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親日派和哈日族例來為日本人使用漢字而高興,仿佛自己的文化價值得到東洋大爺的肯定自身的價值也得到了提高似的;更有甚者,再附會上徐福東渡的近於神話的傳說,硬說我們華人和倭人同文同種。在此,我要向這些親日派和哈日族聲明,你個人願意去與倭人同文同種那是你的事,拜託不要拉著我們。同時,我還要在此倡議廣大華人要跳出日語漢字的文化的圈套。
不知大家看到「靖國神社」和「天皇」等詞彙如何想?我看到這些用日語漢字詞彙,覺得發明和使用漢字的華人如果照搬著用是「自如圈套」。我不懂日語,但我看到漢字被日本人這樣用感到的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不知大家想過在中文中什麼叫「靖國」,什麼叫「神」?以及所謂的「天皇」和中國的「天子」有什麼關係沒?如果沒考慮就跟著用,那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負責任。
顯然,在日本文化中,野蠻侵略他國是「靖國」,行兇作孽的戰魔居然是「神」,這充分表明日本文化的善惡不分;剛從中國學去漢字的日本明知中國皇帝稱「天子」,卻自不量力地稱自己的皇帝為「天皇」,這再次表明日本文化的狂妄自大。因此,我要說「橘生淮北為枳」,不要一見漢字就去人云亦云,那樣會自入圈套,自取其辱。
那麼如何避免自入圈套,如何對待這種善惡不分的日語漢字文化圈套?筆者建議通過如下途徑來處理:一是採用意譯法,如將「靖國神社」譯為「東京鬼(或魔)社」,將「天皇」譯為「倭皇」;二是採用音譯法,即如同翻譯英語法語等語種的方法,按日語呱哩嘰哇的發音來翻譯。前一種譯法容易打上褒貶愛憎烙印,而且直觀易解,非常利於對內溝通交流;後一種譯法沒有褒貶愛憎烙印,可在外交和官方主流媒體中採用。
此外,還有日本人姓名的問題,比如發動二戰的、無仁無義的倭皇卻大言不慚地叫「裕仁」,當今鮮仁寡義的倭皇卻叫「明仁」,似乎自己對世界人民充滿仁愛之心似的,按說也是名不符實,但鑑於中國文化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比如明代的魏忠賢,似乎又忠又賢,由於不存在文化衝突,所以可不做處理直接引用。
由於筆者不懂日語,所以舉不出更多的例證,這裡僅舉兩例,希望能觸類旁通。同時也希望能有網友補充完善,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和響應。
寫於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