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故鄉》中有這樣一段語言:「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這段話中提到三種會毀壞莊稼的野生動物,即獾豬、刺蝟和猹,獾豬和刺蝟相信大家不陌生,猹估計有人就會懵。
其實這裡的猹是魯迅自己的描述,帶有當地方言色彩,指的是狗獾。獾一共有三種,分別是豬獾、狗獾和狼獾,三種動物都是破壞莊稼的能手,且都是野生保護動物,不能抓捕。
狗獾是很聰明的動物,活動範圍在四至五公裡,往返都有固定線路。在春秋季節的時候活動最頻繁,外出時會先露頭試探,確定沒有危險後才會外出。回洞穴的時候發現有聲音,就會躲藏到臨時洞穴,以免受到獵人的圍捕。相比其它野生動物,狗獾的性情很兇猛,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遇到獵狗或者人的時候會發出聲音試圖嚇退。
雖然狗獾聰明,但面臨人類智慧只能束手就擒。早年獵人捕捉狗獾,會用土封住其它洞口,只留兩個,燒火以後濃煙就會說著另一個口的風進到洞裡,獵人會在另一個洞口守株待兔。只要有狗獾跑出來,就會被人們圍捕。因此,在狗獾沒被設為野生動物的那幾年,每年會有大量狗獾殞命,狗獾數量逐年下降。
隨著狗獾成為野生保護動物,狗獾數量明顯增加。在最近幾年時間,常能聽到狗獾毀壞莊稼的事情發生。當然,由於狗獾、豬獾和狼獾三種野生動物長相相似,且一般人沒有辯識能力,也有可能是豬獾或者狼獾破壞莊稼。
狗獾數量的增加有三個原因:一是狗獾成了野生動物保護,不能隨意捕捉,不然可能會違反相關規定;二是在前些年我國推行封山育林,山林中生態環境恢復,狗獾獲得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三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人們基本都外出打工,人口密度降低,有利於狗獾生存。狗獾數量的增加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有效的體現,說明人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明顯提高。
人和野生動物衝突是天生的,尤其是狗獾會毀壞莊稼,也就是這幾年科技發展,人們莊稼收成好,不然一年的收成都不夠野豬、野雞和狗獾等野生動物破壞。目前來看,野生動物破壞莊稼,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一般都是由個人承擔,相關部門很難界定具體責任主體。
針對野生動物毀壞莊稼給出三點建議:一是做好預防措施,野生動物毀壞莊稼能通過預防減小損失;二是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能給予農民一定的指導或者事後賠償金;三是相關商業公司能有針對性險種,能最大程度保障農民收入不受影響。狗獾畢竟是野生動物,需要保護,人和野生動物最大區別就是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