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同馬其頓決戰,佔盡優勢的大流士三世由於戰馬受驚而一敗塗地

2021-01-16 梅子林煮酒

什麼是天驕人物,什麼是天選之子,就是在戰場能夠創造奇蹟,能夠創造不可能為可能。亞歷山大在開創橫跨亞歷山大帝國的徵程上,遇到過很多次困境,但是卻總能夠化險為夷,轉危為機,不愧是天之驕子!這次伊蘇斯會戰便是如此。

讓我們來看亞歷山大帝國的崛起系列的第三篇內容,亞歷山大同大流士三世之間的伊蘇斯會戰。

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是唯一有畫像傳世的波斯國王,考古學家在發掘古羅馬遺蹟時發現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壁畫,壁畫所表現的就是伊蘇斯戰役中的最後時刻,左邊是亞歷山大率領禁衛騎兵衝鋒,他手中的長矛將一個波斯騎兵刺穿,右側則是高居戰車之上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以及擁簇在他周圍的禁衛軍。大流士三世身體前傾,雙眼圓睜,滿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的表情,他的車夫拼命揮動馬鞭,驅使戰車掉頭逃命。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河擊敗了波斯帝國小亞細亞總督蒙農的數萬軍隊後,於第二年8月南下波斯,進軍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最後的據點西裡西亞,西裡西亞總督阿薩姆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棄守金牛山脈上的險要山口,使得馬其頓大軍輕易進佔西裡西亞的首府伊蘇斯。

從亞歷山大登陸小亞細亞的那一刻開始,幸運之神就似乎和他朝夕相伴,而稱重的打擊一個接一個地落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頭上。

應該說,大流士三世本人還算是一個比較傑出的人物,他登位後不久曾努力對波斯帝國進行改革,並徵服了整個埃及,只可惜他的波斯帝國弊端叢生、積重難返,而且他的時運不佳,遇到了天之驕子亞歷山大。

當亞歷山大佔領了伊蘇斯的時候,大流士三世決定御駕親徵,率領15萬波斯大軍從巴比倫出發,於9月初達到阿曼山脈東側的索克依嚴陣以待。10月底,亞歷山大將傷病員留在伊蘇斯的營地裡,率領其他的馬其頓遠徵軍向南行軍65公裡來到敘利亞山口,準備在這裡利用地形阻擊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大軍。

其實這次行動亞歷山大犯了判斷上的錯誤,這個錯誤可以說是致命的——正當亞歷山大向敘利亞山口進軍時,大流士三世卻從索克依揮師北上,從阿曼山口順利通過,佔領了伊蘇斯。因為亞歷山大不知道還有這條通道,所以在伊蘇斯並沒有留下部隊防守,他所留在伊蘇斯的大營因此而落入了波斯軍隊的手中。亞歷山大不僅損失了所有的傷病員,還失去了所有的物資,形勢十分嚴峻,對亞歷山大十分不利,因為他們的退路已經被波斯大軍給截斷。

在伊蘇斯戰役的開局階段,大流士三世指揮波斯軍隊進行戰略運動,可謂用兵如神,幾乎一下子就將亞歷山大置於死地。被波斯軍隊斷絕後路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馬其頓全軍,馬其頓全軍內心的驚恐不安可想而知。

此時馬其頓遠徵軍面臨一個極端兇險的局面,既無糧草又無援軍,亞歷山大必須在自己軍隊糧草耗盡之前率軍趕回伊蘇斯,以疲憊之師迎戰數倍於己的波斯大軍。

波斯大軍通過阿曼山口佔領了伊蘇斯,此舉雖然讓亞歷山大陷入不利的局面,但是亞歷山大本人卻並沒有驚慌失措,他也沒有馬上率兵出發去同波斯大軍決戰,而是選擇派遣騎兵部隊先對伊蘇斯附近進行偵察。在確保己方了解周圍的情況後,才下令部隊向著伊蘇斯進軍。

臨出發前,亞歷山大召集眾將領討論戰局,他豪情萬丈地激勵大家,認為這是同波斯王決戰的天賜良機,因為伊蘇斯狹窄的海岸地形將使得波斯軍隊的兵力優勢難以發揮,而這一年多同波斯軍隊的徵戰證明,只要波斯軍隊接受決戰,馬其頓遠徵軍總能取得勝利。亞歷山大的自信感染了每一個人,本來垂頭喪氣的馬其頓將領們頓時士氣高昂,渴望著同波斯人決一死戰。

匆匆趕回的馬其頓遠徵軍與早已恭候多時的波斯大軍在皮納爾河附近的伊蘇斯相遇,此時大流士三世佔據著戰略上的主動,他可以選擇決戰或者固守。面對背水一戰的馬其頓遠徵軍,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避其鋒芒,掘壕固守,只要堅持幾天,馬其頓軍隊就會斷糧,到那時將不戰自潰。但可惜的是,大流士三世卻選擇了應戰,白白放棄了自己的戰略優勢。

大流士三世選擇儘快同馬其頓人決戰也有著自己的苦衷,當時他的地位並不是很穩固,如果他逃避決戰,那麼就有可能會被波斯軍中那些驕橫的貴族們認為是膽怯和無能,為了贏得波斯貴族們發自內心的擁戴,他必須光明正大地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當然,這裡也有他對自己所擁有的力量的自信,畢竟波斯大軍數倍於敵方,而且有著希臘僱傭軍、波斯鐵甲騎兵和卡爾達克重裝步兵這樣強悍的部隊。於是在皮納爾河附近,兩支大軍擺開陣勢,都摩拳擦掌想要一決勝負。

相關焦點

  • 波斯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因何稱他為波斯最後的尊嚴?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波斯帝國最後一位君主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看看他在國家危難之際都有什麼作為,並且為何被稱為波斯最後的尊嚴?作為波斯帝國的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可謂是命運多舛。他的登基本就讓人十分尷尬。當時的波斯帝國由一位叫做巴哥阿斯的人專權,此人可是比我秦朝的趙高大人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為了奪權,差點把波斯帝國的王族斬盡殺絕,到最後發現居然連給他做傀儡的人都找不到了。
  • 高加米拉戰役的強強對抗,為何馬其頓能夠取代波斯走向帝國神壇?
    為了應對馬其頓的軍隊,還準備了波斯的戰車即鐮刀戰車。這種戰車雖然笨重,但是對於密集型的軍隊陣型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同時為了發揮出波斯騎兵的優勢,大流士三世還將戰場選擇在了平坦廣闊,適合騎兵作戰的高加米拉。而且他也對這些軍隊嚴加訓練,提高其作戰能力,以應對馬其頓的攻擊。
  • 亞歷山大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大流士的最後決戰
    文:卡韋赫·法魯赫譯:高萬博(上圖)亞歷山大徵服波斯的史詩,通過龐貝古城的鑲嵌畫永久流傳。戰車上的大流士三世將右手伸向亞歷山大,或許手持長槍。畫中亞歷山大的形象與通常的說法——亞麻色頭髮——有所不同。之後,他從腓尼基向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進軍,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此時,波斯帝國已經徹底放棄了收復小亞細亞的希望。大流士的最後決戰將於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展開。希臘軍隊分為三個部分:左翼、中軍和右翼。亞歷山大直接指揮由夥伴騎兵、馬其頓部隊和其他希臘部隊組成的右翼。一些騎兵布置在弓箭手的前方,弓箭手的旁邊是方陣。方陣分為兩條戰線。
  • 馬其頓靠步兵方陣徵服波斯?波斯人:與這無關,怪豬隊友和大流士
    顯然通過數個月的訓練,大流士三世的軍隊,最多脫離了多民族的烏合之眾狀態,還算不上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精銳部隊。雪上加霜的事,守衛底格裡斯河的波斯部隊還當了豬隊友。因為當時底格裡斯河正在漲水,他們就認為亞歷山大無法渡河,於是將軍隊撤回去。實際上,就算對面沒軍隊,亞歷山大也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渡過河,如果他們不撤走的話,必然給亞歷山大帶來很大的麻煩。
  • 第4131回:大流士伊蘇斯戰役,波斯布陣戰線崩潰
    然而波斯兵力上的佔優並沒有為波斯帶來勝利,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將士們頓時軍心散漫,爭相撤退,但在狹長的波斯陣地中難以撤退,被從後追到的馬其頓軍隊屠殺,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親皆被俘虜。伊蘇斯戰役最終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陣告終,奠下波斯逐漸衰亡的道路。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的快速崛起使其他希臘城邦感到了威脅。在雅典人的串聯下,組織起了反馬其頓聯盟。一度遏制了馬其頓人的擴張勢頭。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與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軍隊在中希臘的克羅尼亞展開決戰,馬其頓大獲全勝。此後,希臘各城邦被迫承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此處有種中國春秋五國爭霸的既視感)。只有斯巴達人不承認馬其頓。
  • 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在伊蘇斯會戰後,亞歷山大又徵服了北非,波斯在腓尼基的艦隊也宣布投降,龐大的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的打擊下進一步瓦解。但這個時間也給予大流士三世作最後一次喘息和掙扎。他在全國強制徵兵,匯集了一支數量與伊蘇斯會戰相仿的龐大軍隊,這支軍隊的人數在阿里安的記載中超過百萬,其實在現代史學家的整理下實際人數應為65000人—100000人。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超級帝國(2)——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在馬其頓地區崛起的國家,曾徵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由於偏僻落後,而且行君主制而非民主制,且主要居住於鄉村中,因此被其南境外的繁榮的希臘稱為沒有文化的野蠻人。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馬其頓在希波戰爭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著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到公元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 亞歷山大大帝對大流士一世:性格決定命運,戰爭在戰前就出了結果
    大流士三世的海軍並沒遭到什麼打擊,仍掌握著制海權。波斯海軍在邁農(公元前333年夏陣亡)和他的繼任者的率領下,攻奪安納託利亞沿海地區頻頻得手,奪回了許多島嶼,並在希臘各城邦點燃擺脫亞歷山大控制的希望之火,波斯海軍甚至有和亞歷山大的堅決反對者斯巴達的阿基斯三世聯合起來對付亞歷山大之勢。
  • 偉大波斯君主大流士對世界的貢獻
    》    綜觀大流士的一生,他是波斯帝國頗有作為的一代英主。宗教由於與地緣、文化、民族等有著密切的天然聯繫,所以往往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發生衝突的重要因素。而一旦宗教間發生衝突,理性與科學無能為力,只能依靠人類自身的理智、智慧和克制。宗教信仰越是虔誠狂熱,這種衝突越是血腥和可怕。波斯帝國的統治者歷來信奉祆教。在居魯士二世支持下,祆教迅速傳遍了波斯帝國,逐漸形成了一個祆教文化圈。
  • 埃及通史:波斯帝國的入侵
    第26王朝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繼位後不久,埃及就遭到了波斯帝國的侵犯。公元前526年,波斯國王網比西斯二世( Cambyses,埃及法老,公元前525一前522年在位)率軍進攻埃及。第二年,波斯軍隊攻佔了孟斐斯,俘虜了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Psamtik II,公元前526一前525年在位),第26王朝宣告結東。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新的王朝,即第27王朝,也稱第一波斯王朝,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每年需要向波斯帝國交納700塔蘭特銀子,還有一定數量的穀物。網比西斯二世在埃及採取了恐怖政策,肆意屠殺埃及人。
  • fgo大流士三世怎麼樣 三星酋長技能圖鑑
    命運冠位指定fgo大流士三世是馬其頓的徵服王伊斯坎達爾的「勁敵」,曾好幾次成為他徵服路上的阻礙。
  • 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他(居魯士)改換了那種特洛伊人先前使用的戰車,代之以一種更加合用的戰車,這種戰車的車輪十分堅固,可以經受顛簸,同時,由於採用了長軸,也使寬大的底盤更為結實,而馭手的座位則移至一個可以叫做高臺的東西上,這個高臺用硬木打造,延伸到戰車的前沿,在車身板的上面還要留出一塊地方讓馭手駕馭戰馬。
  • 當年今日-大事記:10月12日(波斯國王大流士的軍隊攻克巴比倫)
    公元前539年10月12日(農曆公元前539年11月7日),波斯國王大流士的軍隊攻克巴比倫。
  • 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那你知道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嗎?
    由於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的國號相同,為了像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那樣區分,分別稱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居魯士二世死後,他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遠徵埃及,把埃及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圖,他的侄子大流士一世遠徵希臘和印度,把巴爾幹半島和印度西北部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圖。至此,阿契美尼德王朝達到極盛,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也是世界歷史第一個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朝代。
  • 大流士一世首戰失利——波斯在馬拉松戰役的失敗究竟是何人所為?
    希臘殖民城邦與波斯擴張的目光都開始向小亞細亞集中。公元前,位於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發生了反對波斯的起義,在起義中,米利都居民得到了希臘城邦雅典的援助。雖然起義最終被波斯鎮壓,但當時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卻十分清楚,要想徹底徵服小亞細亞,只有徹底徵服希臘。大流士也知道希臘世界雖然在文化上處於高度一致,但各個城邦內部矛盾重重,這也進一步助長了他入侵希臘念頭。
  • 波斯還是伊朗?波斯帝國大事紀年表
    突厥語在西北方的伊朗亞塞拜然也佔據優勢地位,而阿拉伯語則在波斯灣沿岸和西南的胡齊斯坦十分常見。伊朗擁有遼闊的地域,有著各種各樣的地形和氣候,絕非單調的沙漠帝國。相當一部分伊朗的遺產,源自北部和西北部地區,那裡不僅與高加索和安納託利亞相連,也與波斯人、米底人的起源地中亞相鄰。波斯灣直到現在仍存留著深刻的伊朗痕跡。
  • 大流士一世痛定思痛的改革,成就了欣欣向榮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其繁榮期長達200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君主,統治波斯帝國37年的大流士一世被公認為是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帝王,是奴隸制時代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大流士和其他6個波斯貴族聯手鎮壓了起義,之後大流士(生於前558年~卒於前486年)即位,成為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國王,史稱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上位之初,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這主要是由于波斯帝國幅員遼闊,民族成份複雜,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面對複雜的局面,大流士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統治,史稱「大流士一世改革」。
  • 大流士一世的貨幣改革
    公元前550年,盛極一時的米底王國被新崛起的居魯士二世吞併,這標誌著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於東方。不久之後,波斯帝國便與小亞細亞強國呂底亞王國爆發衝突。公元前547年,雙方在泰姆布拉對陣決戰。結果呂底亞馬隊不敵波斯駱駝騎兵,全軍敗績,克洛伊索斯退回薩迪斯、嬰城堅守。14天後,波斯攻破薩迪斯,克洛伊索斯身作楚囚,呂底亞王國覆滅。
  • FGO英靈大流士三世怎麼樣 突破後的造型非常豪邁
    這次介紹介紹我們的非洲好兄弟——大流士三世(雖然人家是波斯的,但是人家長的黑啊!),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