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良好—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本報訊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研究人員研發了野外回歸技術,已在黑、吉、遼、京、魯等地建立了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極小種群生境與繁殖特性野外監測樣地等,回歸地內保護植物生長良好。

該校教授李景文介紹,由於分布地域狹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個體數量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數量,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研究人員努力找到極小種群植物瀕危的因素和機理,通過人工快繁增加種群的數量,通過生境保護與恢復技術使其回歸到家園。其中,建立適宜性生境科學評價體系、建立野外回歸技術是最關鍵的環節。

從2016年開始,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針對東北紅豆杉、河北梨、梓葉槭等保護植物的生境特點、遺傳多樣性資源及群落更新特徵進行了系統調查和各類分析樣品的收集。

此外,研究人員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山東等地建立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同質園試驗地以及極小種群生境與繁殖特性野外監測樣地等。煙臺基地栽培東北紅豆杉5000株。在吉林哈尼保護區建成面積為2370畝的東北紅豆杉回歸基地,開展回歸技術的研究與示範。(鐵錚)

《中國科學報》 (2018-05-1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北林在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由於分布地域狹窄,個體數量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數量,可能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保護極小種群植物的是找到它們瀕危的因素和機理,通過人工快繁增加種群的數量,並通過生境保護與恢復使它們回歸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家園中。而從保護技術的角度,建立適宜性生境科學評價體系和野外回歸技術的建立是最關鍵的環節。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仍需加強保護
    本報訊  近日,《生物多樣性》雜誌發表了北京大學唐志堯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現狀評估》一文。該文通過整理首批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圖,利用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區網絡,首次評估了我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總體分布格局和保護現狀。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指由於物種自身因素或對生境的苛求,分布區域狹窄或呈間斷分布,長期受到外界因素的脅迫幹擾,種群退化,個體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低於穩定存活界限,並隨時面臨滅絕危險的野生植物。2012年,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成為一項國家工程。
  • 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不為人知的美
    單純從數量和技術上說,漾濞槭這一物種的保護取得了初步成功。  「一方面像漾濞槭這類植物亟待保護,另一方面對這類植物又缺少相對權威的描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楊靜博士說,為了便於研究、公眾宣傳和獲得國家層面的保護支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積極參與,在雲南率先提出了極小種群野生物種(包括動物和植物)的概念。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2020-12-29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為積極拯救保護瀕臨滅絕野生植物物種,我省編制《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07年-2020年)》《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等,明確了保護重點、目標和拯救保護措施。15年來,我省投入野生植物保護資金1.4億元,平均每年近1000萬元。
  • 保護全球植物遺產: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保護計劃
    近期,為了慶祝並紀念COP15(第十五屆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即將於2021年在中國昆明召開,國際期刊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樣性) 組織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專輯上,他對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實施的保護計劃給予了高度評價。全文翻譯如下:Peter Crane:1992-1999年,擔任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館長,負責該館的所有科學項目。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漾濞槭原產於雲南蒼山西面的漾濞山谷,屬於槭樹科的楓屬植物。此屬植物在產糖、用材和觀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因其種群規模小、繁殖不良和棲息地退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而備受關注。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區狹窄、生境狹窄或呈片段化;人類活動諸如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種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近一半物種未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正遭受滅絕之危險,亟待系統性調查與保護。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儘管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大量野生動物物種交易存在國際監管空白,野生動物交易的實際規模和被交易物種所受的影響,仍然是未知的。 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使用自動化網絡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之後再將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的數據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動物服務執法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的數據結合起來。
  • 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完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
    技術人員開展監測掛牌通過技術人員實地測量監測,種植於尋甸縣六哨鄉恩甲村委會灑底村的1000餘株富民枳長勢良好,成活率達95%。下一步技術人員將定期採集富民枳的相關監測數據,認真做好項目實施的各項工作,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積累經驗。
  • 專家:只要幹擾少 大部分瀕危植物極小種群可恢復
    經過多年研究調查,張志翔發現,由於生物本身的特性、開花結實而影響到種群擴繁這種現象在北京是不存在的,比起自身存在的導致瀕危的生物性因子,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汙染是更重要的原因。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很大,山區又小,保護這些極小物種野生植物更是難上加難。  專家一直努力從技術手段上尋求突破,提高一些極度瀕危的物種的個體數量,為物種脫瀕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指導。
  • 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到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工作
    近日,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副站長朱驚毅一行3人赴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少輝率班子成員陪同。督查組先後實地查看了保護區格頭、貓鼻嶺2處原始極小種群監測系統和指揮中心運行情況,現場查看了極小種群宣傳碑牌、雷公山保護區珍稀瀕危極小種群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培育保育、扦插繁殖試驗設施設備建設情況,查看了雷公山保護區極小種群植物組培工作情況,現場指導了雷公山保護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工作,並聽取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就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近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來的首次「翻新」——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推出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名錄),目前公開徵求意見已告一段落。國家林草局新聞發言人黃採藝說,修訂名錄是我國加強野生植物保護的重要舉措,並將在修訂基礎上,開展破壞野生植物資源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全面保護野生植物資源。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浙江省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拯救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
    12月24日(周二)上午10:00在浙江省新聞發布廳(之江飯店會議中心3樓)舉行浙江省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拯救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省林業廳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藍曉光將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極危種
    可大力發展這一優良的鄉土樹種,以創造更豐富的植物景觀。研究:雲南藍果樹是中國熱帶北緣的特有種,對於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經濟:木材堅重,為優良的建築用材。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列入《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狹域分布)保護物種。
  • —新聞—科學網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NN AND STEVE TOON/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近日在《南非科學雜誌》上警告說,南非政府決定將包括犀牛、獅子和獵豹等在內的30多種野生物種,列入可通過繁殖和基因研究加以改良的動物名單,這一做法可能會對這些動物的基因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   這一於2019年5月宣布的決定事先並未徵求公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