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原因讓人孤獨焦慮 3類人需關注心理問題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編者按: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身邊人焦慮的頻率越來越高。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62%的人認為生活正變得越來越令人焦慮。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5年裡對金錢更加焦慮;對變老(40%)、外貌(32%)和職業發展(30%)的擔憂也是焦慮的主要來源。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具體目標和明確任務,指出「加強心理健康促進,有助於改善公眾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眾幸福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的重視。然而,大多數人始終不把精神心理問題當成嚴重的事。其實,焦慮感爆棚,心理壓力過大,都會讓自己的身心深受其害,我們該如何來減少焦慮,降低壓力,讓自己的生活幸福多一點呢?今天人民健康網就與你聊聊這個話題。

       五大原因讓人焦慮

       1.離不開智能手機。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全世界的大事都會湧入我們掌中的手機。雖然我們比以往交流得更多,卻比以往更孤獨。人類需要通過感官進行交流——無論是觸摸、眼神、嗅覺以及其他聯繫,比如笑,甚至眼淚。這些都在數字交流中被忽略了。

       2.過著「雙重生活」。臨床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都過著雙重生活:他們一方面想要展現出「與他人在一起很快樂」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關起門來用飲酒、暴飲暴食或出軌等方式來緩解焦慮。這些人通常是因為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以至於人前人後「分裂」,焦慮揮之不去。

       3.對健康的擔憂。人們對健康的憂慮越來越普遍了。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對健康有了更多的認識,但也可能會讓我們患上「疑病症」。醫院裡常常能看到這樣一群人,在檢查結果還沒出來前,就懷疑自己有很嚴重的問題。例如,排便習慣改變、進食後胃脹或者體重減輕,就覺得自己可能得了腸癌。

       4.「看起來更完美」讓人壓力大。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會讓他們感到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名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裡。這樣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變成公眾眼中的偶像,人們對外表越來越關注。很多人由於「比上不足」而厭惡自己的外形,成為焦慮的根源。社交媒體也助長了這種焦慮和專注。

       5.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一項調查發現,焦慮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從22歲開始,在32歲左右達到峰值。這符合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們在二三十歲時面臨雙重壓力,即親密感與孤獨感。人們需要找到合適的伴侶,但又擔心無法很好地經營關係導致孤單終老。

       三類人更需要關注並預防心理問題

       青少年。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家庭邁進社會的過渡期。在身體、自我意識和人格迅速發展的同時,青少年面臨多種危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這一階段的心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很可能影響今後的發展。我國3.67億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癮、吸毒、反社會人格障礙發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因為擁有細膩的心思,女性比男性想得更多,她們的煩惱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過度遷就、顧慮重重和過分依賴的女性。與男性相比,她們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症候群及焦慮症。

       老年人。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開始老化,功能出現衰退,各種軀體疾病陸續出現,導致老年人容易發生各種精神心理障礙,最常見的是老年期抑鬱障礙,其他的還有老年期譫妄、痴呆、老年期創傷後應激障礙、睡眠障礙等。在社區居住的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鬱症患病率為1%~5%,70~8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老年人的抑鬱症狀常出現於慢性軀體疾病、認知損害和功能障礙之後,存在高自殺風險,給患者、家庭帶來巨大痛苦。

       不喜變動的人幸福感高

       美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給喜歡暢想未來、求新圖變的人一則提示——期望自己在未來10年裡維持現狀、不喜變動的人,生活中的幸福感才更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約瑟夫·雷夫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對4963名參試者展開了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讓參試者對自己未來10年中的地位、財富、健康等的變化給出預期,並於10年後評估參試者的生活滿意度。分析發現,預估自己沒有太大變動的參試者,10年後幸福指數最高;而那些期望在10年內變得更好或更糟的人,生活滿意度都會降低。研究結論發表在美國《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雜誌上。

       雷夫博士表示,善於感知「未來自我」與「現在自我」的相似性,提升了人們的延遲滿足感(指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這有助長期的生活規劃和積極努力,包括有計劃地儲蓄、關注自身健康等。當然,如果人們能對未來的自我修養做出一些樂觀的預測(比如「將來會更富有同情心和智慧」),那麼他們也會感到更加快樂。

       運動是心情的「興奮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表示,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刺激大腦中一種化學物質——內啡肽的分泌,它能使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內啡肽又稱為安多芬,是一種大腦分泌的類嗎啡激素。之所以稱作「內啡」,是指體內產生的類嗎啡物質的意思,它能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讓人欣快的作用,相當於天然鎮痛劑。從功能上講,內啡肽除了能夠緩解疼痛,還能調整不良情緒,使人身心愉悅,抵抗哀傷;還能改善失眠;調動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振奮精神,激發創造力和改善工作效率。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不願動,但躺著瞎想會讓你的心情更糟,建議精神狀態不好的時候,更要動起來。

       那多大的運動量合適呢?飯後散步能不能有效果?其實,並非所有運動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才能刺激內啡肽分泌,比如登山、籃球、羽毛球、跑步等,堅持30分鐘以上即可。從這個角度講,飯後的散步也許更多是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如果想要改善情緒,還需要安排強度更高一些的運動。但運動鍛鍊也不是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過於密集和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導致更多的焦慮、更高的神經緊張度。建議每兩天一次的運動頻率為宜,每次運動不宜超過90分鐘。以前缺乏運動或不宜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可以選擇快步走的方式,從每天15分鐘,堅持一周後增加到20分鐘、半小時,循序漸進,讓身體慢慢適應,直到流汗的程度為宜。

       馬健文建議。即使沒有情緒心理問題,也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這些壓力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是潛在的,很難被察覺到。定期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釋放每天積壓的負面情緒,及時疏導。

       心理有壓力 這些招應對

       一旦發現心理問題,不能「無為而治」、一味忍著,需要積極應對。一般說來,出現心理不適,首先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自我調節。

       正確面對壓力。遇到挫折時,轉移注意力,暫時拋開煩惱,先做喜歡做的事。等心情平靜後,再重新考慮如何解決煩惱。

       以獨特的方式適應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自豪。立足點不一樣,閃光點也不一樣。要敢於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社會,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學會宣洩。不順心、不如意時,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找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洩不愉快情緒,切忌壓抑負面情緒。

       用積極的方式與人溝通。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善意待人,不要處處與人爭,更不要隨意猜測別人,必要時學會妥協,對他人的期望不要過高。

       一旦覺得自己心理壓力過大,自我調適無效,就應積極求助於專業人員。

       當我們在面對焦慮、壓力時,其實解決之道還有很多,如深呼吸、冥想、與人傾訴等,學會放下,學會宣洩,學會給自己的生活加一點光,讓自己的生活從些幸福一點點。(人民健康網綜合自生命時報、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留學生心理問題引關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
    原標題:留學生心理問題引關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   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中國學生留學的痛點之一。迫於文化衝突和學業壓力,每年都有中國留學生,特別是低齡留學生因為負面情緒而出現抑鬱症、精神疾病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在海外順利完成學業。關注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
  • 心理學:壓力大,心理焦慮怎麼辦?做到這5點,一天比一天開心!
    據統計,現在患有焦慮心理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也就是說,焦慮的人群越來越廣,年輕人有焦慮心理的不佔少數。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焦慮的人群佔比就不少了。那麼,是什麼造成現在年輕人,年紀輕輕就開始焦慮、壓力大了呢?這有很大原因都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 @所有萬州人!防疫期間,老年人這四類心理問題要注意!
    @所有萬州人!防疫期間,老年人這四類心理問題要注意!不能再每天出門鍛鍊身體,與朋友之間交流減少,和年輕人生活方式不同,以及每天爆炸式信息的傳播等因素,讓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恐慌、焦慮等情緒。那麼疫情防控期間,老年人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又該怎麼應對呢?今天,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平湖分院心理治療科主任史文新專門為老年朋友解讀這些問題。
  • 《愛寵大機密》背後的寵物心理問題
    6.由於焦慮到處啃咬自己的皮膚或某一部分,引起健康問題。也許你不知道,你的寵物可能患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目前公寓內飼養寵物的典型高發問題,屬於心理問題,也屬於行為問題,大部分寵物狗都會因為和主人的分離而產生心理上的焦慮
  • 狗狗5大心理健康問題,你都知道嗎?
    實際上狗狗和我們人類一樣,有情緒起伏,也有喜怒哀樂,鏟屎官若是從不在乎狗狗的情緒問題,久而久之,小傢伙們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下面就來為大家講講,狗狗可能會出現哪些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3、狂躁症表現:狗狗總是心情不好的樣子,露出兇狠的表情,除了本身有疾病之外,要麼是主人在訓練的時候傷害了它們,或者走失、遺棄等原因導致狗狗有了心理陰影。
  • 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鄭州市精防院建議採用心理諮詢沙盤療法
    社會快速發展,父母作為家庭的支柱,大多數都奔波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對於孩子的關注除了學習之外,很少關注其他方面。現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顯,關於青少年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惋惜,快速發展的城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 中科院院士陸林: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本次大會以「格局·治理·能力」為主題,重點圍繞醫院高質量發展與保障醫療安全,創新醫療服務,共話後疫情時代大健康戰略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並從多角度探討醫院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後疫情時代,與疫情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關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眾是一個應激事件,人們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失眠等各種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
  • 高智商的人喜歡孤獨
    這是表裡一致的遵從,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沒有心理矛盾,這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最理想的關係。 2、表面從眾,內心拒絕。這是指口頭贊成多數人的意見,內心卻不同意。這將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協調。 3、表面不從眾,內心卻接受。
  • 社交很焦慮,一個人也感到孤獨,如何在社交和獨處中找到平衡
    最近一直都會聽到社交焦慮這個詞語,很多人覺得在人群中會覺得不知道如何自處,顯得很是焦慮,雖然自己獨處自在很多,但也存在著孤獨的感受,於是在孤獨與社交之間徘徊和糾纏。  而社交焦慮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覺得在社交中無法做自己,真實的自我需要被包裹起來,那麼在人群中無法做自己,就顯得比較痛苦,還有人覺得在社交中要表現得更加完美,才能成為人群中矚目的焦點,但會覺得很累,即便達成了目標
  • 狗狗焦慮也是個嚴肅的問題,狗狗過度焦慮時,可能會出現自殘問題
    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可以造成狗狗的焦慮。雖然有些品種本來就是個樂觀派,但大多數狗狗對在某些時刻還是會因為某些原因而感到焦慮。不管是什麼原因,狗狗的焦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需要認真的應對。悶悶不樂如果平時快樂的狗狗突然變得悶悶不樂,那就是一個非常說明問題的跡象。當狗狗焦慮的時候,它會突然精緻,對任何外界的刺激都沒有反應。如果它們坐在角落裡悶悶不樂,不想被人看見,那就是一種焦慮的體現了。
  • 焦慮的人,為什麼高興不起來?
    引發睡眠障礙(失眠):焦慮症很大原因是由於巨大的壓力造成的,本身會有失眠現象的產生,但是如果焦慮症長期不治療,將會引發嚴重的失眠症,嚴重的睡眠障礙讓患者痛苦不已,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 心理健康:焦慮心慌情緒你如何正確調節
    焦慮心慌的朋友大多會出現不愛說話心情浮躁的情況,其實這些表現都可能是由於日常生活飲食以及工作原因壓力過大所造成的。 我們在平時其實都會出現焦慮心慌心悸的症狀,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疾病因素,或者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焦慮心慌心悸大大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影響。
  • 探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殺手
    例如過度壓抑自己、缺乏自信、心情苦悶、緊張焦慮等,心理健康指標遠遠超出正常範圍,已經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成長。內蒙 古財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的陳笑麗說,目前,我國很多在校大學生有心理問題,由於人們通常認為只有精神疾病的表現才算是有心理問題,所以對於很多大學生存在 的心理問題不予正視與承認。  心理輔導讓大四男生不再想自殺  研討會上,內蒙古師範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諾敏講述了一件她親身經歷的事情。去年11月,諾敏在她的郵箱中發現了一封信。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表現出許多負面的人際行為,包括人際依賴、衝突迴避和情感迴避,這些行為致使其人際關係薄弱,最終導致社會孤立。考慮到與社交焦慮症相關的社會和人際損害程度及長期性,有必要了解其潛在的社會認知機制。社交和人際關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讀心」(mindreading)能力,能夠準確推斷他人信仰、意圖、欲望和情感的能力,即擁有「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
  • 超3億人有睡眠問題,北上廣失眠率超40%,他們為何無法入睡?
    最近,睡眠的話題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據了解,某社交平臺上的"睡吧"小組成立了十年,小組中已經集結了4萬多失眠患者,等待專業的睡眠指導。此外,"失眠"還開通了專屬的超話,超話裡聚集著3萬"熊貓眼"。而中國睡眠協會也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我國竟然有超過3億的人存在睡眠障礙,而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失眠率更是高達40%以上,可見失眠正在成為當今的"隱形殺手"之一。目前,患上失眠症的類群主要有青少年、中青年男性/女性以及老年人,這些人的睡眠時間往往小於7—8小時。青少年在青春期生理髮育、學習壓力過大,家庭等多種因素影響致其失眠現象在我國日益普遍。
  •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離,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怎麼辦?
    首先請注意,不是症狀也不是問題,而是「心理反應」: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會因此緊張、焦慮、心煩、恐懼、情緒起伏變大,相繼引發失眠、莫名想哭、易怒、對一切喪失興趣、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心理反應並產生強迫行為。
  • 這14種心理問題該咋辦?自助手冊來了(附心理援助熱線)
    四川省各地市(州)心理援助熱線  四川新聞網成都2月1日訊(記者 李丹)1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身醫學中心、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今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心理自助手冊(普通公眾篇),針對面對疫情可能產生的14種心理問題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攻略助您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 心理學家:經常莫名焦慮的人,大多有這13種習慣
    3飲食不均衡未能從飲食中獲取足量的營養物質,尤其是B族維生素,會破壞情緒,使人無緣無故地感到焦慮。研究表明,缺乏肉類、綠葉蔬菜、水果、堅果和雞蛋的飲食會導致焦慮和煩躁。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總結,均衡營養重點要吃的9類食物:1.粗糧/全谷:應佔主食1/3以上;2.深色蔬菜:應佔所有蔬菜的50%;3.新鮮水果:每天吃200~350克;4.大豆製品:豆漿、豆腐、豆腐乾;5.蛋類:雞蛋特別容易消化吸收,建議每天一個;6.魚蝦和瘦肉類:肉類和魚蝦合計平均每天100~150克左右就足夠了;7.奶類:鈣含量多,吸收率高,膳食指南建議,每天喝牛奶
  • [養生]現代人需警惕「知識焦慮症」
    心理專家們認定這是一種身心障礙,可以暫時稱之為「知識焦慮症」或「信息焦慮綜合症」。  我們知道,信息和知識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但另一方面,科技與文明把人的心靈變得更為擁擠和孤獨。所謂的「知識焦慮症」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是一種焦慮症的異化形式。由於身外環境的瞬息萬變,使得許多人對未來無法確定,甚至充滿恐懼。
  • 孤獨恐懼症,一個人呆著會焦慮,你有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孤獨」這個詞語隨之出鏡率越來越高,不管是矯揉造作的煽情人事,還是成熟幹練的職場人士,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感覺。各個媒體行業中,也以孤獨為核心,大做文章,從而獲得了大眾的感同身受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