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3600隻海鴨可以出欄了,賣掉這批鴨子我就能增添鴨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6月15日下午,雨過天晴,萬寧市後安鎮安坡村貧困戶林海雄蹬上靴子,迫不及待地來到位於海邊的海鴨養殖場為海鴨投食。
給海鴨投食,林海雄熟門熟路。只見他口中不斷地呼號著,手配合聲音撒出餌食,鴨群一擁而上,爭先恐後地啄食著。
聊起海鴨養殖技術,林海雄打開了話匣子,「從海鴨的飼養技術到疾病防治,我請教了很多人,下了很大功夫學,還有每期的電視扶貧夜校,我們夫妻倆次次都不落下,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除了日常的飼料,夏收之後的水稻田,稻穗、田螺、小魚小蝦,都是鴨子的美食。」林海雄說,為了利用起靠海的環境優勢,他把養殖場設在海邊,「這樣的條件下養出的海鴨味道鮮美、肉質綿密且營養豐富,現在我養的海鴨已經賣到了海口、樂東、三亞等地,客商評價都很高。」
今年53歲的林海雄是萬寧市後安鎮安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被列入貧困戶之前,林海雄一家靠織漁網打零工為生。
「織漁網一天只能賺十幾塊錢,有時孩子為了想買幾角錢的糖果在地上鬧著打滾,我都沒錢買。」回憶過去,林海雄脫貧致富的信心更堅定了,「我一定要把海鴨養好,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2017年,林海雄家被正式列入幫扶貧困戶。在鎮、村有關負責人以及幫扶責任單位的幫助下,當年5月,林海雄加入了萬寧安綠後安海鴨養殖專業合作社,從合作社拿到了1700隻鴨苗。兩個月後,養成的鴨子被合作社回收,林海雄賺到了自己養殖海鴨的「第一桶金」。
「合作社回收一隻鴨子我能賺到4元錢的利潤,那一次我就賺了6800元。」嘗到了「甜頭」的林海雄幹勁更足,他開始嘗試利用自己給合作社養殖海鴨的經驗,「自己買鴨苗自己養自己賣」。藉助扶貧政策的支持以及向親戚朋友借錢,林海雄進了首批5000隻鴨苗,辦起了海鴨養殖場。
「後來陸陸續續又進了近3萬隻鴨苗。鴨苗期要先在鴨棚裡飼養約20天,避免讓鴨苗和大鴨混居時被擠傷。」不斷地努力下,林海雄飼養海鴨的技術日漸成熟。
「養鴨很辛苦,基本上天天都要在養鴨場看護。」林海雄笑著表示,辛苦是值得的,「海鴨約60天就可以出欄,一隻鴨子按市價銷售一般能賺6元錢。靠著這些『鴨寶寶』,我今年底就可以摘下『貧帽』啦。」
傍晚時分,看著吃飽了的鴨群,林海雄臉上儘是笑意:「我想打造自己的海鴨品牌,拓寬銷路,做大規模,把海鴨賣到內地去,最好能帶動其他貧困戶參與,和我一起脫貧致富。」
(本報萬城6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