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不為人知的美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那些不為人知的美

  圖為科研人員對回歸野外的滇桐採取保護措施。楊 靜攝

  核心閱讀

  這是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華蓋木、普陀鵝耳櫪……

  與一些「如雷貫耳」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相比,這些生存極度受威脅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尤其不容易。

  但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從來沒有放棄努力。

  尋找、保護,希望最終能把繁殖的後代返還到自然界,並與生態系統協同發展,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成果正在顯現。

  趕在滅絕前被科研人員發現,漾濞槭從5株培育到上萬株

  走遍了整個山澗,都沒發現新的植株——漾濞槭2002年被發現時,研究人員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 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境內蒼山西坡一個小山村附近找到殘存的5株,其中3株還是當地農民砍伐後的木樁上冒出的新枝,只有兩株開花結實。

  儘管極度受威脅,可由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沒更新,對漾濞槭來說,並不能享受法律層面的專門保護,只有基層保護機構和科研人員對其進行「掛牌」巡護。要拯救漾濞槭,僅靠簡單的看護遠遠不夠:野外播撒的5萬多粒漾濞槭種子,僅保存下來7株成苗。發芽率低、幼苗被牲畜啃食,如果放任不管,漾濞槭想要在自然界恢復種群希望渺茫。

  趕在滅絕前被科研人員發現,漾濞槭無疑是幸運的:通過更深入的野外調查,在附近山谷又發現了上百株漾濞槭;2015年,經過7年精心管理,栽培於昆明植物園的漾濞槭遷地保育植株迎來了第一次開花,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株人工栽培的漾濞槭首次開花。2017—201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再次成功培育上萬株漾濞槭幼苗,也將在原生居群附近進行定植。單純從數量和技術上說,漾濞槭這一物種的保護取得了初步成功。

  「一方面像漾濞槭這類植物亟待保護,另一方面對這類植物又缺少相對權威的描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楊靜博士說,為了便於研究、公眾宣傳和獲得國家層面的保護支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積極參與,在雲南率先提出了極小種群野生物種(包括動物和植物)的概念。

  實際上,這一概念並非停留在學術上。為了搶救性保護面臨高度滅絕風險的極小種群野生物種,2010年,雲南省林業廳和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相關專家編制的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及緊急行動計劃得到雲南省人民政府批覆。

  2012年,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將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作推向全國。

  一旦某種野外種群消失,該種群的基因資源也隨之消失

  為什麼會出現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據了解,地理隔離促進物種分化,雲南山高谷深,物種數量繁多,但不少植物分布區域也相對狹窄,物種滅絕的風險尤其高。「也許是一場傳染病,也許是一場山火,甚至可能是一次大規模滑坡,可能某個物種就沒了。」楊靜說。

  「在野外,種子的生存環境本身就很殘酷,別說跟其他動植物競爭,不少植物連自己的母株都競爭不過。」楊靜表示,不少喬木儘管也會產生種子,但樹木下落葉層較厚,產生的種子難以接觸土壤,即便能夠接觸土壤,也可能由於樹葉遮蔽陽光,難以成長;「這類種子要想長成樹木,就要寄希望於動物將果實傳播到較遠的地方,但偶然性較強」。

  僅分布於雲南的孑遺物種滇桐,因當地種植草果、杉木、茶或者修路等,目前不足100株;生長在四川雅礱江流域的五小葉槭,目前僅剩500多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橡膠等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不少原生林成片消失。

  「人類活動嚴重威脅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生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孫衛邦介紹,有次為了找一株華蓋木,團隊整整花了4天時間,可終於找到的時候,卻也很難開心起來:「華蓋木應該是高大挺拔、很漂亮很瀟灑的,但是我們找到的那棵華蓋木樹體卻有斧頭砍過的痕跡。」

  為什麼要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呢?孫衛邦指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中許多是具有藥用、食用、保健、材用等經濟利用價值的資源植物,而有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生物演化歷史上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其開展研究有助於探討生物演化的過程。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孑遺植物,對研究我國植物區系、古氣候變化、古地理變遷及裸子植物系統發育有重要科學意義。

  「對人類利用價值不大的植物,也許還沒發現就消失了;但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植物,也未必就被人類進行科學地可持續利用。」楊靜說。

  實際上,以前遍布雲南各山各谷的重樓屬植物,不少已經很難在野外找到了。如今已經成為大宗藥材的三七,更是被宣布野外滅絕。而隨之消失的,還有三七的遺傳資源。「比如野外可能存在部分耐旱、抗病種群,而隨著野外種群消失,這一種群的基因資源也隨之消失。」楊靜說。

  通過遷地保護、種質保存等,極小種群植物有了「備份」

  如何更好地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一是尋找,二是保護,接下來才談得上系統研究與科學利用。」孫衛邦表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最終要把繁殖的後代返還到自然界,讓其在自然界形成自己的種群,並與其生態系統協同發展,實現它們在野外自然生境中的永久保護。為此,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經初步建立了「種質採集—種質保存—人工繁殖—遷地保護種群的構建—野外種群及生境恢復」的技術體系。

  自然更新快的物種,在適當的人為促繁下,保護效果立竿見影。彌勒苣苔保護小區實施已逾5年,保護區管理人員嘗試過人工採種在保護小區內撒播,目前其成株由最初發現的640株增至2000餘株。

  在昆明植物園定居近30年的華蓋木於2013年首次開花,但今年卻可能沒開花。「也許開了一兩朵,我們沒發現。」楊靜說,不少木本類植物成年期很長,要想知道是否能夠實現自然繁殖,周期也很長。

  「萼翅藤在野外採集到的種子極為有限,目前只能通過扦插進行批量繁殖;而天星蕨至今仍未實現人工繁殖。」楊靜介紹,並非所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技術都已經成熟,以滇桐為例,該植物從莖到葉進行組織培養都比較困難,目前主要通過種子繁殖。

  也不是所有物種都像漾濞槭、彌勒苣苔這樣容易實現人工繁殖。「一種是物種本身的問題。比如龍腦香科和殼鬥科,種子是頑拗型種子,不能長時間保存,這樣的物種要開展種質資源的保存就需要另闢蹊徑;有的物種,比如說灰幹蘇鐵,發現其野生種群以來,僅在2015年首次發現其雌雄株同時開花。大圍山個舊管理所在諮詢專家後,抓緊時間開展了首次人工授粉並獲得了成熟種子650粒,但是種子萌發也是個難題。」孫衛邦說。

  如今,通過遷地保護、種質保存等工作,不少極小種群植物至少有了「備份」。不過,楊靜仍然認為回歸自然不可替代。「建種子庫保存種子,基於組培建立種質的離體保存體系都很必要,但不讓植物回歸其自然生境,植物的生態生物學功能就難以實現。」楊靜說。

  不過,要讓「以前命懸一線的植物,以後長成一片」並非單純的技術問題。專家指出,應考慮將有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明確保護的只有國家一級或者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目前的保護名錄是於1999年頒布的,建議根據實際情況對名錄進行及時更新。

  連結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包括:野外種群數量極少、極度瀕危、隨時有滅絕危險的野生植物;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要求獨特、生態幅狹窄的野生植物;潛在基因價值不清楚,其滅絕將引起基因流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社會經濟價值損失巨大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小的野生植物。

  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一期拯救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6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6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58種。(記者 楊文明)

相關焦點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指由於物種自身因素或對生境的苛求,分布區域狹窄或呈間斷分布,長期受到外界因素的脅迫幹擾,種群退化,個體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低於穩定存活界限,並隨時面臨滅絕危險的野生植物。2012年,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成為一項國家工程。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仍需加強保護
    本報訊  近日,《生物多樣性》雜誌發表了北京大學唐志堯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現狀評估》一文。該文通過整理首批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圖,利用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區網絡,首次評估了我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總體分布格局和保護現狀。
  •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2020-12-29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全球植物遺產: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保護計劃
    近期,為了慶祝並紀念COP15(第十五屆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即將於2021年在中國昆明召開,國際期刊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樣性) 組織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專輯上,他對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實施的保護計劃給予了高度評價。全文翻譯如下:Peter Crane:1992-1999年,擔任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館長,負責該館的所有科學項目。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為積極拯救保護瀕臨滅絕野生植物物種,我省編制《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07年-2020年)》《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等,明確了保護重點、目標和拯救保護措施。15年來,我省投入野生植物保護資金1.4億元,平均每年近1000萬元。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漾濞槭原產於雲南蒼山西面的漾濞山谷,屬於槭樹科的楓屬植物。此屬植物在產糖、用材和觀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因其種群規模小、繁殖不良和棲息地退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而備受關注。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研究認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良好—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研究人員研發了野外回歸技術,已在黑、吉、遼、京、魯等地建立了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區狹窄、生境狹窄或呈片段化;人類活動諸如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種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近一半物種未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正遭受滅絕之危險,亟待系統性調查與保護。
  • 北林在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由於分布地域狹窄,個體數量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數量,可能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保護極小種群植物的是找到它們瀕危的因素和機理,通過人工快繁增加種群的數量,並通過生境保護與恢復使它們回歸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家園中。而從保護技術的角度,建立適宜性生境科學評價體系和野外回歸技術的建立是最關鍵的環節。
  • 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到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工作
    近日,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副站長朱驚毅一行3人赴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少輝率班子成員陪同。督查組先後實地查看了保護區格頭、貓鼻嶺2處原始極小種群監測系統和指揮中心運行情況,現場查看了極小種群宣傳碑牌、雷公山保護區珍稀瀕危極小種群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培育保育、扦插繁殖試驗設施設備建設情況,查看了雷公山保護區極小種群植物組培工作情況,現場指導了雷公山保護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工作,並聽取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就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極危種
    產雲南南部;生於西雙版納海拔500-1100米的山谷密林中。模式標本採自雲南普文和勐罕。主要價值觀賞:雲南藍果樹在新葉萌發及深秋落葉時變紅色,而其果實成熟時又呈現美麗的深藍色,觀賞價值很高。可大力發展這一優良的鄉土樹種,以創造更豐富的植物景觀。
  • 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完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
    下一步技術人員將定期採集富民枳的相關監測數據,認真做好項目實施的各項工作,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積累經驗。生長較好的一株富民枳,生長50cm《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項目》是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支持,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負責實施的科技項目。
  • 專家:只要幹擾少 大部分瀕危植物極小種群可恢復
    經過多年研究調查,張志翔發現,由於生物本身的特性、開花結實而影響到種群擴繁這種現象在北京是不存在的,比起自身存在的導致瀕危的生物性因子,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汙染是更重要的原因。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很大,山區又小,保護這些極小物種野生植物更是難上加難。  專家一直努力從技術手段上尋求突破,提高一些極度瀕危的物種的個體數量,為物種脫瀕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指導。
  • 野生植物應享有與野生動物同等的保護地位:綠會BASE就《重點野生...
    (4)無明確的實體(如楠木等):有的名稱對應的實體(居群)不確定在什麼地方,保護沒有目標,或者目標錯誤。(八)在《名錄》中應註明物種的趨勢,如種群數量是上升、還是下降等。在趨勢研判中,尤其要考慮到在如今通過網絡和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野生植物物種交易的情況和趨勢。(九)應糾正野保法英文譯名,並大力加強野生植物保護宣傳,亟需加大公眾對於#野生植物保護#的意識提升。
  • 雲南發現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 為極小種群
    中新網紅河12月22日電 (童婭妮 馮燕)記者22日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植物調查過程中,於五臺山腳勐橋鄉與馬鞍底交界處幹河發現一種苦苣苔科奇柱苣苔。經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鑑定,確定為新種,遂定名「金平奇柱苣苔」。
  • 雲南90%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12月6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多措並舉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目前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滇金絲猴數量明顯增加,六年來兌付野生動物肇事保險金2.97億元。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探索新路 亮點頻現
    相繼完成了全省野生鳥類資源調查監測、南嶺地區華南虎及其他珍稀動物資源調查、珠江口島嶼獼猴資源調查、冰雪災害南嶺地區野生動物資源受災情況及影響評估調查、野生植物極小種群調查與監測,並在茂名林州頂、鹿湖頂兩個市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鱷蜥野外新分布區。  野生動植物資源恢復取得新進展。
  • 雲南野生動物種群穩定增長 怒江金絲猴數量增至500隻左右
    中新社昆明1月27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7日從雲南省林業廳獲悉,通過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雲南近年來不斷有新物種和新記錄發現,且野生動物種群呈穩定增長態勢。其中,滇金絲猴由1400隻左右增加到2000隻左右;於2010年底才被發現的怒江金絲猴,也不斷有新種群被發現,種群數量增至500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