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和證券研究中,與別人交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在這種交流過程中,一些經典的問題,可以為我們進行正確全面的判斷,起到很好的幫助。
比如說,彼得·林奇曾經說過,在調研企業的時候,問一下企業「你對某某行業內競爭對手如何評價?他們是一家有競爭力的好公司嗎?」面對這個問題,收到問題的人因為是評價別人公司的情況,往往不會有什麼顧慮,同時所謂「旁觀者清」,提問者就能從而得到真實的行業印象。
還有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當我覺得某一類資產的投資機會不錯,而市場上大多數人都很鄙視它時,我會到處問大家,為什麼這類資產你們不看好?這個問題,往往能夠找到自己思維的盲區,同時讓提問者更好地理解整個市場的狀態。最近,在面對香港市場一些低估值的股票時,我就再次向大家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我得到的答案,也十分足以發人深省。
部分港股低估嚴重
在2020年夏天,香港股票市場中一些股票,尤其是一些業務在內地的公司股票,其估值出現了非常低廉的狀態。就以股息率為例,在這個時間段裡,股息率5%以上的港股簡直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到了8%到10%。在我看到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高達12%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不是12%的ROE(淨資產回報率),而是12%的股息率。而這家公司的PE估值,僅有3倍出頭。而且我在進行研究的時候,還特意排除了短期特別股息的幹擾。同時,從其他估值指標看,5倍以下PE(市盈率)、0.5倍以下PB(市淨率)的香港市場上市公司,也有不少。
那麼,為什麼這些資產這麼便宜,許多公司的長期前景和行業內護城河看著也不錯,業務也主要在國內市場,不受香港經濟不景氣的幹擾,但是卻沒有人買呢?為了搞明白大家腦袋裡都在想什麼,我問了不少朋友,從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到個人投資者都有:「為什麼港股價值不錯,有些股票估值是內地同類股票,甚至是同一隻股票的1/2,乃至1/3,你卻不看好港股呢?」
在和不下20位投資者閒聊以後,我得到了許多的答案,這裡試著列舉一些。「港股的趨勢太差了,買進去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漲。」「港股歷史上經常性低估,我怕估值起不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肆虐,國際資本不敢投資港股,這個市場還得低迷一陣子。」「港股市場和內地市場聯動性太差,萬一我們業績受到它拖累,而對手基金沒買,客戶不會放過我們。」「中美貿易衝突還在繼續,國際資本不敢投資港股,我們也不敢。」「美國股市最近一直在漲,對港股形成了資金抽血效應。」還有一個答案更乾脆:「我們從來沒有研究過港股。」
這些理由聽起來都挺有道理,都是非常標準的,我們在不少金融類書籍裡可以看到的「金融式理由」。但是,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裡缺失了一條最重要的理由:這類資產沒有價值。沒有一個人是因為這類資產沒有價值,才不看好它的。而這條缺失的理由,恰恰是價值投資中最重要的理由。
如果仔細分析前面所提到的,大家對2020年極低估值的一部分港股的擔憂,就會發現這些擔憂全都集中在價值以外的因素上:短期波動、價格走勢、客戶的看法、國際形勢,等等。但是,對於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卻不在這些考慮以內。而這種情況,恰恰是一個會讓那些基於價值進行判斷的投資者,容易感到高興、甚至是興奮的典型狀態。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投資中,需要了解別的投資者的看法,儘管我們其實根本不認可,也不會採納這些看法呢?因為這是一個驗證自己對市場判斷是否理性的過程。
多聽別人的投資邏輯
沃倫·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每一桌牌都有一個負責虧錢的冤大頭。如果你坐到牌桌上,玩了半個小時,還不知道誰是那個冤大頭,那麼對不起,你自己就是那個冤大頭。」所以,如果我們能知道別人為什麼不看好的原因,同時通過仔細分析發現這些原因靠不住,那麼我們就可以確定,自己的邏輯不會是一個「冤大頭邏輯」。
而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時的劉邦,也曾經通過了解對方的情況,做出過「我不是那個牌桌上的冤大頭」的判斷。
據《資治通鑑·漢紀》記載,漢王劉邦派軍隊攻打魏國,進軍之前,劉邦問自己的謀臣酈食其,魏國大將是誰?酈食其說,是柏直。劉邦很開心:「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這人太嫩了,小時候吃奶的嘴還沒擦乾淨,跟我的韓信沒法比。又問騎將是誰(類似今天的裝甲兵司令)?回答說是馮敬,劉邦說這人還行,但是也不能跟我的騎將灌嬰比,「雖賢,不能當灌嬰。」那步將是誰?酈食其說是項佗,劉邦說這人不如我的曹參,「吾無患矣!」這下我放心了。同時,韓信也問酈食其,魏國難道沒有用那個能幹的周叔做大將嗎?聽說是柏直以後,韓信說「豎子耳」,意思是這人實在是不太行,小娃娃一個。
於是,漢軍攻魏,一戰大勝,攻城略地,「悉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
劉邦和對手拼的是手下的將軍,今天的投資者和對手拼的,是自己的投資理由和邏輯。只知道自己看好的邏輯,不知道別人與自己相反的、看衰的邏輯,和只知道自己將領水平、不知道別人將領水平的統帥一樣,必然難以擁有全部的勝算。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金融投資上的例子。在多年以前,也就是2015年夏天,我曾經問過許多投資者,為什麼你們不看好分級基金的A端?在當時,由於股票市場火爆,分級基金B端的溢價率高企,因而導致分級基金的A端產品,交易價格相對淨值往往折讓了大約25%。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折價消失,投資者會獲得33%的回報,算上期間的利息可能還會更多。
但是,為什麼這樣有價值的資產,沒有什麼人看好呢?在當時,我做了和今天類似的事情,走訪了許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問大家你們為什麼不看好分級基金的A端產品?我得到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答案:「分級B的市場熱情太高,A就很難漲。」「股票市場現在是大牛市啊,我們不想買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現在是牛市啊,類固定收益產品的這點收益率,我們兩個漲停板就賺回來了。」「我們公司有3個部門,股票部、債券部和組合管理部,分級基金不歸其中任何一個部門管理,所以沒人看。」「價格波動太小,不夠刺激,現在股市多刺激。」甚至還有一個最簡單的理由:「這類產品太複雜了,我們沒研究過。」聽聽,是不是和今天我得到的「我們從來沒有研究過港股」如出一轍。
在2015年的夏天,當面對潛在回報率30%到40%的分級基金A端,儘管人們有如此多的理由不看好它,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中沒有一條是「這個資產沒有價值」。而恰恰是基金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大家所在乎的外在因素,才是決定其長期價格的最重要因素。後來,隨著股市迅速遇冷,分級基金B端的溢價率大跌,A端基金的折價率也就得到了快速修復。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如此描述了在戰爭中「知己」同時也要「知彼」的重要性。對於今天的投資者來說,當我們發現一種資產有價值的時候,在全面分析這個價值是否靠譜的同時,我們也不妨多和身邊的朋友們多聊聊,看看他們為什麼認為這個資產不值得買,從而做到心中有數,舉措皆當。(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這些,用戶都在看
業績超預期,2500億巨頭罕見漲停!中信證券大幅調高目標價,還有這些白馬股評級被上調!
TikTok48小時倒計時?沃爾瑪被傳參與競購,兩大巨頭股價爆拉!估值200億至300億美元…
突發!美偵察機頻現南海後又惹事!美商務部制裁24家中企,這些上市公司被涉及,原因竟然是……
臺積電重磅曝光!3納米晶片2022年大量生產!A股晶片股卻集體熄火,專家說出了原因
終於來了!千億廣電成立在即,阿里、國家電網共砸200億入股!10家上市公司齊發聲……
《證券時報》旗下專註上市公司新媒體平臺
●一手信息 ●一線互動
●一鍵發布●入駐資本圈
▲小手一點,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