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鬥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

2020-11-23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鬥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

  最近幾天,浙江省德清縣乾元鎮老人朱洪春都在家中饒有興致地拾掇著自己收藏多年的「鬥蟋蟀器具」,他準備將它們捐贈給當地新建成的非遺館,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鬥蛐蛐的悠久歷史。

  朱洪春 張敏 攝

  近日,記者來到朱洪春的家中,一個八仙桌上琳琅滿目地擺放了各色鬥蛐蛐的器具。一見到記者前來,朱洪春戴上老花眼鏡,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他這些收藏多年的「寶貝」。

  「我們先從抓蟋蟀的器具開始說起,這一個個用竹子製成的叫竹籠,配合這個小網罩,就是在野地裡捕捉蟋蟀的工具。」朱紅春一邊介紹一邊演示,說著拿起桌上的一個個灰色的圓柱體罐子,「這些就是用來存放蟋蟀的罐子,南方叫做『南盆』,北方叫做『北罐』。」

  在這些收藏中,最為珍貴的要數一隻清朝年間的南盆,這個南盆本身其貌不揚,灰色的盆壁光禿禿的,既沒有精美的雕刻,也沒有驚豔的色彩。「這隻南盆的底部印有『清代王雲樵制』的字樣,我對照專業書籍,發現圖章與年代吻合,那麼這隻南盆屬於清代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鬥蟋蟀器具 張敏 攝

  朱洪春告訴記者,40多年前,杭州一個90多歲的蟋蟀愛好者過世,家人把他的蟋蟀器具放在一個古玩店寄賣,自己發現後如獲至寶,一次性購買了4箱南盆,總計達70多個,陸續送給同樣愛好鬥蛐蛐的朋友,如今還剩下二三十個。其中就有清朝的這個「古玩意兒」,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民國時期製造的南盆,盆蓋上印有濟公和尚等精美的圖案,這些都讓朱洪春愛不釋手。

  今年89歲的朱洪春從小愛好鬥蛐蛐,1985年退休之後,更是將這一愛好發展得淋漓盡致,幾乎每年都要抓蟋蟀、買蟋蟀和鬥蟋蟀,樂此不疲。

  除了好玩,朱洪春還認真閱讀蟋蟀方面的書籍,仔細研究蟋蟀文化,幷收集各種有關自己與蟋蟀的新聞報導。得知「鬥蛐子」成功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他十分欣喜。2012年時,他就曾將一套「鬥蟋蟀器具」捐獻給了縣博物館收藏。

  目前,朱洪春除了會將鬥蟋蟀器具捐贈給乾元鎮即將落成的非遺館之外,他還準備將多本蟋蟀方面的相關書籍一幷展示。乾元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館只是作為這些物件的展示平臺和文化活動開展的場所,朱洪春的鬥蟋蟀器具所有權依然屬於他自己。(記者 胡小麗 通訊員 張敏)

(責編:谷妍、鄧楠)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蛐蛐兒生性好鬥,長著一副利齒,兩隻後腿粗壯有力,兩條長鬚搖擺不停。「開戰」 時,雙方相向而行,須子不停的掃探前方,彼此一經接觸,便立刻張開大口廝咬起來。敗者落荒而走,勝者則鼓翅長鳴,煞是令人興奮。
  • 傳承非遺必須「師傅帶徒弟」 傳承與創新並舉
    >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尹力) 「京味兒」大展、景泰藍作品展……6月的北京,獨具特色的非遺展覽展示成為各大博物館、文化館的重頭戲,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走近民眾,讓他們見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如今,54歲的白金龍已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氏針法」的省級傳承人。在包頭,提起針灸,人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字。「非遺人要忠於傳承二字,只有把祖輩留下的東西毫不保留地多傳給後人,才能讓中醫針灸服務更多的人。」白金龍如是說。白金龍接受人民網專訪。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宣恩大力傳承猴兒鼓非遺文化
    猴兒鼓也稱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還大牛願(也叫椎牛會或椎牛節)時,進行「踩鼓」儀式中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而得名。2009年1月,猴兒鼓成為第二批州級非遺項目。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從事猴兒鼓藝術表演60年,一直在家鄉進行猴兒鼓的宣傳、表演、整理和培訓,培養了近40名猴兒鼓非遺傳人。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另外,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9名,州級傳承人31名,縣級傳承人48名,因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大縣。2014年,四川省命名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時,美姑縣即被命名為四川省彝族克智傳習基地。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亢秀奎:一支火筆 一生傳承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亢秀奎:一支火筆 一生傳承 2020-07-09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旋鼓舞」傳承人:除了農忙,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今年62歲的代三海是甘肅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村民,自幼以爺爺為師學習旋鼓舞,到後來跟著父親勤學苦練,如今跳旋鼓舞已經50多年的他是武山縣第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又成為自己兒子和孫子的旋鼓師父。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該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旋鼓舞之鄉」。舞者身著靚麗服飾,手持羊皮鼓,步伐輕快進行旋轉,或翻轉鼓面,或變化鼓點敲擊,動作粗獷豪放,剽悍威武,是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祈願的一種表達方式,富有濃厚熱烈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特色。
  • 「北京沙燕」紅橋開個展 九旬非遺傳承人現場傳口訣
    千龍網北京訊(通訊員 宋光明)非遺走進紅橋 扎燕飛向世界。10月10日上午,國家級非遺北京扎燕風箏製作技藝大師費保齡個展在北京紅橋市場開幕,已經九十高齡的費保齡與觀眾分享了他與扎燕風箏結緣的故事。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楊小玲攝 提到旬邑彩貼剪紙,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庫淑蘭,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的創立者和開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不僅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中國剪紙藝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古代生活趣聞:宋代民間為何盛行「鬥蟋蟀」?有何文化歷史淵源?
    這種遊戲最初在王公貴族中興起,後來逐漸走向民間,甚至僧尼都喜歡鬥蟋蟀。一、「鬥蟋蟀」遊戲的產生鬥蟋蟀最早發展於唐代。在鬥蟋蟀的時候也在比地位、比家勢,所以越鬥越上癮、誰也不服輸,最終卻賠進了一生的時間和財富。二、「鬥蟋蟀」逐漸在民間盛行鬥蟋蟀這種遊戲在宋朝時期,被老百姓所認可和喜愛,並且逐漸流行起來。
  • 非遺文化龍舞-城步吊龍
    中國城步龍舞有好幾個種類,城步吊龍是龍舞種類之一,並且城步吊龍成為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城步吊龍已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民族特色文化。這個城步吊龍也是有歷史的,吊龍歷史:傳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龍王降雨。東海老龍耳背,聽錯玉旨,結果田間缺水枯死城內暴雨成災,而觸犯天條。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 「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舉行春秋二祭,正月十五點燈,結婚儀式的情景。」伍志和指出「非遺是生活上的一種文化傳承。」
  • 徽州剪紙非遺傳承人剪出「小豬佩奇」窗花
    據了解,宣傳海報的窗花剪紙,就出自我省黃山市的著名徽州剪紙非遺傳承人吳笑梅之手。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傳承千年的最為民間喜愛的傳統藝術,每到春節或有喜事時,心靈手巧的女子會剪出各種造型的漂亮窗花,大紅剪紙,透著喜氣祥和,更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希望。在《小豬佩奇過大年》電影開場中,鏡頭透過窗戶隨著新年的陽光照進屋裡。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