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兒上的藝術:古代刺繡,技藝高超、精美絕倫

2021-01-14 塵封歷史過客

從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絲的技術,經過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結合,絲織品出現了。絲織品的伴生者刺繡也登上了舞臺。隨著工藝的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針尖兒上的藝術刺繡,也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歷史,地域不同造成的差異,豐富多彩的針法,無一不令人為之讚嘆,這就是獨屬於刺繡的魅力。

經過時光的衝刷,洗滌。遍布中國大陸的刺繡,也發展出了多個派系,蘇繡,魯繡,湘繡,杭繡,粵秀,蜀繡,漢繡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刺繡名品。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蘇繡,湘繡,蜀繡,粵秀,它們有著四大名繡之稱。

技藝高超的蘇繡

蘇繡,起源於蘇州。蘇繡從三國時期就有記載,又經過了朝代更迭的不斷變換發展,在清朝達到了巔峰。早期的蘇繡亮點在於繡花針細如髮絲,顏色各異的花線,繡出的圖案配色極為精妙,再配上繡娘精湛的繡工,讓人愛不釋手。到了明清兩代的刺繡,經過技術的進步,在針法,色彩,圖案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以針作畫,呈現針尖上的藝術。清朝時期以「雙面繡」在各派系中榜上有名。

現在的蘇繡在解放後又經過繡人的變換發展,工藝更加精湛,雙面繡更是作為禮展品,在世界得到眾多的讚揚喜愛。「雙面繡」顧名思義雙面都要繡,雙面異色,異針,異形的「三異繡」,對繡人的要求極高,三體合一,才是真正的雙面繡,每一步都是技藝的最高結合,刺繡的極致可能就是雙面繡吧。這就是鬼斧神工。

針法繁多的蜀繡

蜀繡,顧名思義是起源於四川的刺繡。所以也叫「川繡」。李宇春以一首《蜀繡》將它帶到了大眾的面前。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它在四大名繡中佔據榜首。佔據榜首的原因是因為針法極多。劃分十二大類,一百三十多種。想一想都覺得繡工果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就憑這針法一般人也搞不定啊,就這針法出來的怎麼能不是精品。

相比於蘇繡,它的歷史更加長久,這可能是因為蜀地善養蠶,絲綢絲線極其豐富造成的。所以蜀繡大多軟緞,彩線繡制而成的。東晉年間,蜀繡和蜀錦就有「蜀中之寶」的美稱。從唐代開始作為貢品,宋代已經聞名天下,達到刺繡的巔峰。蜀繡的因為針法繁複,所以蜀繡成品極其精美,栩栩如生,富有靈氣,立體感十足。長達千年依然備受推崇,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的人們為其著迷。

畫繡結合的湘繡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高手在民間,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湘繡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結合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湘繡注重寫實,所以湘繡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鳥語蟲獸都是形神兼具的。作為一名湘繡的繡工,不只要會繡,還得會畫。湘繡的第一步便是制稿,將其勾勒在蠟紙上,再將蠟紙上的圖案臨摹到絲綢上,再通過各種針法以及絲線的搭配達到逼真的效果。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湘繡的絲線的顏色極其豐富,據說只要有的顏色他們都有其配色的絲線,可見湘繡顏色之多。畫筆上的藝術與針尖兒上的藝術相結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湘繡。

老時候的湘繡用線那是極其講究,絲線是用莢仁液蒸過的,但可不僅僅是這樣,還得用竹紙擦拭才能用在繡品上,而且那線髮絲還要細,超過了顧繡中的「發繡」。染色技術那更是不用說了,湘繡的線自帶暈染的效果。用線的講究,再配上獨屬於湘繡的「亂插針」,所以湘繡才有了四大名繡之稱。是不是覺得湘繡更加精緻了呢,果然好的東西雖被蒙塵,但終究有綻放其光華的那天。

一加一大於二的粵繡

四大名繡最後的粵秀,雖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卻是在海外傳播最廣的,明代便開始走向海外,至今在許多博物館中都有陳列。它作為四大名繡的一員,注重的是材質,四大類別的材質都有其獨特的追求。真絲絨繡,用的是蠶絲,金銀線繡更加注重針法。粵秀最大的亮點在於將孔雀的羽毛和刺繡相結合,用線極為多樣。粵秀最著名的便是繡畫,極具時代特色和歷史的氣息。華麗不失美感,藝術效果極強。

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統稱,廣繡不僅色彩鮮明,而且針尖兒細密,近看廣繡精細非常。廣繡的絲線也是極其驚豔的,金線,絲絨經過廣繡繡人的手,就成了刺繡,聞名海內外。潮繡傳說起源於少數民族,紋理清晰,針法精湛,尤其是釘金繡格外出眾。潮繡極具地方色彩,雖與廣繡相比有些許遜色,但卻和廣繡一起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粵繡,也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中國的刺繡除了蜀繡,蘇繡,湘繡,粵秀,還有著雙線繡的魯繡,有著宮繡之稱的京繡,還有著精工奪巧的顧繡。這還不是中國刺繡派系的全部,這片古老的土地衍生了無數的刺繡品類,苗繡,閩繡,汴繡……

結語

針尖兒上的刺繡,是獨特的藝術,也是最古老的藝術。有著文化地域不同所展現的不同風格,帶著獨有的魅力在時光中穿梭。手工刺繡是藝術與絲綢的結合,是絲繡工藝的完美呈現,這種針尖兒上的藝術,獨屬於這片古老的土地,伴隨著遠古的傳承,長久不衰。

相關焦點

  • 針尖上的藝術——壯族刺繡
    壯族刺繡於2016年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分布最為廣泛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全國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刺繡。從歷史來看,最負盛名的刺繡是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壯繡等幾大類。在廣西壯族地區,發現最早的刺繡實物是在貴港市羅泊灣漢墓出土的絲織品、麻鞋布、織錦。
  • 蘇繡長卷精品將亮相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精品展
    )遺產國際論壇暨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精品展將於12月7日在廣東省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活動將就中國傳統刺繡藝術在社會轉型中的技藝變遷、傳承危機和生產性保護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同時將展出一批優秀刺繡作品。據悉,這次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精品展將展出中國「四大名繡」,即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的代表作品,同時還將展出汴繡、顧繡和甌繡等繡種,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地域的刺繡作品。這些刺繡品類中大多數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且評定了技藝傳承人。
  • 古代服飾上圖案是怎麼做成的?佩服民間藝人與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印染技術,不論是絲織品還是布匹,製作成服飾時,衣裳上的圖案是怎麼做上的呢?下面介紹三種傳統工藝。一、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
  • 古畫人物有一個特點,頭部比例偏大,為何卻是造型藝術高超的表現
    古畫人物有一個特點,頭部比例偏大,為何卻是造型藝術高超的表現我國古代繪畫,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西方繪畫的高峰文藝復興僅600餘年的歷史,與我們的繪畫歷史相差甚遠,中國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得人們的喜愛,並且影響著整個世界的藝術,日本,韓國的繪畫都深受影響,甚至
  • 針法精微、巧奪天工的交口刺繡
    交口刺繡歷史悠久,它吸收了中國刺繡的技法精華,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已成為一種構圖雅致、繡工精細、針法多樣、色彩富麗的完整藝術。交口刺繡的製作,從構圖選料、到挑針運線,均體現了其工藝的獨特性、精湛性和考究性。
  • 刺繡2016最適合中國人的流行元素
    我們樂於和不同膚色、文化的人分享這一起源於中國的流行藝術,見證中國風的日益風靡。時尚無關對錯,但這次是時候由我們發聲了。因為於我們而言,「刺繡」裝飾穿出的不止是時尚,更是只屬於我們的一種情結和態度。
  • 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靈光一閃,忽然領悟為什麼人類這麼垃圾了:因為人是上帝在deadline前一天造的。技藝高超直接破防的囧圖 2020-11-26 18:42 網際網路
  • 「領繡·菁華」針尖上的絕美刺繡
    領繡菁華《王者21》新品速遞 不容錯過二千五百年的刺繡文化,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熠熠生輝,讓全世界都知道,有一種中國刺繡叫「領繡﹒菁華刺繡」。01| 西風葦岸 金黑蒹葭蒼蒼,若飄若止,自然萬物,它最為脆弱,卻也最為堅韌。
  • 收藏|古老的刺繡藝術之中國十大名繡介紹
    清 盤金彩繡燈籠紋圖刺繡分為兩類:一種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刺繡,有繡衣、戲衣、棉被、枕套、毛毯、墊子等。二是具有觀賞價值的刺繡,有臺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很豐富,包括花卉、動物、文字、山水、書法等。蜀繡代表作《芙蓉鯉魚》清中期《彩繡麻姑獻壽圖》清中期彩繡《龍紋衣飾》j蘇繡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
  • 論古談今說台州刺繡
    普查發現,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獅子帽技藝瀕臨失傳,目前健在的有椒江區前所街道道感堂村的俞荷妹老人。 俞荷妹今年83歲。1991年9月,俞荷妹家裡發生火災,存有的獅子帽圖紙一燒而光。2010年,俞荷妹在兒子的幫助下,憑著記憶,復原了獅子帽技藝。同年,俞荷妹的獅子帽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手工刺繡DIY:毛線刺繡26款圖案,繡在毛衣和毛呢服裝上都很漂亮
    毛線繡適合繡在稍微厚實一些的布料上,比如棉麻、棉布、毛料、毛呢上,也很適合繡在針織毛衣上。因為針織毛衣有彈性,所以小夥伴們在上繡繃子的時候,不要把毛衫拉扯的太緊,這樣繡出來成品後,容易出現皺皺巴巴的現象,圖案也會隨之變形。現在國內的刺繡大多都是以傳統圖案為主,漂亮是漂亮,但是跟現代服裝的風格不能很好的協調起來。
  • 風箏製作結構盡顯高超技藝 方寸間繪就美好心願
    風箏,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關於風箏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春秋,也有人認為肇於秦漢,而可查證的信史則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早期有關風箏的記載多與軍事相關,到唐代,風箏開始出現在文人的詩歌中。宋代以後,風箏逐漸演變成一種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時節放風箏也開始成為一項穩定而普及的民俗活動。
  • 古代女子洞房神秘五件套竟是這
    它所包含的「因人定製」、「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中,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它從外形設計到具體的某一細節,均明晰地折射著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表現。它在款式藝術的創造法則中既有長短寬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動靜的變化。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款式結構有「前後覆繞式」與「前胸單片式」兩種,分別來「覆蓋胸背」和「覆蓋胸乳」。
  • 古代鏡子的藝術(下)
    上文說到,鏡子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運用於生活之中,鏡子普遍由青銅和一些化學物質構成,以及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造就其尊貴的氣息,和高超的藝術觀賞性。正是鏡子的這些特性,在鏡子發展初期,主要由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持有。
  • 以指尖技藝繪就美好人生
    一雙巧手下彝族傳統剪紙技藝、刺繡等得以傳承發揚,毫不誇張地說,他的剪紙和刺繡更像一種當地的彝家「文化符號」。淤泥鄉是一個彝族鄉,彝族文化源廣流長,柳勝的剪紙和刺繡技藝是從祖輩那裡傳承下來的。柳勝說自己小時候外公就是當地有名的剪花能手,被大家譽為「剪花匠」。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現場,四位藝術大師通過現場製作、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現雲南非遺文化的精湛工藝技法和古樸的藝術風格。擅長哈尼族傳統刺繡技藝的哈尼姑娘陳夏苓,幫助臺灣遊客廖心瑜穿民族服飾,吳志明為遊客講解哈尼族頭飾繡品上的圖案,故事。「雲南,是我心馳神往的地方。雲南有著豐富燦爛、多元多情的民族文化。
  • 非遺中國:古陶瓷修復技藝
    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個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
  • 古巴比倫已有蠟像技術 杜莎夫人制像技藝高超(圖)
    然而蠟像藝術的真正成熟,是伴隨著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血雨腥風一起到來的,與一個被人們稱為「杜莎夫人」的女子密切相關。  古巴比倫就有了蠟制人像技術  蠟像,顧名思義,就是用蠟來製作人像。當然,真正的蠟像製作技藝,遠遠不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