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

2021-01-12 夜話人文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禮」。

禮者,禮儀也。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說到「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大到國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要遵循它。這既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誌,也是個人素質的基本體現。在古代的禮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政治禮儀和生活禮儀。

祭天地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天地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每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王朝萬年永固,也算是一種精神寄託吧。

祭宗廟

就是祭拜先祖,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祝》中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五祀禮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饗燕飲食禮儀

饗(xiǎng)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

古代的這些禮儀,隨著我們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都已經被人漸漸地忘卻,也失去了原來的含義。我覺得古代的這些禮儀有很多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祭拜天地,保持著對大自然的一份敬畏,讓我們和天地自然和諧相處;祭拜先祖,感恩追思先輩給我們創造的幸福生活;行成年之禮,加冠表示男子跨入成年之列,要承擔起一份男人的責任;饗燕之禮,體現了我們對於美食這份饋贈的尊敬。

相關焦點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一說到「寺廟」,咱中國人通常會連著一起說,但其實「寺」和「廟」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場合,最近有部叫《慶餘年》的劇挺火,主角範閒被安排去了「鴻臚寺」,裡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麼問題來了,「寺」裡不該住著和尚嗎?
  • 佛教的「寺」與道教的「廟」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由兩座廟所組成,大廟代天府,祀奉五府千歲,小廟為萬善堂,祀奉萬善爺,是全臺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王爺廟。事實上,如果嚴格劃分的話,佛教的「寺」和道教的「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要把它們叫錯了。首先來說一下「寺」。「寺」原本是古代官署的名稱。
  • 中國禮儀文化,傳統五禮(三)——軍禮
    例如軍隊的規模,天子為六軍,根據禮有等差的原則,諸侯的軍隊不得超過六軍,而必須與國力相稱,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當時的軍力往往用戰車的多少來衡量,故而,又有天子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說法。軍隊必須按照禮的原則,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禮記·曲禮》云:「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 霸氣的帝王服飾,古代天子穿衣服,原來這麼講究!
    作為天子,九五至尊,應該有怎樣的儀表著裝呢?不同時代,天子的著裝也是不同的。《大秦賦》的時代背景是戰國末期,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非常古樸、穩健、厚重、大氣,天子的服裝就更不用說了,威嚴尊貴!今天帶大家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帝王的常見服裝樣式!
  • 古代「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究竟有何含義
    上古至先秦,天子設立五等爵位,以區別尊卑秩序。從而出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至秦漢時爵位另有變化)。這五等爵位有哪些含義?據《白虎通》記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師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制定。
  • 長孫皇后提前袝廟有逾制嗎?並沒有,遠不及兩個透明皇后驚世駭俗
    所謂天子七廟者,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三昭三穆則自父祖而上六世,太祖則始封受命,以有功徳而萬世不祧遷者,本非第七世之祖也。(《五禮通考》卷11)貞觀九年,髙祖崩,太宗詔有司定議,諫議大夫朱子奢請立七廟,虛太祖之室以待。於是,尚書八座議曰:禮,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晉、宋、齊、梁皆立親廟六,此故事也。制曰可。於是,祔弘農府君及髙祖為六室。
  • 南朝將女性宗廟列入皇家「七廟」中,這是女權運動的先聲嗎?
    南朝宋、齊、陳三代於建國初,皆將為開國皇帝已經去世的配偶所修建的宗廟列入皇家「七廟」中。此舉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代學者多將其視為離經叛道的荒誕舉措,加以嘲諷和鞭撻;現代學者則視其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一、人權運動與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 西周覲制的禮儀特點
    我們認為:就奴禮而言,季節與諸侯所處方位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索:秋天,西方諸侯行覷禮,這在規定上似乎存在著不可更動性。西周天子最初的設想很可能如此。2.行覲禮的地點規定嚴格。徽內行禮,具體地點在宗廟。《儀禮·奴禮》自「侯氏裨冕,釋幣於稱」到「升成拜,降出」,談的都是人覲之事,活動的範圍仍然主要在宗廟:「天子設斧依於戶腑之間,左右幾。天子衰冕,負斧依。」
  • 這樣合乎古代情理和禮儀嗎
    然而在大家觀看數集後,發現電視劇裡的曹操稱魏王后,有時會戴像皇冠的帽子出現,這樣合乎古代情理和禮儀嗎?在古代都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戴「類似皇冠」的帽子,佩戴此種帽子又有什麼講究?影視劇 曹操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自秦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服飾制度上就開始強化尊卑。
  • 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鄭玄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按史書記載,在周朝以前確立了「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爵位,稱之為諸侯外上五爵。而諸侯以下又設立了「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共五等爵位,稱之為下五爵。因為古時候官員是沒有工資的,所以只給封地,自己發動奴隸種地。
  • 中國禮儀文化,傳統五禮(五)——嘉禮
    嘉禮為古代禮儀中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襲,下至鄉飲酒禮,婚冠、賀慶等無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xiǎng)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即位改元禮等。關於嘉禮,鄭注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嘉禮旨在規範秩序與導正人心。《周禮》中嘉禮的幾項內容,後代也有不少變化。
  • 漢服:古代禦寒衣服之裘服
    天子六冕中祭服之最高者即是大裘,以黑羔皮為之,以示質樸。裘服中以狐裘最貴,特別是狐白裘,其次為狐青裘、裘、虎裘、貉裘,再次為狼、犬、羊等皮毛。天子、諸侯之裘均用全裘而不加袖飾,其下卿、大夫則以豹皮飾作袖端。至宋代,裘之毳毛有不露於外者。功裘是古代皮衣之一種。供天子頒賜予臣下。《周禮·天官·司裘》:「季秋,獻功裘,以待頒賜。」黼裘古代禮服之一種。
  •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龍袍,為何包拯也能穿「龍袍」?
    古代的皇帝也稱「天子」,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合後,皇帝制度就被定了下來。最初的血統世襲制度也讓天子的形象在人民百姓中間留下了神話色彩,他們通常認為天子的身上擁有龍的血統。龍是中國自古以來象徵祥瑞和權貴的瑞獸,具有極傳奇的神話色彩。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天子祭天,儀式神聖祭把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家畜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外穿大皮衣,內著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藏前後垂有十二旅的冕,腰間插大主,手持鎮主,面向西方立於丘東南側,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
  • 古代的人怎麼沐浴的呢?下面就讓我為你解答疑惑!
    到了先秦,沐浴不僅有專門的官員掌管,相關的禮儀也已經很是完備了,那時候的官員已經被要求:在見天子之前要先洗頭洗澡,保持清潔。到了漢唐,宮廷中還出現了專門管理宮中大人物們洗澡的官員了。所以在古代,官員的「周末」被叫做「休沐」,意思就是這是用來沐浴休息的日子。到了民間,洗澡一樣很受重視。在早期,因為洗澡要赤身裸體,所以被認為是很私密的一件事,並沒有出現什麼公共的浴池。
  • 周代射禮中留存的鹿形器物有什麼用呢?為何後世鹿的形象就漸少?
    而鹿形象也就順理成章地以某種象徵符號進入相關禮儀之中。本文即探究周代射禮中留存的鹿形器物及其象徵意義。 在周代,射禮種多樣,但總體可歸為兩種。一種是「射牲」,也即射擊真實的動物。上古狩獵,國君親歷親為,本是平常之事。然周代逐步進入農耕社會,雖有漁獵,但較之上古,漸成副業。且國君人事日繁,一般狩獵之事就以專職代替。然而,成習不可改,舊禮不可失。
  • 黃腸題湊:古代最高禮儀的墓葬制度,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之秦漢時期陵寢制度也得到了確立,喪葬禮儀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加完整化和系統化。何為「黃腸題湊」正是由於秦漢時期厚葬等喪葬觀,才出現了「黃腸題湊」。「黃腸題湊」與古代等級制度直接相關,只有帝王以及諸侯級別才能夠享用。前面我們說到,「黃腸題湊」是由柏木堆成的一種框形結構,而後漸漸發展成為木製結構地宮。「黃腸」兩個字指去皮後的柏木,也稱作「柏木黃心」。
  •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引》中講:「』野合』者,謂不合禮儀。」什麼叫不合禮儀?這裡說是孔子他爹60多歲跟妙齡少女結合生子,雙方之間年齡差距過大,所以不合禮儀。唐代學者張守傑就對此在《史記正義》中解釋:「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