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2020-11-20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或許是受到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啟發,一些地方越來越喜歡在「碼」上做文章。日前,浙江溫州市上線「甌越師德碼」,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本人能在線了解師德師風情況,並可為每位教師出具師德健康報告。
這一做法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師德碼」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師德情況;有人質疑,既然老師有「師德碼」,那是不是還應該有「學生碼」「家長碼」「官德碼」……畢竟人人都該有「德」啊。
不過,溫州市教育局說了,「師德碼」主要用於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職業發展管理,比如教師職稱評聘、表彰獎勵、推優評先等方面,不對社會公布。」看來,「師德碼」更像一個內部考評記錄,而不像一些網友想的那樣:人人都可以通過掃「師德碼」,查看一位教師的師德如何。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部門在推出「師德碼」時的審慎。道德是一個寬泛廣泛的概念,既包括公德,也包括私德;既包括職業道德,也包括家庭道德。主管部門對「師德」的考核,只能是教師工作範圍內的言行舉止。但既如此,「師德碼」與本就有的教師考核有什麼區別呢?「教師職稱評聘、表彰獎勵、推優評先」又與「師德」有多大關係呢?
就算要打造一個名副其實的「師德碼」,又該怎麼考核師德呢?師德本就帶有主觀色彩,很難被量化,有時甚至連邊界都是模糊的。比如,一名教師大聲呵斥學生,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嚴師出高徒」,是教師在殫精竭慮地教導學生;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可能認為老師對學生態度惡劣,缺乏師德……誰來區分每一種情境下的師德成色?誰來確保「師德碼」不成為讓教師群體動輒得咎的存在?
用法律與公序良俗、職業操守為師德劃定一個底線,是必要且也用的;但試圖用一個「碼」來承載「師德」的好壞,就好像用一條線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一樣,不切實際。這種「萬物皆可碼」的簡單粗暴做法,與此前某地推出「文明碼」是一種思路。一個用「碼」來衡量師德,一個用「碼」來計算文明程度,仿佛複雜的人可以簡化成一串數字,清清楚楚地貼在牆上供人評判。
量化道德、文明,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物化人格。對此,網友們看得明白。有網友感慨:「這個碼那個碼,師德不能憑看得見的那些評先,師德好壞你見不到啊。」還有網友直言:「搞什麼形式主義,讓老師回歸教學才是最實在的。」這些樸實卻道出事情本質的聲音,相關部門該認真聽、聽進去了。
師德很重要,但「師德碼」更像是一種增加教師負擔,又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加碼」,價值和可操作性都令人生疑。年底了,教師的工作本就很繁重了,就別再用層層加碼來增添他們的負擔了。用好現有規章制度來考核,讓教師們安心教學,不香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師德碼
相關推薦
評論(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