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古代禮儀: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平民百姓呢?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禮」。
禮者,禮儀也。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說到「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大到國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要遵循它。這既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誌,也是個人素質的基本體現。在古代的禮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政治禮儀和生活禮儀。
祭天地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天地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每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王朝萬年永固,也算是一種精神寄託吧。
祭宗廟
就是祭拜先祖,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祝》中記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五祀禮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饗燕飲食禮儀
饗(xiǎng)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
古代的這些禮儀,隨著我們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都已經被人漸漸地忘卻,也失去了原來的含義。我覺得古代的這些禮儀有很多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祭拜天地,保持著對大自然的一份敬畏,讓我們和天地自然和諧相處;祭拜先祖,感恩追思先輩給我們創造的幸福生活;行成年之禮,加冠表示男子跨入成年之列,要承擔起一份男人的責任;饗燕之禮,體現了我們對於美食這份饋贈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