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戰役是馬其頓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都為此戰役進行了精密的部署,而且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終波斯戰敗,馬其頓取代波斯走向了帝國神壇。雖然馬其頓崛起,成為一個強國,而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逐漸黯淡,但經過休整,波斯帝國的實力仍舊能和遠徵的馬其頓相抗衡。為什麼兩強相爭之下,是馬其頓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首先要了解這兩個帝國戰前的背景。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是位於小亞細亞和希臘地區的一個國家,公元前4世紀,由於其內部政權爭奪,面臨著重重危機,而此時腓力二世排除危機,成為馬其頓國王。在其執政期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加強王國的管理,馬其頓逐漸強大起來。馬其頓崛起之後便開始向外擴張,成為一些希臘城邦的威脅,所以這些城邦之間就組成了反馬其頓聯盟。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殺而死,其子亞歷山大繼位。亞歷山大摧毀了希臘的聯盟,並且組建軍隊進行東徵,開始了徵服野心。而他的目標就是國土廣闊且富饒的波斯帝國。
波斯的衰落
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漸漸褪去,希波戰爭的失敗,導致波斯帝國元氣大傷,國力日趨下降。在大流士三世統治期間,波斯內部的政治開始腐化,社會矛盾愈發尖銳。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繁榮鼎盛已經難以回去了,波斯帝國正走向衰弱。
戰役背景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的擴張戰略依舊進行著,在伊蘇斯戰役之後,便開始向腓尼基以及埃及進攻。腓尼基艦隊被打敗,這支艦隊是波斯海軍的主力,它的失敗也就代表著波斯海軍的力量被擊潰。此後雙方休戰兩年。
在休戰期間,大流士三世開始重新組建軍隊,通過強制徵兵的方式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軍隊,但是這個軍隊的士兵素質以及作戰能力等都較為落後。同時他也積極進行武器的改進,將傳統的標槍更換成新式的長矛,步兵也配備了更堅固的盾牌。
為了應對馬其頓的軍隊,還準備了波斯的戰車即鐮刀戰車。這種戰車雖然笨重,但是對於密集型的軍隊陣型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同時為了發揮出波斯騎兵的優勢,大流士三世還將戰場選擇在了平坦廣闊,適合騎兵作戰的高加米拉。而且他也對這些軍隊嚴加訓練,提高其作戰能力,以應對馬其頓的攻擊。
戰役前夕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徵服了埃及,此後便開始向波斯進軍。此時的馬其頓王國因為經歷了徵戰,不僅奪得了更廣闊的領土,而且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又為其擴充軍隊提供了支撐。所以馬其頓的兵力與之前相比更加充足,實力也更強勁。
亞歷山大渡過了幼發拉底河之後繼續向東,沿著庫德山脈向南行軍。他的行軍線路的選擇是在充分考量之後進行選擇的。而且因為馬其頓是遠徵波斯,所以補給是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在戰場中只有糧草到位了,軍隊才能得到保障。所以亞歷山大在行軍途中修築城池以保障補給供應。
在馬其頓行軍途中,波斯軍隊也並沒有進行突襲。因為大流士三世的策略就是誘敵深入,因為波斯軍隊的規模是十分龐大的,所以對於補給的消耗也是巨大的,馬其頓軍隊越向前,所以補給就越是一個難題。這樣對于波斯軍隊來說就佔據了優勢。
戰役打響
在馬其頓軍隊渡過底格裡斯河之後便開始向南進軍,在波斯軍營的不遠處駐軍。而當天夜晚,流星雨的出現再加上波斯軍營燈火沖天,馬其頓士兵認為遭到了鄙波斯軍隊的圍攻,一時間驚慌失措,亞歷山大不得已只能駐兵四天不動。而此時大流士派去的巴比倫總督馬扎依正監視馬其頓軍隊的情況,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只是對其監視,任務結束後便撤回波斯營地。
終於兩軍在戰場上相見,雙方都擺出陣式。此時波斯軍隊憑藉著軍隊規模的優勢鎮壓,亞歷山大不敢貿然出兵,便下令暫時停止進攻。而大流士三世擔心馬其頓軍隊的突襲,一直讓軍隊駐守戰場,並且時刻保持警惕,此時的波斯軍隊已經陷入疲憊狀態。當馬其頓的集結號聲吹響,馬其頓軍隊迅速集結成型。亞歷山大開始排兵布陣,由其親自率領騎兵衝鋒在前,並且根據波斯的寬大陣型部署不同的防線。
大流士三世則利用地形作戰,充分利用開闊的地形,使波斯的戰車能夠出動。而他就立於中央的戰車上進行指揮,計劃通過寬大的兩翼對馬其頓軍隊進行包抄,但實則中間的力量較為薄弱,這也就成了馬其頓攻擊的一個致命點。不過在騎兵和戰車的攻勢之下,對於馬其頓軍隊來說也是不容易應對的力量。
波斯戰車也成了大流士三世心中的致勝法寶,企圖通過戰車在馬其頓軍隊重重盾牌以及長矛之下破出一道缺口,最終再由騎兵攻擊,瓦解馬其頓軍隊。但亞歷山大則避開了戰車的主戰場,大流士三世便派騎兵去阻擋以致波斯戰車雖然打開了馬其頓軍隊的缺口,但並沒有足夠的兵力抗擊。
強強對抗之下,兩方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一時間戰局陷入了僵持之中。當波斯軍隊稍佔上風,破開了馬其頓軍隊的缺口,大流士三世便立刻讓兩翼的騎兵都開始進攻,波斯的戰車也紛向前。雖然戰車的攻擊力是比較大的,但卻很笨重,線路也是比較固定的,缺乏靈敏的攻擊性。在馬其頓士兵的阻擋之下,還未靠近馬其頓陣線便喪失了行動能力。
但波斯的兩翼騎兵實力比較強勁又在適合的作戰場地,所以對馬其頓陣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其密集陣被打開了缺口,對于波斯軍隊來似乎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波斯軍隊在此時卻突然改變了攻擊路線,並沒有擊潰馬其頓的陣線,而是轉向馬其頓的主力營,馬其頓大營也被攻陷,雙方又陷入了混戰之中。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率領其近衛騎兵一直在等待時機,直到波斯僱傭軍的側翼露出破綻,亞歷山大立刻展開攻擊並且衝擊波斯中央陣營。接著整個波斯軍隊的陣線都開始潰退,波斯軍隊陷入了混亂之中。巴比倫總督馬扎依向巴比倫撤退,而最終波斯大勢已去,馬扎依也不得不投降,馬其頓軍隊取得最終的勝利。
勝利的原因
馬其頓通過徵戰已經壯大了自身的實力,而波斯帝國雖然走向衰弱,但其組建的軍隊組成寬大的兩翼陣線,再加上戰車的加持,完全能夠和遠徵的馬其頓軍隊相抗衡,甚至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也有絕佳的機會,可最終還是馬其頓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探究其中的原因,首先不能忽視的就是軍隊的士氣。而這就不能不提及在戰爭前夕出現的月食現象。月食出現的時候,馬其頓軍隊內部也是混亂一片,因為他們是遠徵,是去佔領他國的領土。所以不少馬其頓士兵認為這是神降怒於他們,是懲罰他們的預兆。而亞歷山大卻及時控制住了局面。他找來軍中的祭司,宣稱這是敵方失利的徵兆,因為波斯人信奉月亮女神,而此刻月亮的光輝被遮擋,所以這就預示著波斯必然會失敗。眾士兵這才安定下來。
而亞歷山大卻及時控制住了局面。他找來軍中的祭司,宣稱這是敵方失利的徵兆,因為波斯人信奉月亮女神,而此刻月亮的光輝被遮擋,所以這就預示著波斯必然會失敗。眾士兵這才安定下來。
但反觀波斯,當月食出現波斯軍隊也同樣陷入恐慌之中。他們一直遵循古巴比倫的傳統,通過天象來預測國家的大事。而經書上記載,月食就是代表著波斯即將亡國,波斯人對其深信不疑,就連大流士三世也相信波斯大勢已去,即將迎來亡國之危。所以雙方一對比,顯然馬其頓士兵的作戰積極性要高于波斯軍隊。即使波斯軍隊裝備精良,人數龐大,但早已軍心渙散。而軍心在戰場上是十分關鍵的,它能夠決定士兵的作戰積極性,越驍勇善戰越能夠擊退敵方。
其次亞歷山大的作戰策略也是十分關鍵的。亞歷山大的徵服野心是十分堅定的,大流士三世曾多次向其提出停戰議和,並且附加多個利於馬其頓一方的條件。但亞歷山大看重的是整個波斯帝國,所以就拒絕了停戰的請求。而且亞歷山大還特意打了心理戰,因為波斯在伊蘇斯戰役失敗後,很多王室的成員就落入了敵方之手,這對於大流士的自尊是巨大的打擊,一直心懷芥蒂。這些人也就成了人質,以此幹擾大流士三世的戰略部署。
同時波斯軍隊將領錯失了時機。在雙方戰役打響前,由於流星雨以及波斯軍隊的燈火,馬其頓軍隊都以為自己被波斯軍隊包圍從而陷入了混亂之中。這應當是波斯軍隊趁機發動攻擊的好時機,但是被派去監視馬其頓軍隊的馬扎依卻沒有抓住這個時機。
在高加米拉戰役,其實雙方都對作戰進行了精心規劃和部署,在兩強抗爭中馬其頓將波斯拉下了帝國的神壇,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除了波斯帝國走向衰弱已是不爭的事實,亞歷山大的領導力以及戰略部署更是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馬其頓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