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只要幹擾少 大部分瀕危植物極小種群可恢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經過多年研究調查,張志翔發現,由於生物本身的特性、開花結實而影響到種群擴繁這種現象在北京是不存在的,比起自身存在的導致瀕危的生物性因子,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汙染是更重要的原因。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很大,山區又小,保護這些極小物種野生植物更是難上加難。

  專家一直努力從技術手段上尋求突破,提高一些極度瀕危的物種的個體數量,為物種脫瀕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指導。

  張教授相信,只要人類少幹擾,它就能夠自己好起來。

  要警惕自然保護區成為普通公園

  對於這10餘種已知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本市正在編制拯救方案,幫助它們擺脫滅絕困境,主要是就地保護、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就地保護就是將瀕危植物所在的區域劃為保護區,對它所生長的自然環境進行整體保護。這種保護方式是對景觀、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等各個方面最有效和最充分的保護方式,是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根本途徑。例如,百花山葡萄是在門頭溝百花山的某條山溝裡發現的,可以對這條山溝進行整體保護,建立保護小區,減少人為活動的幹擾。

  近地保護是指對分布點狹窄、生境特殊的極小種群野生物種,通過人工繁殖,在其分布區周圍選擇生長環境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進行定植管護,逐步形成穩定種群的保護方式。

  遷地保護則是把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種類的一部分(種子、花粉等)或通過人工繁殖的個體,遷移到苗圃、植物園、種質資源圃中,保護其種質資源。

  一個好消息是,張教授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北京水毛茛的分布正在增多,如果沒有生活汙水的打擾,它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目前已經可以通過保護北京水毛茛的生長環境,即溪流、湖泊等,避免其受汙染,來改善北京水毛茛的生長條件。另外,由於北京水毛茛具有繁殖迅速的特性,也可以移栽到一些水體環境中進行遷地保護,這也是較為容易的方法。

  到目前,本市共建立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區2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級自然保護區12個,縣級自然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以森林生態系統和溼地生態系統為主。

  但要警惕重要自然保護區成為普通公園的情況。同樣,如果人們的保護意識不到位,技術再強大,保護區再多,也難以讓這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徹底擺脫滅絕困境。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幹這一行的,髕骨磨損都非常嚴重

  為了摸清北京市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生存狀況,張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常年在野外考察。「做我們這一行的髕骨的磨損非常嚴重,因為經常在外面行走」,張教授說有一次進山考察,大家走在一個特別狹窄的山路上,每走一步都能聽到小石子掉落的聲音,一不小心就會墜落山崖,非常危險。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大家外出考察的危險程度跟登山發燒友爬野山有一拼。

  沐先運是張志翔教授的學生,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經常一出去就是一星期半個月,在野外調查已經7個年頭了,這些年,他走過京郊的諸多深山老林,也曾經踏遍華南、西南諸多險峰。兒子今年還不到一歲,正是可愛的時候,在外考察時,他只能看看孩子的照片以解相思。今年的元宵節,別人歡度佳節,他和同事卻在海拔1600米的地方就著西北風啃冷麵包冰雞蛋;情人節那天,他們正在陡峭山谷裡的冰面上摸爬滾打。有時候,做夢都會夢見尋找到了某種瀕危植物。

  2009年夏天,為了尋找極度瀕危的百花山葡萄和梧桐楊,沐先運隻身跑進百花山一條隱蔽的山溝。小山溝看起來並不起眼,入口處也比較平坦。但隨著沐先運一步步往裡走,山溝變得陡峭起來,得時不時地沿著溝邊的陡坡迂迴著往上爬。在爬一個落差兩米多的陡時,沐先運不小心踩到腐爛的葉片,腳下一打滑,就那麼後仰開始了自由落體運動。出於本能,沐先運迅速地猛抓旁邊的求米草、莢果蕨,然而抓到手裡的只有跟隨他一起下落的石塊。那一刻,枯枝落葉在空中紛飛,手裡的石塊也在同步下墜。

  等沐先運睜開眼睛,趕緊檢查傷口,幸運的是,腦袋沒見血沒長包。只有手指被劃開了一條2釐米長的大口子,鮮血正不斷地往外流。手機也掉在了水坑裡無法使用。身上缺醫少藥,他只好用GPS的掛繩把手指勒緊,拿起背包繼續前行,一路上血還不停地往外滲。

  沐先運告訴記者,如此賣命是因為瀕危植物的形勢容不得人類再有絲毫怠慢。放眼全球,每天滅絕的物種一個個離去。看看眼前,北京的許多植物也逐漸走向「不歸路」,前景迷茫。現在全民都知道環境的重要性,都在呼喚藍天白雲。可當許多人去山區生態旅遊時,仍然會肆意地亂採濫折,絲毫不顧環境承受力。那句話很老套,可他還是想那麼吶喊一句:改善環境,從你我做起,從珍愛身邊的每棵小草做起。

  現在北京的桃花已經陸續開放,等到四月梨花開的時候,張教授他們又要帶上裝備深入北京的各個山區進行調查了,希望這些的努力可以挽留住這些美麗生命逝去的腳步。(孫文文)

相關焦點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5月22日舉行的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仍需加強保護
    本報訊  近日,《生物多樣性》雜誌發表了北京大學唐志堯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現狀評估》一文。該文通過整理首批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圖,利用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區網絡,首次評估了我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總體分布格局和保護現狀。
  •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
    生物多樣性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2020-12-29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林在典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由於分布地域狹窄,個體數量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數量,可能隨時都有滅絕的風險。保護極小種群植物的是找到它們瀕危的因素和機理,通過人工快繁增加種群的數量,並通過生境保護與恢復使它們回歸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家園中。而從保護技術的角度,建立適宜性生境科學評價體系和野外回歸技術的建立是最關鍵的環節。
  • 雲南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留住不為人知的美
    楊 靜攝  核心閱讀  這是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華蓋木、普陀鵝耳櫪……  與一些「如雷貫耳」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相比,這些生存極度受威脅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尤其不容易。  但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從來沒有放棄努力。
  • 研究認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良好—新聞—科學網
    >   本報訊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日前發布消息稱,研究人員研發了野外回歸技術,已在黑、吉、遼、京、魯等地建立了引種與回歸保護示範地、極小種群生境與繁殖特性野外監測樣地等
  • 雪豹「降級」後,專家為伊犁鼠兔等「極小種群瀕危物種」發聲
    雪豹「降級」後,專家為伊犁鼠兔等「極小種群瀕危物種」發聲 2017-09-19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全球植物遺產: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SESP)保護計劃
    一次災害就可能毀滅一個種群,而這可能是一個物種僅存的種群。發生這種事件的危險不僅來源於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棲息地破壞或退化,也可能由人類活動間接造成的、更次生的影響:比如森林火災、外來病原體的傳播,當然也少不了氣候變化。那些具有極小種群的物種需要緊急行動對其開展保護。
  • 潘伯榮: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
    潘伯榮主任作為培訓班的第一講,以「珍稀瀕危植物、極小種群植物、保護植物及其遷地保育」為題,首先詳細講述了什麼是珍稀瀕危植物和極小種群植物,以及哪些植物應優先被保護,其次,簡要回顧了我國遷地保育珍稀瀕危植物的工作概況,最後,對遷地保育工作進行了再思考。潘伯榮主任通過理論結合實踐,使學員們對野生植物保護和植物園遷地保育工作有更清晰的認知。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區狹窄、生境狹窄或呈片段化;人類活動諸如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種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近一半物種未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正遭受滅絕之危險,亟待系統性調查與保護。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超30萬隻
    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4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5年來,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其中藏羚羊野外種群已恢復到30萬隻以上。近年來,中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經過探索實踐,我省在極小種群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較大突破,亞洲象數量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數量從1400隻增長至2600隻左右,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旗艦動物拯救保護成效顯著。
  • 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完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
    11月10日,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聯合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種植於尋甸縣六哨鄉恩甲村委會灑底村的1000餘株富民枳進行了除草鬆土,並對其中200株進行掛牌監測。下一步技術人員將定期採集富民枳的相關監測數據,認真做好項目實施的各項工作,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積累經驗。生長較好的一株富民枳,生長50cm《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富民枳近地保護研究項目》是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支持,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負責實施的科技項目。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極危種
    可大力發展這一優良的鄉土樹種,以創造更豐富的植物景觀。研究:雲南藍果樹是中國熱帶北緣的特有種,對於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經濟:木材堅重,為優良的建築用材。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列入《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狹域分布)保護物種。
  • 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1-01-06 09:50:26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獲解析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漾濞槭原產於雲南蒼山西面的漾濞山谷,屬於槭樹科的楓屬植物。此屬植物在產糖、用材和觀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因其種群規模小、繁殖不良和棲息地退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而備受關注。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期已成功解析這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全基因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此前《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緊急行動計劃》已將漾濞槭列入當地20個優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 專家: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也是自然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唯一作為聯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的國際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從1963年開始編制,每四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物種劃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雖然極危、瀕危和易危三個等級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脅物種。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到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工作
    近日,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副站長朱驚毅一行3人赴雷公山保護區督查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少輝率班子成員陪同。督查組先後實地查看了保護區格頭、貓鼻嶺2處原始極小種群監測系統和指揮中心運行情況,現場查看了極小種群宣傳碑牌、雷公山保護區珍稀瀕危極小種群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培育保育、扦插繁殖試驗設施設備建設情況,查看了雷公山保護區極小種群植物組培工作情況,現場指導了雷公山保護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工作,並聽取雷公山保護區管理局就極小種群項目建設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