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蜻蜓與錦鯉

2021-01-10 農夫論道

夏日炎炎,蜻蜓正停在荷塘裡的花骨朵上休息,荷葉下面遊來一條悠閒的錦鯉,吐著水泡正在玩耍,看到蜻蜓,興奮的遊了過來。

「嗨,蜻蜓,一起玩會兒吧?」

「我有些累,需要休息一會兒。」

「也是啊,畢竟你的壽命只有四個月,是得抓緊一些,哪像我,能活二百年,時間多的很」 錦鯉悠閒的又吐了一個泡。

蜻蜓平靜的看了它一眼,說到:「在你看來,你和我的壽命長短不一樣,但是在我看來,我們的壽命長短是一樣的」

錦鯉奇怪的問:「壽命必有長短,又怎麼會相同呢?」

蜻蜓:「生命是由身體和靈魂這兩個方面構成,這個你不會反對吧?」

錦鯉想了一下:「是的,我是由我的身體和靈魂兩個方面組成的」

蜻蜓:「那麼我們就先從身體開始說起。其實,我和你的身體並沒有區別。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出生,都是從大自然中來的,我們的成長,也都在自然中汲取營養,我們的死亡,最終都會回歸於自然之中,我們的身體,並不屬於我們自己,它屬於自然。

這裡有一個事實證明我們的身體不屬於我們: 你的出生不受你控制,你的成長不受你控制,你自然的死亡也不受你控制,可以說,你的一生都不受你自己控制,所以說,我們的身體並不是我們的。

由此看來,既然大家的身體都不屬於自己,它屬於大自然,那麼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大自然,你和我在身體上是沒有分別的。

說到這裡蜻蜓停頓了一會兒讓錦鯉消化一下,然後接著說:「剛才說完在身體上我們同體於自然的無差別性,現在我們再說一下靈魂方面」

「我們的靈魂其實是不會變化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的靈魂安住在我們的身體之中,但是身體是在不斷變化的,我昨天的身體不同於今天的身體,今天的身體又不同於明天的身體。

如果靈魂是隨著身體變化的,那麼就會意識到昨天的我已死,今天的我才生。

然而卻並非如此,恰恰相反,等我們壽命已盡的時候,我們還認為此時的身體和剛出生時是一個身體,這就說明靈魂與身體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它們是不同的存在,靈魂至始至終是沒有變化的,它是永恆不變的存在」

「因此,當永恆不變的靈魂以大自然為軀體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自然無盡並且變化無群,當我的靈魂與自然合一,那麼就會壽命無窮; 當與蛇合,就會有蛇的壽命,與龜合就會有龜的壽命,與錦鯉合就會有錦鯉的壽命,當然,你的靈魂與蜻蜓在一起就會有蜻蜓的壽命,」

「所以我說我和你有一樣的壽命」

萬物本是一體,你我原無分別。過去即是未來,轉瞬亦是永遠。

(為文原不易,敬請多關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讀《道德經》若有所思之「寵辱若驚」
    作者:湘君諮詢訓練營第二營第二組    蔣尚毅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
  • 湖南發現漢初版道德經,學者: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更是詳盡地闡述了他的哲學理念,也正是這些思想產物在時光的塵埃之中滋養著後世的人們的內心。學界普遍認同的《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每個人在接受著十幾年的教育期間,似乎從未對這一句話產生過質疑。但是,當湖南馬王堆發現初版《道德經》時,學者卻說,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釋義
    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jiǎo 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解析】道是虛無而又實有,是超越空氣的另一種氣體狀態。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當和事老,用調解的方法來對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決,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懂得寬恕之道,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 當網絡安全周遇上公民道德宣傳日 三河五岸遊來最美「小錦鯉」
    當網絡安全周遇上公民道德宣傳日 三河五岸遊來最美「小錦鯉」 2020-09-20 20: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道德經》另一個重要作用:修煉
    我遂用師父教的《道德經》中的修煉方法,調理身體,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以期待對大家有所幫助。《道德經》由老子所著。老子出生在群雄紛爭,跌宕變換的春秋時代,又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其所面臨的的政治、社會和人文環境比常人複雜得多。但老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為而成,不求而得,最後又逍遙而去。這位聖人是真正「活的教導」。
  • 《道德經》:「有容」乃大!
    《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因為「話粗理不粗」,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明白:「有容」乃大!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餘食贅行」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老子說「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贅行」非同「贅形」,「餘食贅行」也不是剩飯贅肉的意思。「餘食贅行」說的是欲遠行卻以餘食為贅,因為帶餘食上路,會拖累行進速度,所以有人把餘食當成遠行的累贅。此句與第二十六章「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相互呼應。
  • 劉憲章先生小楷 《道德經》欣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方形本來是有稜角的,可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接近於圓形。正如我們看地球,都是有稜有角,可它就是一個圓形。大的器物需要精心雕琢,看起來無用,實際上卻有大用處。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所謂大器晚成,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而已。
  • 《道德經》中的這十句名言,意味深遠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釋義: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有時候,後退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一躍。理雖然是直的,但常常需要繞道前行,有時還必須委曲求全。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