的波斯帝國由一位叫做巴哥阿斯的人專權,此人可是比我秦朝的趙高大人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為了奪權,差點把波斯帝國的王族斬盡殺絕,到最後發現居然連給他做傀儡的人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