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研究人員研發了野外回歸技術,已在黑、吉、遼、京、魯等地建立了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極小種群生境與繁殖特性野外監測樣地等,回歸地內保護植物生長良好。
該校教授李景文介紹,由於分布地域狹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個體數量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數量,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研究人員努力找到極小種群植物瀕危的因素和機理,通過人工快繁增加種群的數量,通過生境保護與恢復技術使其回歸到家園。其中,建立適宜性生境科學評價體系、建立野外回歸技術是最關鍵的環節。
從2016年開始,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針對東北紅豆杉、河北梨、梓葉槭等保護植物的生境特點、遺傳多樣性資源及群落更新特徵進行了系統調查和各類分析樣品的收集。
此外,研究人員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山東等地建立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同質園試驗地以及極小種群生境與繁殖特性野外監測樣地等。煙臺基地栽培東北紅豆杉5000株。在吉林哈尼保護區建成面積為2370畝的東北紅豆杉回歸基地,開展回歸技術的研究與示範。(鐵錚)
《中國科學報》 (2018-05-16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