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今年3月,每日優鮮孵化每日一淘只用了四個月。用每日一淘COO淡焦成的話說,這個社群電商項目寄託了每日優鮮「儘快成為生鮮零售商第一名」的期望,如今它的速度可能超出了內部預期。
資本寒冬中,每日一淘完成了兩輪融資,共計1.3億美金。據內部人士透露,每日一淘上線至今的近8個月,銷售額每月環比都在翻倍增長,一些爆款品類,比如牛排、進口榴槤、大閘蟹、獼猴桃等,都實現了上千萬銷售。
依靠社交流量買貨是2018年電商圈的最大主題。拼多多從進入大眾視野到納斯達克上市不過半年,迅速完成卡位,第二梯隊的雲集卻引來眾多效仿者——在發展會員,靠返利激勵會員賣貨的創業公司中,還沒有一家佔據絕對優勢,後來者仍有機會。
社群運營的方法論大同小異,每一家公司都在小心翼翼地摸索,如何建立一套激勵機制,以兼得發展速度與監管安全。
最初上線時,每日一淘設置了399的會員門檻,付費才能獲得自購和賣貨的返利。但進入12月,這個門檻被取消,用戶只需要邀請10位朋友註冊,就能免費成為會員,淡焦成稱,這是由於付費模式「有些違背給3到5線城市帶去消費升級的初衷」。
事實上,成為會員要不要付費,困擾過許多社群電商公司,它們大都都經歷過摸索和轉型。雲集就嘗試過不收費,但發現用戶不活躍,買賣的意願都不強。「如果我花了錢,那這個app是不能卸載的,如果成本是零,那就隨便卸。」雲集CEO肖尚略曾在接受36氪採訪時說。
免費可以更快收割用戶、形成規模,付費則可以維持一定活躍和復購,這是不同公司在不同階段的戰術選擇。對於每日一淘來說,免費的挑戰在於,在沒有「成本」的情況下,用好的商品和服務留住用戶。
每日一淘可能對此有信心。「在生鮮品類開發、供應鏈組織、品控等這些複雜環節的管理,每日優鮮有很好的積累。」淡焦成說。
不過,每日一淘並沒有大規模復用每日優鮮的商品,而是在選品上側重「特色化,個性化」,同時更強調性價比。一位家住通州的每日一淘用戶稱,她為家人購買的成箱水果比家附近超市賣的便宜、新鮮。
「不用下app,也不用找入口,在微信群裡看到別人分享覺得合適的,就買。」這位用戶說。
對於每日優鮮來說,每日一淘的戰略價值在於,它用一種更輕的平臺式打法,迅速地切入低線城市,這是每日優鮮依靠開城、建倉所難以達成的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從自營模式拼好貨轉向平臺模式的拼多多,也是每日優鮮的一個樣板。
不過,每日一淘也在嘗試建設區域的物流中心,這也是它花錢的一個主要方向。未來理想的狀態是,每日優鮮的倉配體系優先覆蓋一二線城市,每日一淘優先覆蓋三到五線城市,兩者獨立發展,又能互相借用。
在「洗」完一波又一波用戶後,一些社群電商已經陷入增長瓶頸。比起高超的社群運營技巧,供應鏈才是這個生意的真正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