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為何變成了極危物種?是因為人類吃的嗎?還是另有隱情?

2021-01-08 小虎有話說

禾花雀,學名,北方叫洛鐵被,立夏前後來,小滿後走,公肚黃,被黑向生鐵一樣然色,母肚淡黃,背淡黑,公唱的好聽時間長,母教聲小,不好養皮氣大,三,四天不吃食,八幾年就很少見,現在以經見不到,現在農村很多物種已經滅絕了,生態發生大的變化,不知下一個是什麼物種滅決,照這樣下去,人也能在化石中能見到,保護環境,不是喊幾聲口號,社會進步,不應犧牲原生態為代價,是什麼最後把人類送進墳坑,不是自然,也不是老天,是我們自己。

生存環境被嚴重破壞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是被標上了「特產食品」的標誌。有人說那不是傳統食品嗎?不錯,珠三角的確有吃「禾花雀」的傳統,但歷史上由於保鮮、運輸、物流等沒有今天這麼發達,自然繁育還可以維持生態平衡。一個區域性的物種再強大也架不住超區域的需求。如果不立法保護起來,繼續的為了利益貪婪而殺戮的話,滅絕就在眼前。

這玩意兒吃是吃不絕的,關健是它的食物來源在減少(比如現在草是種植的,不結籽)。最大危害是農藥(蟲子沒有了)。現在還看得見螞蚱之類的昆蟲嗎!?看得見青蛙嗎?那去了!請那些專家不要轉移大家的視線,這些生態是你們給造成的惡果,不可能是人們吃了幾隻鳥。 江河裡如果不修水電站,不建化工廠,不往河裡排汙水,魚怎麼會絕種?這比電魚毒魚更絕!

以前這種鳥在我們這(東北)春天常見,那時遷徙的這種鳥群太多了,一棵樹的樹枝都能壓彎,樹上還沒有樹葉呢,全是鳥。隨便拋個石子都能砸中,現在很少看到了。也許是農藥的使用,就連蟲子,蜻蜓,蝴蝶,麻雀,青蛙也少多了。

都不知道這豆丁大小的鳥有什麼好吃的,農村有點錢的家裡辦酒席都少不了油炸禾花雀,現在不讓吃了就說是雜雀掩耳盜鈴,還有水鴨水雞錦雞斑鳩野鶴,偷獵候鳥的人真是缺德,現在肉食那麼豐富,雞鴨鵝魚牛羊豬狗的,非要吃野生動物。

吃了幾千年都沒滅絕,主要是它的生存環境被人類搞開發破壞了,廣東是它重要覓食地區可稻田已變成高樓大廈,開發區,現在都食東北米外省來東南亞各國的米,本地稻穀也象禾花雀一樣快滅絕了,能怪誰?首先這種鳥的遷徙目的地,最北是東南亞地區,最北大約是北緯28°左右,而歐洲大陸最南邊,是北緯36°,顯然它不會待在歐洲大陸,然後,它在土耳其,阿拉伯半島和巴基斯坦都是罕見迷鳥,它在遷徙中顯然會避開高原和高山,以此數據為基礎,就能畫出這樣的遷徙路線了。

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為了生物鏈完整性?為了物種多樣性?人也是地球物種的一員,生物天性也在不停地拓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總會有不容這些動植物生存的那一天,他們相對於人類畢竟是進化的太過緩慢了,人類活動對原始自然生物網的破壞可不可以理解成另一種重建呢?

這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已經改變,苟延殘喘的少數被人類圈養起來,逐漸喪失食物來源,這樣的慢性死亡難道就是人類所能做的善良嗎?如果想保護,給它們留出足夠的自留地,退出來別幹涉,否則的話,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就可稱為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什麼可後悔的,地球出現生命以來消亡的物種已經不計其數,對那些消亡的物種,只能說,「對不起,吾等生而為人」。

人之所以保護野生動物,其一是因為現有認識太過淺薄,不能充分利用生物物種資源,所以需要加以保護留待後代繼續研究挖掘價值;其二是對某些物種滅絕後果的不可預期性恐懼,所以要儘可能維持現有物種狀態,和平發展;從根底上講,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是出於人類利益考慮的,談不上道德高尚,而因為這個根底上的自私屬性,保護起來慢慢利用的效率經常要讓位於短平快的利益效率,譬如建青藏鐵路會阻斷藏羚羊的遷徙路線,所以設計方在方案裡加了幾個橋洞供動物通過,有沒有用不知道,但人類是萬萬不可能因為保護野生動物而放棄建鐵路的。以上,保護野生動物在人類群體言論裡會有一定市場,但永遠不會是主流,因為保護的初衷就是自私的。

這樣說吧,群眾把禾花雀從無危吃到瀕危,土豪把禾花雀從瀕危吃到極危。20多年前,廣州賣的炸禾花雀,一塊錢一隻。一個小店,大盤子,上面全是山一樣炸雀。還有打火鍋,一盤一盤禾花雀上來,全是光溜溜的鳥兒。有些人,明明就是吃到滅絕的,你沒吃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其他群眾沒吃。事實就是事實,很多廣東人愛吃果子狸,穿山甲,魚翅,蟛魚腮,全都吃到瀕危了,有什麼好否認的。不談吃的,只說壯陽。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男的三十微軟,四十松下。就是一夫妻,隨著年齡增長,夫妻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老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公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甚至是老公已經負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就使得一部分夫妻要在這方面消費。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家號召除四害,麻雀彼消滅得差不多了!禾花雀的命運也差不多了。老廣包括香港人一到冬天對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也(東西)特別喜歡!唉!小小禾花雀,你能躲過這殘酷的冬天嗎?耕地大面積流失,化學農藥過量使用。這兩點才是導致瀕危的主因吧。以前不用走遠,城郊就是耕地水田。現在走再遠都很少了,基本都荒廢沒人種了。食物來源和棲息地沒有了,怎麼繁殖?

特別無奈的是身邊有家長和同輩的人根本不在乎野生動物保護,對他們來說能在飯局上跟領導和朋友拉近關係比什麼物種滅絕要重要太多了。教訓我中國社會就這樣,人際關係最重要,該抽菸喝酒就得抽,吃某些珍惜的野生動物有檔次有品味,至於物種滅絕是什麼?他們根本不在乎。最後我只能跟他們說,現在別吃太狠了,吃滅絕了以後你們兒孫就吃不到了。這是他們唯一聽得懂也能接受的話。三觀不合真的好無奈,明明都講中文,天天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卻完全不能交流。

廣東在飲食文化中的野味入菜要剔除陋習,無論是營養還是養生來看,長三角的飲食都不會比珠三角的飲食效果更差!熱衷吃野味,是一種陋習,要堅決加以糾正!禾花雀的確被當作壯陽物,同樣命運的還有斑鳩。(當然斑鳩已經有飼養了。)斑鳩就是因為起錯名,廣東話鳩就是屌的意思。我純正廣東人,愛海鮮,但不好野味。廣東雖是我家鄉但我不懼於揭廣東人的短。就在十年前我去某縣,還見到不少人捕貓頭鷹來賣,那村婦也告訴我可以壯陽。不過我也要申明一點,並非所有廣東人都這樣,所以別一竿子打下去。還有部分廣西人也愛吃野味,所以也別只罵廣東。

相關焦點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悲劇背後是貪婪還是愚昧?
    說天說地說新聞,解花解語解趣事     羊城派原創文本/夏楊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備受關注的是,「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
  • 禾花雀升級為極危 盤點那些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紅色名錄顯示,禾花雀已升級至「極危」。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  「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紅色名錄寫明了評級提升的理由: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將因「壯陽」滅絕?
    澎湃評論員 甘瓊芳「給我一個物種,我能吃到瀕危」,很多「吃貨」都曾這樣自黑過。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
    「給我一個物種,我能吃到瀕危」,很多「吃貨」都曾這樣自黑過。現在,調侃正變為現實: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從「瀕危」升為「極危」。這意味著,13年間,這一可愛的黃色小精靈,已從「無危」變成了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且很有可能即將從地球上消失。
  • 從「無危」到「極危」,下一個禾花雀是誰
    丹麥生蠔泛濫在網絡上求助時,網友曾笑稱派出中國吃貨能把生蠔吃到滅絕。對於禾花雀來說,這還真不是段子,已接近現實。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13年前,禾花雀還屬於「無危」狀態。「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 馬上評|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
    馬上評|禾花雀被吃到極危,還有多少生靈要因「壯陽」滅絕?現在,調侃正變為現實: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從「瀕危」升為「極危」。這意味著,13年間,這一可愛的黃色小精靈,已從「無危」變成了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且很有可能即將從地球上消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我國部分地區因食用而過度捕獵,是禾花雀數量銳減的主因。據報導,上世紀90年代,吃禾花雀之風從南方擴散。
  • 東莞三地發現世界級「極危」鳥類禾花雀!數量為近年之最
    近日,東莞這三地發現了黃胸鵐[wú],這種鳥就是東莞人十分熟悉的「禾花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黃胸鵐 攝影:李銳洪黃胸鵐——禾花雀,一種曾經被人類的舌尖推向瀕危的鳥類,不但成為了全世界鳥類保護者關心愛護的物種,它也成為了東莞鳥人們追求記錄的目標,這種與稻田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鳥兒
  • 鳥中「大熊貓」禾花雀升級為「極危」20年間被吃到近滅絕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紅色名錄指出:跡象顯示,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像,並且在過去11年間變得非常迅速。
  • #別吃了,禾花雀快滅絕了!13年評級從無危變「極危」……
    #別吃了,禾花雀快滅絕了!13年評級從無危變「極危」…… 2017-12-07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媒體周刊·一周熱搜|東莞又見「極危」禾花雀
    日前,東莞觀鳥協會公布了近日對禾花雀的觀察結果。11月14日,觀鳥協會成員在中堂、橋頭和望牛墩的農業園,驚喜地發現了黃胸鵐,也稱禾花雀。在中堂農業園發現1隻雌性和1隻雄性禾花雀,在望牛墩農業園發現1隻雄性,而在橋頭農業園,發現有超過10隻禾花雀。這是東莞觀鳥協會近幾年發現禾花雀數量最多的一次。由於人類的捕殺,候鳥禾花雀越來越少。從2013年開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禾花雀從「易危」級別提升到與大熊貓同等待遇的「瀕危」級別。2017年12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
  • 13年間從低危到極危,禾花雀到底經歷了什麼?
    禾花雀早在20世紀還是一種我國常見的鳥類,進入21世紀後,禾花雀的數量持續的下降,從2004年的近危物種,到2008年的易危物種,再到2013年的瀕危物種,最後到2017年的極危物種。也就是說禾花雀從04年到17年這13年的時間內從近危一路到了極危,瀕危等級等同於亞洲獅、中華鱘。那麼,是什麼讓禾花雀在13年間,從近危到了極危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禾花雀瀕臨滅絕!人類,應當謝罪!
    他迎著我們驚疑的目光將手機伸了過來,讓我們看到了網上的消息:早在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時,就已將禾花雀從「瀕危」升為了「極危」,這意味著,禾花雀離野生滅絕已只有了一步之遙!這真是平地一聲暴雷響,驚得我們的五官都移了位。
  • 洛陽孟津黃河溼地驚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外監測時,發現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工作人員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例行監測時,在一片草叢裡發現了這28隻黃胸鵐。  「上體慄色、肚子亮黃色的是雄鳥,那隻顏色暗淡許多的是雌鳥。」
  • 看,六盤山上,極危物種黃胸鵐飛來
    黃胸鵐 何志遠 攝5月17日,寧夏鳥友何志遠在寧夏六盤山地區拍攝到了極危物種黃胸鵐。消息一出,引起了觀鳥人士的廣泛關注。要知道黃胸鵐別說在寧夏觀鳥圈十幾年來不曾出現過,就算在國內,也只是在遷徙季節極少地出現在江蘇和廣東等地。
  • 是什麼原因導致禾花雀在13年間從無危到極危?
    「空中人參」的美名,導致禾花雀從無危到極危。禾花雀在13年間從無危到極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信息認為在中國,為食用而對禾花雀進行的非法誘捕是對禾花雀最主要威脅。禾花雀學名黃胸鸝,是一種候鳥。這種鳥類,體型大約只有15釐米左右,比麻雀還小,形體也與麻雀相似,只不過禾花雀的腳比麻雀的腳略長一點。禾花雀原產於內蒙古和東北一帶,每年由北往南飛遷過冬,經過廣東時,正是十月水稻揚花季節,故稱「禾花雀」,尤以廣東三水市的禾花雀最名。由於禾花雀專門吃水稻穀粒,令到稻農稻穀失收,損失很大,因此,在三水農民一直都有「捕鳥護稻」的習俗。
  • 禾花雀快滅絕了 13年評級從無危變「極危」究竟是誰之過
    廣州等地愛吃禾花雀,13年來硬是把一個無危的的物種吃成了極危物種。禾花雀學名黃胸鵐[wú],每年在西伯利亞一帶繁殖,在秋天南方二季稻成熟的時候飛往廣東一帶。廣東東莞、湛江的一些地方大量捕捉它們,讓它們成為富人們的盤中餐,一般一隻禾花雀可以賣到60多元錢,一盤子菜裡一般是12隻。一道菜6-700元,也只有富人才能吃得起了。這已經是富人的遊戲了,身份地位的象徵。有偉人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
  • 禾花雀的消亡並不一定是因為被吃
    到2013年,禾花雀的售價已經長到每隻數十元,但價錢越昂貴反而想吃的人越多,為了暴利,依然有酒店餐館仍在暗中售賣禾花雀菜餚。因為禾花雀是典型的遷徙鳥類,又難以人工繁育飼養,想吃就只能盜獵野生的。隨著大量的捕殺,禾花雀的數量急劇減少。有時倒是納悶兒,這麼大的需求,為什麼沒有人工飼養呢?原來是因為對它的飼養技術不成功,也沒有人去認真研究它們的人工繁育技術。
  • 禾花雀要被吃滅絕了怎麼辦?挺急的,在線等!
    最近因此湧現出許多關於禾花雀保護的推文。很明顯這是好事兒,不過似乎還是新聞稿以及煽情文居多,不少朋友很關心的一些問題,文章中都是一筆帶過,或者「默認大家都知道」。「今天看了好幾篇禾花雀的文章,有個問題請教下,『極危』這個概念有沒有法律意義?吃禾花雀到底違法不違法,國家不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