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恐龍?!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2020-11-26 UFO宇宙奧秘



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研究者成功推遲了鳥類胚胎的發育,發現第一個腳趾不能翻轉,反而長得很像恐龍的腳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隨著發育的進行,這根腓骨長成尖細形狀,並且隨著脛跗骨的生長,它的位置挪到了脛跗骨的後方。為了理解這一轉變過程,巴西科學家博特略(Joao Botelho)對演化過程進行了逆轉。


為了獲得類似恐龍骨骼的長骨,研究者抑制了一個名為「印度刺蝟」(Indian Hedgehog,ihh)的基因,使雞保留著管狀的腓骨。此時這根腓骨變長,而且連接著腳踝,就像恐龍一樣。


研究者認為,這個導致腓骨生長受阻的早期突變,很可能是因為腳踝中的跟骨而引起的。在鳥類中,跟骨擠壓著腓骨的下端,有時甚至會讓人以為二者是一塊骨頭。研究者推測,腓骨下端可能收到了與骨幹處類似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跟骨和腓骨最終會分開,但是在實驗獲得的「恐龍雞」中,這兩塊骨結合在一起。而且,研究者稱,跟骨強烈地表達PthrP基因,而正是該基因允許了骨骼末端的生長。


在長有類似恐龍骨骼的雞體內,研究者發現其脛骨比正常的雞短得多,這表明腓骨—踝骨的連接阻止了鄰近的骨長得過大。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於化石記錄中的演化模式是吻合的。


事實上,這並不是博略特第一次在雞身上表現出恐龍的特徵。較早的實驗中,研究者對鳥類可以翻轉的腳趾進行了「逆向演化」,獲得了像恐龍一樣無法翻轉的腳趾。耶魯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還通過操縱基因表達,獲得了類似恐龍口鼻的結構。


相關焦點

  • 吃上恐龍不是夢!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 科學家培育恐龍雞 讓雞「退化」成恐龍(圖)
    傑克霍納準備打造出「恐龍雞」  據英國媒體3月1日報導,62歲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正斥巨資展開一項驚人計劃,利用一種「逆向基因工程」技術,復甦現代家禽雞體內沉睡的「恐龍基因」,從而讓雞「退化」成一半像恐龍、一半像雞的——「恐龍雞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在經歷了一場大爆炸之後就滅絕了,留下來的只有琥珀和化石。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講,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史前超大生物,實在是一大憾事。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
  • 科學家以雞為藍本,逆向工程培育「雞龍」,力圖再現恐龍演化過程
    法國的一隻狐狸偷跑進雞舍,沒先到卻被群雞啄死,這個小「事故」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最終生物學家站出來平息了討論:不要小看雞,它們是恐龍演化來的,一些人正打算逆向工程培育一種叫「雞龍」的生物。被啄死的狐狸只有6個月大,它偷偷摸摸鑽進了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一所農業學校的雞舍。
  • 恐龍和雞真的有親緣關係?科學家讓雞長出恐龍臉,倫理學家擔憂了
    如果看到一個雞蛋一點一點地破殼而出的時候,會感到驚喜嗎?相信你肯定會期待著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從其中出現。然而,當它的頭先破殼而出時,一張酷似恐龍的臉出現在你面前,肯定會感到驚訝。但是困難總會被我們的偉大的科學家克服,阿貓也是聽到了越來越多關於恐龍研究的好消息。就在最近,有一位科學家宣布了一個消息,他告訴我們,儘管恐龍已經不在了,但有一種生物與它們關係密切,但是這是一種,無論從外形還是從內在都和恐龍八竿子打不著的生物,你們猜猜看是什麼?就是鳥類。看到這不論你多麼驚訝,都不得不信,大自然的生物就是如此神奇。
  • 鳥類和雞由恐龍進化而來,吃雞等於吃恐龍肉?
    恐龍和鳥類已經是不同的物種,鳥肉和恐龍肉應該會有口感上的差別,具體怎樣的差別難以知道,畢竟現在沒有吃恐龍的機會,都死絕了。關於鳥類和恐龍的關係,目前多認為前者由後者演化而來。在大約1.3億年前,地球上已經存在鳥類,被稱為彌曼始今鳥,發現於我國,從時間上看晚於始祖鳥(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近鳥龍(時間不確定,可能在大約1.5億年前)等外形與鳥類較為相似的恐龍,但是外形和它們仍具有相當的區別而與現代鳥類基本相當,因此科學家確定彌曼始今鳥是一種生活於中生代的鳥類,而那時候地球上已經出現了多種鳥類,多是今鳥型類、反鳥類、和一些更基幹的鳥類。
  • 巴西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
    巴西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這一發現發表在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白堊紀研究》中。科學家在研究患有疾病的泰坦龍骨骼化石時發現了造成恐龍急性骨髓炎的一種寄生蟲。這種骨感染至今仍然對地球上的動物和人類造成影響。
  • 恐龍滅絕已久,科學家是如何稱出恐龍的體重?
    地球上任何一隻肉眼可見的動物都有體重可言,只不過是體型和體重存在不同的差異,例如一隻蚊子的質量可能一克都不到,而一頭大象的重量超過了1000千克。在如今的社會中,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體型,尤其是體重,因為體重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整體狀況,對於那些已經消失在地球上的古生物來說,質量也是了解它們的突破口。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有依據嗎?為什麼還有人說恐龍是雞的後代?
    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可是史前巨獸啊,那身軀有多龐大,咬合力有多強,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的強大。而雞隻有那麼丁點大,它們簡直無法混為一談。但你們有發現嗎?乍一看的時候,雞和恐龍好像長得是有那麼一點相似,難道雞真的是恐龍的後代?19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了始祖鳥的化石,所以人們就普遍認為雞是鳥類。
  • 恐龍和雞真的有親緣關係?科學家幹擾雞的基因,讓小雞長了恐龍臉
    可是,就在它的頭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張恐龍的臉,你會有什麼感受?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化石,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
  • 科學家在有角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8月4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8月3日,一篇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 雞的祖先是恐龍(圖)
    據本報綜合消息霸王龍(tyrannosaurus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美國科學家又找到新證據證明,現在的雞是體形龐大的恐龍霸王龍的後代。他們還證實,乳齒象和大象是近親,這一發現並未出乎科學家的意料。
  • 科學家能復活恐龍嗎?在琥珀中的蚊子真的是使恐龍復活的方法嗎?
    (2)化石中有血液但無DNA在特定情況下,血液確實可以保存,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會在其中找到DNA。因此,即使在古老的昆蟲內部發現了恐龍的血液,也無法保證有機會從中複製出爬行動物。2015年,Susie和她的同事發現了白堊紀恐龍化石骨骼中的紅細胞。``我們認為這不是現代汙染造成的。
  • 科學家能克隆恐龍嗎?
    雖然乍一看這似乎是可能的,但科學家在蚊子化石中找到可用的恐龍DNA的可能性很小。科學家們需要一個非常特殊的樣本--一隻雌性蚊子,它在降落在樹膠中之前剛剛消耗了大量的恐龍血液。由於琥珀中的化石是比較罕見的事件,因此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相當小。缺乏可能的樣本並不是唯一的問題。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與其骨骼特質有關
    近日,一個由古生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和生物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論文指出:鴨嘴龍和其他恐龍具有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骨小梁結構,這是能支撐其體重的關鍵所在。之前沒有科學家研究過恐龍體內的這種骨骼組織的特性。研究人員詳細掃描了骨骼組織,並結合一種名為「有限元分析」的工程技術,首次對恐龍骨骼結構與運動間關係進行了評估,發現恐龍的骨小梁組織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與哺乳動物和鳥類不同,恐龍骨小梁的密度不會隨著體型增大而增加。如果沒有這種適應性改變,支撐鴨嘴龍所需的骨骼結構將非常沉重,恐龍將很難移動。」菲奧裡略說。
  • 恐龍的骨骼特點是其支撐龐大身軀的關鍵原因
    恐龍復原圖圖片來源:美國物理學家組織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作為長脖子四足食草恐龍,鴨嘴龍骨骼是如何支撐其8000磅(約3500千克)的體重?一項新研究顯示這與恐龍的骨骼特質有關。近日,一個由古生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和生物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論文指出:鴨嘴龍和其他恐龍具有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骨小梁結構,這是能支撐其體重的關鍵所在。
  • 恐龍的起源——地球上第一隻恐龍是如何誕生的?
    大約在兩億年前,地球的南北兩極沒有皚皚白雪,赤道帶上也無漠漠黃沙,植物欣欣向榮,動物生生不息。主宰這個迷人世界的就是龐大的爬行動物——恐龍。「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 碳纖維應用於恐龍骨骼修復
    您是否曾經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呆過,凝視著恐龍的骨骼?如果是這樣,您是否曾經考慮過該骨骼的骨骼是否真實?我們不希望破壞您的想像,但是很可能並非所有的骨頭都是真實的。實際上,有的骨架可能是由玻璃或碳纖維製成的。 顯然,科學家只需要大約一半的恐龍骨骼原始骨骼即可創建完整的複製品。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
    今天要講述的東西相必大家都見過,吃過,愛過,恨過。那就是恐龍,當然大多數恐龍在6500萬年前都已經挫骨揚灰了,而本文所要講述的恐龍則是雞。對於雞是不是恐龍的後代,在民間一直觀點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將信將疑者。
  • 科學家首次在恐龍身上診斷出晚期骨癌
    據外媒報導,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恐龍身上診斷出一種晚期惡性骨癌。一組癌症專家通過用於人類的診斷技術檢查了這隻死亡已久的恐龍的腿骨上的一個巨大生長物,這標誌著科學界首次對恐龍做出這樣的診斷。據悉,被研究的恐龍標本是Centrosaurus apertus--一種三角龍屬於同一科的有角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