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歡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每天早晨6時,陳選鍾走到自家魚塘前,「發射」手中餌料,頓時萬千魚兒歡呼雀躍,奔騰而來。在陳選鍾眼中,歡騰的魚兒是跳動的銀子,而沉積在塘底的魚兒排洩物及飼料等廢物也會遲早變成銀子。
陳選鍾今年29歲,家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關文鎮紫巖社區。陳選鍾過去是一名軍人,現在是一名「新時代漁人」。2020年12月2日,陳選鍾一撥「鐵算盤」就來勁了:今年魚塘裡撈起30多萬斤魚和成千上萬斤淤泥,正是這些魚和淤泥,為他在本年度創造了200多萬元的產值。
陳選鍾查看魚苗長勢
從虧20萬到賺100萬元
2013年,陳選鍾退役返鄉。
陳選鐘的父母一直養魚,小時他就對養魚有很大興趣。在部隊時陳選鍾喜歡看水產養殖方面的書。退役後,陳選鍾一頭扎進魚塘。
陳選鍾認為鯽魚、草魚等常規魚市場飽和,售價較低。他意識到:要致富,必創新。
2015年,陳選鍾引進經濟效益相對較高、市場需求大的鱸魚。但當年他養殖的鱸魚重量不達標、體質較差,不耐運輸,虧損20餘萬元。
陳選鐘沒有放棄。他到處參觀學習,弄清了自己首次養鱸魚失敗的原因,並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2016年,陳選鍾又買進10萬尾鱸魚。這次,他在每塊魚塘加大投放密度,增加增氧機,提高溶氧量,並在魚塘內套養花鰱、白鰱,改善水質……2017年5月,陳選鍾獲得了養魚的第一筆收益:近100萬元鈔票。
接下來,他引進了經濟效益更高的鴨嘴鱘,並套養團魚,成為西充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養殖鴨嘴鱘的基地。
如今,陳選鍾養殖了20畝烏魚、20畝鱸魚,5畝鴨嘴鱘,並套養花鰱、白鰱、鯉魚、團魚等。
陳選鐘的柑橘大豐收
魚兒和黃豆的相互「饋贈」
幾乎在剛試水養魚的同時,陳選鍾就流轉本村150餘畝土地,種上柑橘,在柑橘地裡又套種黃豆等農作物。「魚塘魚兒和岸上的柑橘、黃豆,是相互養育和饋贈的關係。」陳選鍾心中還有一個如意算盤。
原來,魚兒排洩物以及飼料等廢物沉積魚塘底部,就會形成淤泥。淤泥增加魚塘耗氧量,對魚塘影響非常大,因此每年必須清理淤泥。而挖出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尤其是氮磷鉀的含量非常豐富,這是農作物生長必須的養分。「淤泥施到地裡可以起到改良道土壤、促進莊稼生長等作用,是不錯的肥料。」陳選鍾說。
於是,陳選鍾每年從魚塘裡清理出來的淤泥,成為柑橘、黃豆重要的有機肥。陳選鍾介紹:「魚塘魚兒排洩物是淤泥的重要組成部分,說魚兒『養育』了柑橘、黃豆不為過。」
收穫的黃豆如何回饋魚兒?陳選鍾說,把黃豆打成漿,經處理後用來育魚苗,從而實現種養循環。
陳選鍾撒網捕魚
帶動鄉鄰種養增收
在陳選鍾引領下,有40多戶村民依靠養魚實現增收。陳選鍾為他們低價提供魚苗和魚飼料,無償提供技術服務、銷售渠道。此外,還有20餘名村民在其種養基地務工,實現人均增收近10000元。
陳選鍾熱心公益,原龍洞山村5社修社道路,他捐款1萬元;原洞賓山村6組修路,他捐款5000元……據統計,近年來,陳選鍾用於公益事業、幫扶困難村民累計花費10萬餘元。
面對即將到來的而立之年,陳選鍾早有打算:對魚塘進行升級改造,培育發展休閒漁業,實現從粗放到精養、從單一的養魚賣魚到提供垂釣、餐飲、休閒觀光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