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完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

2020-12-03 瀟湘晨報

11月10日,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聯合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種植於尋甸縣六哨鄉恩甲村委會灑底村的1000餘株富民枳進行了除草鬆土,並對其中200株進行掛牌監測。

技術人員開展監測掛牌

通過技術人員實地測量監測,種植於尋甸縣六哨鄉恩甲村委會灑底村的1000餘株富民枳長勢良好,成活率達95%。下一步技術人員將定期採集富民枳的相關監測數據,認真做好項目實施的各項工作,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積累經驗。

生長較好的一株富民枳,生長50cm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項目》是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支持,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負責實施的科技項目。通過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觀測富民枳在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富民縣龍馬村委會的表現,對富民枳的生長量、耐受性、病蟲害等進行監測,與就地保護的監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探索保護富民枳有效途徑,推進建立就地保護與近地保護等相結合的保護模式。

通訊員 李珂

編輯:楊希嫻

【來源:雲南省林草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經過探索實踐,我省在極小種群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較大突破,亞洲象數量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數量從1400隻增長至2600隻左右,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旗艦動物拯救保護成效顯著。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5月22日舉行的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1-01-06 09:50:26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
  • 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
    11月9日至10日,鶴管局辦公室主任鄧長華、資源保護處處長趙一帆率隊與拯救中心高級工程師高雪松一行8人分兩批次先後到保護區富民枳引種試驗基地——水城恩甲試驗基地,開展掛牌及監測活動。10日進行監測、統計工作,檢查並拆除富民枳嫁接口薄膜。拯救中心高級工程師高雪松就地對富民枳管護進行了專題培訓。2020年,富民枳近地保護(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試驗示範研究項目共建試驗基地兩個,共引種1400餘株。經統計,水城恩甲試驗基地第二批引種730餘株,成活670餘株,成活9成以上,長勢較好。
  •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2020-12-29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語「南橘北枳」是古人誤解,橘枳不同,更有一種枳是瀕危物種
    (枳花)富民枳和枳的區別在於:1、分布不同:枳分布廣泛,富民枳僅僅在富民縣有分布。2、落葉與否:枳樹為落葉小喬木,富民枳為常綠小喬木。(枳花)(富民枳的花)5、果實區別:枳的果實近圓球形或梨形,大小差異較大;富民枳果幼嫩時扁圓球形。
  • 浙江省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拯救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
    高等植物5500餘種,其總科數、總屬數和總種數分別佔全國的60%、41%和18%,其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1種。  我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保護拯救任務十分艱巨。據初步統計,目前受威脅程度較大的野生動物有近200種,有的甚至已經面臨絕跡,其中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64種,約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到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工作
    近日,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副站長朱驚毅一行3人赴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少輝率班子成員陪同。督查組先後實地查看了保護區格頭、貓鼻嶺2處原始極小種群監測系統和指揮中心運行情況,現場查看了極小種群宣傳碑牌、雷公山保護區珍稀瀕危極小種群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培育保育、扦插繁殖試驗設施設備建設情況,查看了雷公山保護區極小種群植物組培工作情況,現場指導了雷公山保護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工作,並聽取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就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仍需加強保護
    本報訊  近日,《生物多樣性》雜誌發表了北京大學唐志堯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現狀評估》一文。該文通過整理首批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圖,利用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區網絡,首次評估了我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總體分布格局和保護現狀。
  • 中國瀕危野生動植物數量持續上升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陳溯)3月3日是聯合國第7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3日對外表示,中國的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等瀕危野生動物已扭轉了持續下降的態勢,德保蘇鐵等野生植物居群穩定增長。
  • 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不為人知的美
    楊 靜攝  核心閱讀  這是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華蓋木、普陀鵝耳櫪……  與一些「如雷貫耳」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相比,這些生存極度受威脅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尤其不容易。  但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從來沒有放棄努力。
  • 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原標題: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封面新聞記者1月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 「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
  • 專家:只要幹擾少 大部分瀕危植物極小種群可恢復
    經過多年研究調查,張志翔發現,由於生物本身的特性、開花結實而影響到種群擴繁這種現象在北京是不存在的,比起自身存在的導致瀕危的生物性因子,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汙染是更重要的原因。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很大,山區又小,保護這些極小物種野生植物更是難上加難。  專家一直努力從技術手段上尋求突破,提高一些極度瀕危的物種的個體數量,為物種脫瀕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指導。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超30萬隻
    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4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5年來,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其中藏羚羊野外種群已恢復到30萬隻以上。近年來,中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潘伯榮: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
    潘伯榮主任作為培訓班的第一講,以「珍稀瀕危植物、極小種群植物、保護植物及其遷地保育」為題,首先詳細講述了什麼是珍稀瀕危植物和極小種群植物,以及哪些植物應優先被保護,其次,簡要回顧了我國遷地保育珍稀瀕危植物的工作概況,最後,對遷地保育工作進行了再思考。潘伯榮主任通過理論結合實踐,使學員們對野生植物保護和植物園遷地保育工作有更清晰的認知。
  • 雲南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通過鑑定
    科學時報昆明6月24日訊(記者張雯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龔洵和其課題組完成的「雲南部分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項目通過成果鑑定。專家組認為,該研究積累了雲南珍稀瀕危植物的本底資料,從生殖生物學、遺傳多樣性等方面探討了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提出了有效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但列入中國拯救保護工程規劃的120種極小種群植物中,近一半未得到國家法律上的保護,前景堪憂。日前,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主持這一項目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向記者(www.thepaper.cn)做出上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