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驕人物,什麼是天選之子,就是在戰場能夠創造奇蹟,能夠創造不可能為可能。亞歷山大在開創橫跨亞歷山大帝國的徵程上,遇到過很多次困境,但是卻總能夠化險為夷,轉危為機,不愧是天之驕子!這次伊蘇斯會戰便是如此。
讓我們來看亞歷山大帝國的崛起系列的第三篇內容,亞歷山大同大流士三世之間的伊蘇斯會戰。
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是唯一有畫像傳世的波斯國王,考古學家在發掘古羅馬遺蹟時發現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壁畫,壁畫所表現的就是伊蘇斯戰役中的最後時刻,左邊是亞歷山大率領禁衛騎兵衝鋒,他手中的長矛將一個波斯騎兵刺穿,右側則是高居戰車之上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以及擁簇在他周圍的禁衛軍。大流士三世身體前傾,雙眼圓睜,滿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的表情,他的車夫拼命揮動馬鞭,驅使戰車掉頭逃命。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河擊敗了波斯帝國小亞細亞總督蒙農的數萬軍隊後,於第二年8月南下波斯,進軍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最後的據點西裡西亞,西裡西亞總督阿薩姆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棄守金牛山脈上的險要山口,使得馬其頓大軍輕易進佔西裡西亞的首府伊蘇斯。
從亞歷山大登陸小亞細亞的那一刻開始,幸運之神就似乎和他朝夕相伴,而稱重的打擊一個接一個地落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頭上。
應該說,大流士三世本人還算是一個比較傑出的人物,他登位後不久曾努力對波斯帝國進行改革,並徵服了整個埃及,只可惜他的波斯帝國弊端叢生、積重難返,而且他的時運不佳,遇到了天之驕子亞歷山大。
當亞歷山大佔領了伊蘇斯的時候,大流士三世決定御駕親徵,率領15萬波斯大軍從巴比倫出發,於9月初達到阿曼山脈東側的索克依嚴陣以待。10月底,亞歷山大將傷病員留在伊蘇斯的營地裡,率領其他的馬其頓遠徵軍向南行軍65公裡來到敘利亞山口,準備在這裡利用地形阻擊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大軍。
其實這次行動亞歷山大犯了判斷上的錯誤,這個錯誤可以說是致命的——正當亞歷山大向敘利亞山口進軍時,大流士三世卻從索克依揮師北上,從阿曼山口順利通過,佔領了伊蘇斯。因為亞歷山大不知道還有這條通道,所以在伊蘇斯並沒有留下部隊防守,他所留在伊蘇斯的大營因此而落入了波斯軍隊的手中。亞歷山大不僅損失了所有的傷病員,還失去了所有的物資,形勢十分嚴峻,對亞歷山大十分不利,因為他們的退路已經被波斯大軍給截斷。
在伊蘇斯戰役的開局階段,大流士三世指揮波斯軍隊進行戰略運動,可謂用兵如神,幾乎一下子就將亞歷山大置於死地。被波斯軍隊斷絕後路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馬其頓全軍,馬其頓全軍內心的驚恐不安可想而知。
此時馬其頓遠徵軍面臨一個極端兇險的局面,既無糧草又無援軍,亞歷山大必須在自己軍隊糧草耗盡之前率軍趕回伊蘇斯,以疲憊之師迎戰數倍於己的波斯大軍。
波斯大軍通過阿曼山口佔領了伊蘇斯,此舉雖然讓亞歷山大陷入不利的局面,但是亞歷山大本人卻並沒有驚慌失措,他也沒有馬上率兵出發去同波斯大軍決戰,而是選擇派遣騎兵部隊先對伊蘇斯附近進行偵察。在確保己方了解周圍的情況後,才下令部隊向著伊蘇斯進軍。
臨出發前,亞歷山大召集眾將領討論戰局,他豪情萬丈地激勵大家,認為這是同波斯王決戰的天賜良機,因為伊蘇斯狹窄的海岸地形將使得波斯軍隊的兵力優勢難以發揮,而這一年多同波斯軍隊的徵戰證明,只要波斯軍隊接受決戰,馬其頓遠徵軍總能取得勝利。亞歷山大的自信感染了每一個人,本來垂頭喪氣的馬其頓將領們頓時士氣高昂,渴望著同波斯人決一死戰。
匆匆趕回的馬其頓遠徵軍與早已恭候多時的波斯大軍在皮納爾河附近的伊蘇斯相遇,此時大流士三世佔據著戰略上的主動,他可以選擇決戰或者固守。面對背水一戰的馬其頓遠徵軍,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避其鋒芒,掘壕固守,只要堅持幾天,馬其頓軍隊就會斷糧,到那時將不戰自潰。但可惜的是,大流士三世卻選擇了應戰,白白放棄了自己的戰略優勢。
大流士三世選擇儘快同馬其頓人決戰也有著自己的苦衷,當時他的地位並不是很穩固,如果他逃避決戰,那麼就有可能會被波斯軍中那些驕橫的貴族們認為是膽怯和無能,為了贏得波斯貴族們發自內心的擁戴,他必須光明正大地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當然,這裡也有他對自己所擁有的力量的自信,畢竟波斯大軍數倍於敵方,而且有著希臘僱傭軍、波斯鐵甲騎兵和卡爾達克重裝步兵這樣強悍的部隊。於是在皮納爾河附近,兩支大軍擺開陣勢,都摩拳擦掌想要一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