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裡,到底有沒牛肉麵?講牛肉麵起源於唐代竟是瞎說?

2020-12-04 老隱隱於宅

在中國,牛肉是僅次於豬肉、禽肉的第三大肉食品。中國人先天嘴饞、善吃,個個都是脫略行跡的吃貨,屠狗啖貓都是尋常事,吃牛肉的歷史自然很長。

像《楚辭》這樣久遠的古書,其中竟然有兩篇,有意無意顯擺飲饌吃喝中,都列出有「煨牛腱子肉」這樣的菜名。到了後來的《封神演義》,更是直接拿姜子牙老師開涮,說他當年京漂於朝歌時,是開店殺牛賣肉的屠牛佬。從情理看,作者許仲琳不算吹牛。

而且,從《禮記》這樣莊重的經書中,我們還知道,中國人對於牛肉,很早就有想像力。儒家還真是樂食知味呀,那還是文明開蒙不久的先秦時期呀, 什麼燉、燒、醬、滷、烤、肉乾、制火腿、打丸、調湯、作羹、熬粥,牛肉的吃法,在大師老饕的刻刀下,已經是五花八門。

但是,也許真是我閱讀太少的緣故,就我所知,牛肉與麵條混搭的吃法,在清晚期以前中國,確實沒有。

中國人吃麵,至少也有4千年的歷史了。10多年前,在青海喇家遺址,就出土過一碗麵條,倒扣碗中,深埋地底3米深,為粟面弄成的,就4千年了,似乎還等人唏哩呼嚕下肚呢。

可「牛肉麵」,確實要等到清代晚期才出現了。坊間傳說,中國牛肉麵起源於唐代,實際根本沒有文獻和實物依據,當作國人慣性的吠影吠聲可也。中國最風行的牛肉麵,號稱「中華第一面」的蘭州牛肉麵,給足了面子,「發明」時間距今也不過200年,據說為回族人馬保子始創。儘管現在的蘭州,已有1000 多家牛肉麵館,每天據說要耗費100萬碗牛肉麵,但是歷史真的不長。

在漢人中,牛肉麵流行的時段,當更短。這裡面的原因,主要當是過去牛是農耕社會主力,可以當好幾個人力,一般家庭不捨得殺,政府甚至也禁止屠宰。牛及其牛肉太珍貴了,太高大上了。

民間有 「牛氣沖天」這個詞,只怕還真不是亂講。《禮記》有所謂「諸侯無故不殺牛」,牛肉不是一般人能吃到,或者可以吃得起的。我的老家,號稱中國牛肉丸最著名的生產地,如今也都如庖丁附身一般,雅擅解牛之道,是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可聽過長輩講過,他們小時壓根沒怎麼吃過牛肉。即便到了1980年代了,牛肉麵館也已開始遍布,可那依然不是人人都隨意能享受得起的美味。

我的奶奶,80多的老太,一直待在廣東老家,沒有出過遠門。她是愛吃麵條之人,可她也說過,年輕時候,不僅沒吃過「牛肉麵」,見都沒見過。儘管那時,牛肉丸就已經是潮汕的一道名小吃,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的客家小販很多,但也沒賣牛肉麵的。

牛肉麵,長期都是很多中國民眾想像之外的一道食品。 根本理由,就在於牛肉麵這種如今最司空見慣的,由牛肉+麵條混搭的「套餐組合」,在傳統中國,確實是沒有的。即便是在解放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在絕大多數地區,也並不流行。

為啥敢妄然說沒有,因為不見經傳,不見實物,不見流傳。不說漢族的記錄了,連最偏好牛肉跟麵食兩種食材的回民,似乎在清朝以前,也沒有吃過牛肉麵。至於為什麼都是家中常備物,就是想不到放一塊,我也想不明白。難道僅僅是牛肉太貴了,或者禁止屠殺麼,想來都似是而非。

我們看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那本《飲膳正要》,裡面基本記錄了回族所有麵食,五花八門,現在的面種幾乎都可以找到「原型」,可牛肉麵這玩意,還真沒有。牛肉麵在回民中,似乎都不是「源遠流長」的。我有一好友,是傳統中原回民,家中還是開館大賣牛羊肉麵的,生意很火爆。去年到他家,在桌上流著唾沫扒牛雜的間隙,還跟他年老健碩的爺爺聊起過本地牛肉麵的起源問題。老爺子也說,他小時也沒吃過沒見過這玩意,是解放很久後才流行的。

這樣說來,就不稀奇了。我們在瞧乾嘉時期的頂級美食家袁枚大佬,那是吃遍天下的主,各種新鮮玩意都會搞,不搞的至少也會知道。可我們翻看他的《隨園食單》,就會發現,關於牛肉的作法,他是提了好幾次。比如,他嗜好牛舌,說「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一口小白酒下去,「極品」。但是,他從沒說過牛肉麵。

我過去看點晚清小說,發現《官場現形記》、《蝦球傳》裡,諸如「牛排」、「羊肚」啥的也都提到了,就是不見「牛肉麵」蹤影。這大體可見說,到了晚清了,這種美味應該都還不流行。不然,這些見多識廣還愛饒舌的作者們,為啥偏偏繞過不提呢,沒理由呀!反倒是羊肉麵,似乎比較早就有過記錄了。學者兼美食家的逯耀東先生,文章中說明代就有。

再看清代徐珂那本名筆記《清稗類鈔》,其中的「飲食類」,就專門提過當年上海有個「先得樓」,就以羊肉麵著稱。來碗牛肉麵?肯定沒有!

所以呢,從「考鏡源流」的角度來講,如今在兩岸三地霸街的牛肉麵,不是我「想當然爾」,只怕確實是近代之物。

只是,儘管它在飲食界是後起一輩,可在如今的甘肅蘭州、湖北的襄陽、河南的郟縣,乃至海外寶島臺灣等等,牛肉麵都遍地開花,儼然都是當地最著名的小吃招牌了。可謂後來居上,春風得意。

前兩天,看對岸一談話節目,還看到其中某名人說,他若重回大陸,最想吃的,就是舊籍成都的「川味牛肉麵」。他說,他永遠忘不了,那年在蓉城,在川大附近那家連招牌都沒有的店面,吃牛肉麵,好吃到臉都埋在了大碗裡。當時,有位接待人員恰好路過,看到他們,隔天開會,笑呵呵問道:「你們昨天在那裡做什麼?我還以為你們在洗臉呢」,賓主歡在一室,引為笑談。

這一聽,有種被說破擊中的感覺,心潮浮動,聯想蹁躚。原來,簡單資淺的牛肉麵,在很多人心中,不僅是口腹的享受,醇香麵湯中,其實還漂散有深刻的懷鄉愁緒,還要藉此老家名物藉以抒發。這也就難怪臺灣美食作家焦桐,會在他那本《暴食江湖》一書中感慨,牛肉麵「年歲最短」,本是「歷史的偶然,成就了美麗的文化風景」。這是一種我至今才會懂的情緒。

說到這,我愈發想念福建龍巖的「永定牛肉粉面」了。那個冷清的小城,我已經離開十多年了。那裡有無數的小店,都袒露有著我青少年時代最痴迷的「當年滋味」,常腸為之百轉千回。哎,我多想再回去,找到路頭那家有美麗女兒的小店,喊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會須狂飲三五杯,再結口腹因緣。

相關焦點

  • 名人可以坑爹,但別坑蘭州牛肉麵,臉呢?飲食文化面前你就是個噗
    茄子大的一碗麵五十捲心菜大的一碗麵一百左右你是什麼名人?臉呢?無知還是無恥?貌似不貴就對不起你這名人,別把消費者當傻缺了好嗎?個別名人開店你就別丟人了,敢問你們都請的哪路師傅只會拉細的和寬的,連什麼是二細和韭葉都不知道,還是明明知道就是譜很大不給做,還有臉拉加盟,感情在你這廚子都是自帶閃耀和閃爍,最後沒少關門吧!敢問開店的名人你打出蘭州牛肉麵這招牌的時候請教的哪路腦殘痴呆加愚鈍的弱智專家,牛肉湯裡居然沒有白蘿蔔片,還敢拋開臉皮賣高價,你自以為智商超越粉絲和消費者嗎?呵呵,最後沒少關門吧!
  • 我們找了一個甘肅土著,問他成都到底有沒有地道的蘭州牛肉麵
    之前,我們找了一個香港土著,問他成都到底有沒有地道的香港味道;後來,我們找了一個蘭州人,問他成都到底有沒有地道的蘭州味道;今天,我的甘肅朋友繼續回答這個問題:成都到底有沒有地道的蘭州牛肉麵?永遠不要在一個甘肅人面前提「蘭州拉麵」四個字,會被笑。
  •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陝西麵食卻未上10大名面排行榜
    麵食起源於中國,有著4000年的歷史文化,唐代、宋代是麵條真正成「條」的時期,北方人喜歡吃手擀麵,而南方人常吃掛麵(不是現在超市賣的那種),掛麵製作是從元代開始。這都是靠每一代人的傳承和創新,才有今天麵條的口感與勁道。
  • 蘭州拉麵和蘭州牛肉麵到底有啥區別,為何蘭州人對它如此「痛恨」
    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美食是非常多的,光是中國的菜系就有八大種了。但是要說到中國美食界的「霸主」,那就不得不說到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還有黃燜雞這「三大巨頭」了,相信很多吃貨對於這三種中國美食都是很熟悉的。
  • 為什麼蘭州牛肉麵出了蘭州就不香了?
    比蘭州牛肉麵名氣更大的是「蘭州牛肉拉麵」,這個莫名其妙的稱呼常常能把蘭州人氣個半死。因為自古以來,蘭州就沒有一種叫牛肉拉麵的東西。沈宏非寫重慶小面,筆尖充滿感情:「小面的小,不僅僅意味著簡單,更代表著重慶人輕巧的生活態度。」蘭州牛肉麵有著跟重慶小面一樣的特質。一碗麵,三兩分鐘煮畢,簡單快捷;幾塊錢,有湯有肉有菜,物美價廉;沒有什麼繁文縟節,蹲在馬路牙子上就能吃。
  • 原來吃生魚片是中國的古代飲食傳統,不食生魚竟是是奇風異俗
    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陜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 吃了那麼多年的「蘭州拉麵」,不如去蘭州吃一碗「蘭州牛肉麵」?
    更何況蘭州本地人吃的面,根本不叫「蘭州拉麵」,而是「蘭州牛肉麵」。今天的文章,就帶你走進《高鐵遊中國》系列之第55站——蘭州,忘掉「蘭州拉麵」,吃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麵」。蘭州概覽蘭州,甘肅省省會,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 談談8間正宗臺灣的牛肉麵
    多間臺灣牛肉麵進駐香港,最新進駐的有新竹著名牛肉麵段純貞,於12月在荃灣開設第一間海外分店,另外更有傅珮嘉夫婦掌舵的尚青商號,大賣臺灣本土味牛肉麵,趁冬日即刻吃一碗暖暖胃!【3】木玥巷——屯門紅橋人氣店屯門紅橋本來就是美食小店集中地,今年一間臺灣牛肉麵進駐,即成為大排長龍小店!木玥巷其中一位店主是半島酒店前廚師,選材都維持高質素,選用美國安格斯牛肉。比起傳統臺灣牛肉麵,木玥巷融合了一點日系風格,除了裝潢風格走日系,店內也有售鰻魚飯、牛肉飯等日式料理。
  • 蘭州人最愛的牛肉麵
    牛肉麵是蘭州人的最愛。而最受大家歡迎的麵條形狀當屬"細面"、"二細"和"韭葉"等。這是因為:過於細的牛肉麵,容易在湯裡吸水泡軟;過於粗或過於寬的面則不易煮熟,或煮熟後較硬;而稜形面則因對拉麵師的技術要求較高,普及程度不高,所以,不是隨便能吃到的。
  • 大家都是牛肉麵,臺灣來的憑什麼貴這麼多?
    最多的一種說法是,臺灣牛肉麵起源於岡山眷村,因為那裡聚居著來自成都的國民黨空軍黨校眷屬。川籍老兵為了營生,改良了川菜裡的「小碗紅湯牛肉」,以美軍援助的麵粉制面,拿臺灣本土的黃牛肉入湯,再用岡山盛產的辣豆瓣醬調味,成就了這麼一碗滿載鄉愁的美味。後來流傳開來,日漸迎合臺灣本省人的口味喜好,「川味」已經沒有那麼重了,走上了湯底醇鮮的路子,到現在成為了一味臺灣的招牌美食。
  • 一款絕對正宗的蘭州牛肉麵的做法!看完不後悔,馬上就學會!
    一款絕對正宗的蘭州牛肉麵的做法!看完不後悔,馬上就學會!說起蘭州,大家第一印象肯定就是蘭州拉麵,其實在蘭州本地多數的麵館都是蘭州牛肉麵,蘭州牛肉麵又被叫做清湯牛肉麵,是我國的十大麵條之一,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這其中的道道我奧比安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
  • 來到蘭州,才知道什麼是最正宗的牛肉麵
    以牛肉麵為代表的西北特色,那便是絲綢之路上品嘗到最具地域特點的西部風味。論喜好與習慣,地可分南北,人可分老幼,但論起牛肉麵,地便不再分南北,人也絕不分老幼,牛肉麵不僅是蘭州的味道,更是中國的味道。在民間蘭州牛肉麵與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麵、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崑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杭州片兒川、吉林延邊冷麵......為中國十大麵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麵食。之前數次與蘭州的擦肩而過,這一次終於深情會面,讓我與這一碗接一碗的牛肉麵,有了深入的熱切的相處,僅僅第一次,就愛的徹底,愛的忘我。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最霸氣的十碗面
    在中國,有這麼幾碗面,它們的標籤是「霸氣豪放」,又長、又粗、又寬,與我們印象中絲絲細軟的麵條大相逕庭,然而呼嚕呼嚕一碗麵下肚,又覺勁道彈韌,最後滿頭大汗才心滿意足的放下碗,忍不住喝一聲彩:好面,過癮!楊凌多麵館,去楊凌者,主人皆要請其吃麵,是唯面獨尊的一元化飲食格局。麵條上桌時的情景,可用「浩浩蕩蕩」來形容,實因麵條是盛在盆裡端上來的,熱汽騰騰,菜青面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隻大碗,碗中就有湯,就是蘸水面裡所謂的「蘸水」:配有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泡在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吃。
  • 原來真的有「牛肉麵大學」!還有留學生呢!
    牛肉麵的規格分為二柱子、二細、三細、細、毛細、大寬、薄寬、韭葉子、蕎麥稜子、一窩絲等不同面形。(資料圖)楊豔敏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師傅終於同意給他教拉麵技術了,但當時有個規矩,學徒拉的面要自己吃。「只有自己吃,才能知道拉的面是粗了還是細了,湯料放得是否合適。」梁順儉反覆試驗練習拉麵技巧,最多時一天吃過15碗。
  • 潘長江餐館火了,一碗麵88元,看到實物後卻不由大讚:良心面!
    潘長江餐館火了,一碗麵88元,看到實物後卻不由大讚:良心面!說起潘長江,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德高望重老戲骨,也是一位老笑星了。筆者最初認識潘長江,還是從電影《舉起手來》開始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明星特別的有喜感,後來幾乎年年春晚,都看得到潘長江的出場,才開始徹底喜歡這位老藝術家。潘長江這位老藝術家,不僅表演藝術精湛,而且還多才多藝,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小品、歌舞,都難不倒他。其實潘老師的廚藝也是非常不錯的,在很多綜藝節目裡,潘老師都表露過他的廚藝。其實潘老師廚藝好的一個原因,還是他自己開了一家餐館,名叫鳳凰潘長江餐館。
  • 到底是吃米容易胖,還是吃麵容易胖,該有一個答案了
    一直以來,關於飲食都有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靈魂拷問,比如:豆腐腦是甜的好還是鹹的好?粽子是素的好還是應該吃肉的?芫荽到底是不是香的?榴槤到底聞著是香的還是臭的?以及吃麵和吃米,哪個更容易發胖?經常有人問我,北方人更胖,是不是因為愛吃麵,是不是吃麵比吃米更容易胖?接下來我們就逐一回答這幾個問題。
  • 「舶來品」:從葵花在中國的傳播,談對中國飲食 、文化的影響
    向日葵本身有許多作用,經濟價值也非常高,因此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葵花一經傳入中國,就對中國的飲食方面和文化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且看下文分析葵花是如何傳入古代中國並得以發展的。  1、葵花的起源:來自於美洲大陸各地區  關於葵花的起源之地,世界公認的說法是起源於美洲大陸,但關於到底是哪個地區,卻有著爭議。「美國地區」、「秘魯」、「墨西哥」等地,都認為是葵花的起源之地。
  • 20年來沒吃過牛肉 阿公一句話他秒崩潰「到底為的是什麼」
    ▲牛肉麵,非本文提及店家。(圖/)不早說!一位家裡規定禁食牛肉的網友發文稱,自己活到現在都很遵守家規,別人在他面前吃牛肉他已經沒感覺。但某日跟訂下規定的外公吃飯時,外公不但點了牛肉麵給他,還淡定表示「誰還會在乎這個規定啊」,讓原po崩潰表示「您倒是早點說啊!」一位23歲網友在PTT上發文說,因為外公家是傳統務農家庭,從小他就被洗腦「牛很辛苦」,也訂下不能吃牛肉的規定。爸爸則是漁村出身,不在意這個習慣,常有「我爸吃牛肉給我看」的狀況出現,不過自己也已經習慣這種日子,因此也沒特別向長輩抗議。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潮汕菜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凡對我國文學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文豪韓愈曾經因諫迎佛骨而被貶官至潮州。所謂「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大致表明了它的環境和方位。歷史上潮州管轄的地域有大有小,多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