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很多年代較遠的古獅。除了中軸線上的古獅,其他地方還保留著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古獅。比如:北京最早的古獅為閭城的唐代石獅;社稷壇南門的宋代石獅是從外地遷來的;圓明園中被掠奪的鎏金獅流失海外上百年後回歸祖國,被安放在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前;靜宜園東大門的一對銅獅前爪懸空,在北京城獨一無二……。
北京最早的古獅為唐獅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裡,生產力落後,歷代帝王除徵戰奪權擴大地盤外,還要建宮殿顯示皇權威嚴,並造神獸點綴門面。在打鑿製作神獸石獅的過程中,匠人全程用鏨子加錘子手工完成,辛苦至極。石獅的製作首先從山裡石場開鑿出原石,要製作一對大小一樣的石獅,得選兩塊合適的原石,打線開荒料、再劃基線、出大形、雕細部、打磨刨光等工序。後來發展到用鐵、銅、玉、木、竹等材料製作神獸獅子,漸成各種造型的古獅系列,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的高超工藝和藝術精粹,是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至今還有用北京古獅形象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物。
截至目前,已知的北京最早的古獅為閭城古獅。閭城是北京南部歷史悠久的村鎮地名,漢代就有人居住,唐代時歸薊縣,隸屬幽州,自明代開始,因地方口音的諧音,閭城改稱為蘆城,現在是大興區東、西蘆城村。據明《北平府圖經志書》載:「閭城在(北平)城西南三十五裡,相傳呼為閭城,而莫知置廢之由,其南門外舊有二石獸。」2002年版《大興縣誌》也記載:「漢代閭城遺址,在今東、西蘆城村。唐代之幽州,曾寄治於閭城。至元代,閭城廢。據《元一統志》記載,古有閭城,『遺址尚在,南門外有二石獸』。約自明代開始,因諧音閭城改稱蘆城。」 「二石獸」指的就是石獅。
在東蘆城舊寺廟遺址中有一對殘石獅,有人為修復的痕跡。一隻獅子殘斷的前肢上裝了鐵棒,使石獅還能蹲坐著,另一隻石獅有五分之二的身軀都損毀了,經文物部門鑑定為唐代石獅。
▍大興區東蘆城舊寺廟遺址中的殘石獅為唐代文物。
唐朝時,中原地區經濟、文化都較為強盛,諸多僧侶不遠千裡向東來到華北地區傳播佛教,同時把打鑿石獅擺放在寺廟門前避邪顯威的做法帶到薊縣。薊縣閭城石獅呈蹲坐姿勢,體形偏瘦,獅頭向內側轉,嘴鼻前凸,兩眼平視,腦後捲毛淺而下垂,前腿細直,身上基本上無裝飾物。隨著歲月的變遷,廟宇坍塌,石獅放在露天棄置百年以上,因年久殘破,一度不受重視,無人問津。經過城鄉的改造,這對閭城石獅幾經周轉,現收藏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雖石獅殘損程度比較大,但歷史文物價值還是很高,與其他古石獅一比較,這對石獅成為了北京最早的石獅。
社稷壇門前宋代獅系外遷戶
帝王建築有「左祖右社」之說,北京「右社」指天安門西側的中山公園,原稱社稷壇。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有東、南、西、北四個欞星門,核心為一個方形土壇,壇中五種顏色的土組成五色土。明清兩朝皇帝每逢農曆二、八月都要來這裡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清王朝的滅亡,使這塊皇家神壇一度成為荒草雜物之地。1914年民國政府決定清理社稷壇內雜物,鋪路修牆,10月10日定名中央公園並對外開放。1928年改稱中山公園,保留社稷壇,以後陸續添建了亭、假山等小型仿古建築,成了北京城內的公園。
中山公園社稷壇南門外,左右各蹲一隻石獅,體魄雄偉,造型古樸渾厚大方,挺胸昂首,獅頭側歪,大方耳前叩,嘴張似吼,前肢略瘦且滿是疙瘩。這對石獅雕刻手法別致,與一般曲背而坐的明清石獅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有:胸前吊掛的三纓穗是用繩捆繩吊造型,前腿細長,腿前刻有成排的疙瘩,腿後是成排的短鬃毛。這對石獅不是此地之物,是從四百多公裡外河北省大名縣(大名府)搬遷來的古物。做這件事的人是王懷慶(1875─1953年,民國時期北洋將領之一),曾任大名府鎮守使的王懷慶在外出巡查時,在一處坍塌的古廟中,發現一對掩埋多年的露頭石獅,挖出後經過一番考究,認為石獅歷史久遠,雕鏤渾樸,威猛雄駿,便運了回去。1918年2月,北洋政府任命王懷慶幫辦直隸軍務,並擔任總統府高級顧問,王懷慶赴京時帶上了石獅,運到北京城。當時正趕上中央公園成立不久,他就把石獅安置在剛對外開放的中央公園社稷壇南門外,為公園添了彩。《北京名園趣談》一書講:「這對石獅從外表看石色一樣,但石質不同,用木棍敲擊獅身上,一如鐵音,一如銅音;發出銅音是雄獅,發出鐵音是雌獅。」現在石獅頭部、臉部被自然風化的地方,顯然做過局部修補,但卻沒有按舊貌修補,而是按明清風格的石獅造型做的,細細察看被修補過的石獅,有點失去原獅的風貌,甚為可惜。
▍社稷壇南門東側石獅
▍社稷壇南門外的石獅
《京華漫憶》書中有篇文章講:「中山公園社稷壇的一對石獅,也與北京別處的石獅不同,相傳雕於唐代。民國七年(1918年)大名府鎮守使王懷慶巡查地面時,在一座古廟廢墟中發現了這對石獅,它不是向前看的石獅子,而是挺胸昂首迴轉頭來,向後看的。這類造型的獅子在北京只有這一對,而且手觸有聲,十分奇特,王懷慶命人把它運到北京,安放在當年皇帝祭神的社稷壇。」石獅從雕刻石紋理自然風化程度看,不像是「雕於唐代」的刻品。北宋仁宗二年(1042年),大名是陪都,都城裡商賈文化較發達,石獅大約應是那時期雕鑿的,石獅形態也比較像江浙地方古獅的樣子,中山公園請專家鑑定為「宋代遺物」。這對石獅從河北省大名縣遷來已有一百年,一直蹲守在社稷壇的南門,每到節慶日時,石獅周圍被鮮花裝點一番,古石獅姿態更加英俊。
被掠鎏金獅百年後回歸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佔地42萬平方米,有7萬平方米的湖面,設幾十棟各式接待住宿、召開會議的樓房,還有古時留下的幽湖土山,小橋流水,園林建築及百年樹木。此地歷史悠久,《析津志輯佚》講:釣魚臺為「金章宗春釣魚之地」。《宛署雜記》也講:「金章宗皇帝釣魚臺古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御書「釣魚臺」三個字。園中小山頂涼亭有御筆「澄漪亭」,還有對聯、詩詞等墨寶。1956年開河擴湖引水,1959年建成釣魚臺國賓館。
國賓館18號樓為「總統樓」,樓內設施豪華典雅,中西結合,而且有一批國家級文物陳列在其中。18號樓接待過中國老一代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600多位。有關中國政府與外國的政府談判、會議、籤約、記者招待會等重要事宜也在這裡進行。
18號樓門前有一對清代鎏金銅獅。同樣款式的鎏金銅獅在北京紫禁城內有幾對,都是清乾隆時期鑄造的。這對鎏金獅原是圓明園中的擺飾,清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十八日,英法聯軍火燒並洗劫圓明園,園中物品被掠奪一空,成為一片廢墟。這對鎏金獅也流失到海外,後來被海外華人買下,1986年鎏金獅回歸北京,並擺放在國賓館18號樓門前左右兩側。
▍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前的鎏金獅。
鎏金獅被放置在屋簷下大門左右,雖在室外卻不受日曬雨淋,相對受天然腐蝕少一些,表面鎏金可少脫落,表層氧化也不嚴重,目前還是金光燦燦。鎏金獅低頭張嘴,下巴兩撇有卷的須髯,雲紋眉圓眼,雙眼斜視,如果站在兩獅中間的位置,就會發現兩邊的金獅都歪頭盯著你,那眼神有些奇特,讓人難以琢磨。鎏金獅大方耳前叩,腦後鬃毛卷豐滿,臉上神態有些恍惚無神。胸前雕小圓花的錦帶頸圈上掛兩鑾鈴三大纓穗,腿前部有鎧甲紋,四爪指分開緊抓著那穩固的石基座,雄獅爪下有纏綬帶的繡球,雌獅爪下有仰天躺臥的小獅。這對鎏金獅造型與故宮內清乾隆年間打造的鎏金獅有相同之處,應是同一時間鑄造鎏金的。(文中圖片為梁欣立攝影)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梁欣立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