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捕魚,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

2020-12-05 稻穗說事兒

魚鷹,又名鶚,善遊泳和潛水,活動於湖泊、魚塘等水域環境,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天氣晴朗之日,魚鷹盤旋於水面上空,主人一聲令下,魚鷹俯衝而下潛入水中,草繩綁住魚鷹脖子,魚儲藏在喉嚨,魚鷹上岸交給主人,這就是魚鷹捕魚。

魚鷹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爾雅》就有記載:「魚鷹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隨著現代捕魚技術的出現,魚鷹捕魚這種古老的技藝曾一度式微,當塗縣石橋鎮通過魚鷹捕魚比賽展示傳統古老技藝,記錄漁民們延續千年的生活方式。

漁民指揮魚鷹。

魚鷹你爭我搶。

魚鷹捕獲美食

漁民取出大魚。

相關焦點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文 /凌世君「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記憶展覽」在檔案館展出的日子裡,我很喜歡跟別人介紹這張老照片,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桂林文化元素,是一幅經典獨特的城市風情畫。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小夥養4隻魚鷹稱價值數千元,下河捕魚的生活讓城裡人羨慕
    「這幾隻魚鷹,我已經餵養了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進入秋季後,每天都會帶著它們到村邊的河裡去捕魚。」說話間,只見一條魚鷹從水裡探出頭來,尖長嘴巴上叼著一條魚。另外的魚鷹看到後,呼啦一下都追趕了過去。王超忙拿起竹竿示意叼著魚的魚鷹向船邊遊來。他說,一般情況下,半天也能捕個10多斤魚。
  • 江西萬載錦江河的鸕鷀捕魚人
    點擊下載圖片 今年63歲的江西省萬載縣雙橋鎮紹江村村民朱久財,是當地為數不多仍然靠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朱久財目前養著6隻鸕鷀,堅持自己繁育、養殖、訓練。他說,鸕鷀捕魚是萬載人的記憶,他要將這個傳統堅持下去。
  • 靈璧縣澮溝鎮第二屆「印象澮塘溝」鸕鷀捕魚民俗文化節隆重舉行
    經貿文化快訊靈璧電 鸕鷀捕魚近千年,靈璧非遺美名傳。通過鸕鷀捕魚表演把出沒於濉河碧水之中的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迅捷的魚兒、黝黑的漁夫,兩岸蒼翠的綠樹……的各處佳景,勾勒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 江蘇出臺「禁釣新規」,卻將魚鷹排除在外?理由充分值得保護
    以上便是新規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新的條例雖然限制了普通垂釣活動,但對非法捕魚來說則更具震懾力。據相關報導,目前市場在售的可視錨魚等非法捕魚工具已大面積下架,再結合攜帶非法工具進入禁漁區都會被罰的規定,未來長江水域的生態恢復指日可待。那麼新條例為何將「魚鷹」捕魚排除在外呢?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贛州即將消失的技藝鸕鷀捕魚,老人家卻堅持了40餘年!
    鸕鷀捕魚的情景你見過嗎?前些日子,有人說我在網絡上火了,這些我根本不在乎,我只希望這種捕魚方式能夠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其一是為了保護環境要這樣生態捕魚,其二是因為這門手藝也需要有人傳承下去。說完,一聲吆喝,這些鸕鷀便一頭扎進水裡捕魚去了。老人家叫李國接,今年66歲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用鸕鷀捕魚已經有40多個日日夜夜了,儼然成為了贛江上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 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沈錦根的家就在白甸鎮官垛村大泊邊的東南角,這位在水上漂泊了60年的老漁民,堅守著魚鷹的最後部落,在歲月的流逝中,將魚鷹文化吃力地傳承著。100多年前,一批漁民從興化沈侖拖家帶口到河網密布的官莊安家,那時的漁民被人們稱為「魚花子」,十幾戶人家蝸居在官莊小夾溝北河沿上,生活窘迫,度日慘澹。
  • 魚鷹捕魚——即將消失的農耕文化[組圖]
    漁民們劃著小漁舟集合在一起商討當日的捕魚計劃。又因魚鷹的飼養非常辛苦,漁民們的後代也不願意再接觸飼養,魚鷹飼養戶幾乎絕跡。以後我們的後代都不知道魚鷹長成什麼樣及如何捕魚的。魚鷹,學名鸕鷀,有的地方叫它黑老鴉。羽毛總體黑色,頭頸部呈紫綠光澤,嘴角和喉囊部黃綠色,眼睛下方白色,兩肩背和翅羽銅褐色並具金屬光澤,羽緣暗銅藍色,尾圓形,頭部有白色絲狀羽毛,頭後部有一不明顯羽冠,虹膜翠綠如寶石,非常漂亮!
  • 灕江上的捕魚人:用魚鷹捕魚60年,最大心願是傳統文化得以保存
    可能大家都知道灕江上的竹排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它的起源,其實最早在灕江上撐起的竹排是兩岸的捕魚人。自古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以前生在在灕江兩岸的淳樸居民主要以捕魚為生,而且採用的是一種很傳統的捕魚方式——魚鷹捕魚。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解密千年技藝:九十九道古法絕技煉製好阿膠(圖)
    12月21日,第9屆阿膠滋補節在山東東阿拉開帷幕,伴隨著一場氣勢恢宏的擊缶表演,光影流轉、時光穿梭,千年傳承的技藝,在這場傳承中醫藥文化、引領滋補「新食尚」、打造「阿膠+」時代的養生滋補盛會中,東阿阿膠如何完美呈現「道」與「器」的結合?
  • 用鸕鷀捕魚的老人
    >打魚為生的張金有,這幾天特別開心,建甌市攝影家協會邀請他表演用鸕鷀捕魚張金有今年60歲,用鸕鷀捕魚的技藝,是父親在他12歲時傳授給他的。為了培養它們對魚的追逐感,鸕鷀一出生就要餵食剁成肉泥的魚肉,待羽毛長起後,才開始放它們下水。受父輩影響,鸕鷀捕魚不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張金有一家人的生活保障。那時候,為了能多捕些魚,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
  • 蘇格蘭魚鷹俯衝入水捕魚 精彩詮釋快準狠
    蘇格蘭阿維莫爾,41歲的Liam Paul McBride是一名機械師,他幸運地拍攝到一系列魚鷹捕鱒魚當午餐的精彩畫面。魚鷹快速俯衝入水捕魚,剎那之間,已將肥美的鱒魚牢牢攥在了利爪之間。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
  • 非遺地圖 | 傳承千年藍靛技藝,美麗的侗族姑娘用雙手書寫非遺致富路!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又見魚鷹
    原標題:又見魚鷹沒想到,在皖東來安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我竟遇見久違的魚鷹。先是於岸邊一條小木船上,看見兩隻家禽般壯碩的黑色魚鷹。它倆面對面立在木船中間的橫梁上,不時朝對方伸頭引頸出擊。是的,它們的確是鸕鷀,但從我的詞庫裡蹦出來的卻是「魚鷹」。最早見到魚鷹,是在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大別山東麓、皖西南的那片丘陵地帶,多是山丘,少有大塊水面,鮮見大型水鳥。第一次見到魚鷹,不是在水上,是在漁人肩挑的擔子上。漁人挑著木桶,一路尋找可以捕魚的水面。擔子兩端各蹲著一隻黑羽禽鳥,它們骨架挺大,身軀卻精瘦。生就粗長的利喙,喙的前端還有個鷹嘴般的彎鉤。
  • 灕江上這群人即將消失,以前捕魚千斤現只有幾斤,連夥食費都不夠
    在最後的一抹餘暉中,用魚鷹捕魚的漁民僅藉助手中的提燈照明,在中國廣西陽朔灕江上靜靜前進,希望在這一天即將結束時能再有一些收穫。桂林灕江上的漁民用魚鷹捕魚已有上千年歷史,現在灕江上仍可見漁民撐著竹筏,帶上三兩馴養的只魚鷹和竹簍,在江中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