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扶貧路上好搭檔,助多賢村變「多錢」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李磊

  「感謝你們二位對多賢村的幫扶,讓村裡火龍果產業第一次實現了分紅。」10月29日上午,作為臨高縣波蓮鎮多賢村產業扶貧項目之一,該村火龍果基地實現首次分紅。當31名村民接過裝有現金的信封時,村支部書記陳亞青特別向兩位駐村幹部表示感謝。

  陳亞青所感謝的這兩位駐村幹部,分別是省委深改辦(自貿辦)派駐多賢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秦禧、武警海南省總隊派駐該村的扶貧幹部張斌。近一年來,他們在多賢村並肩作戰,為該村打造了一條脫貧致富道路。

  三年前,多賢村還是臨高縣有名的貧困村,經濟收入和各項工作排名波蓮鎮倒數第一,村黨支部也被貼上「軟弱渙散」的標籤。2016年,武警海南省總隊定點幫扶多賢村。在產業扶貧上,該單位在與村「兩委」商議及進行市場調查後,選擇了發展前景較好的火龍果種植項目。但項目啟動後,村幹部和村民沒有統一思想,項目眼看著要流產。

  村「兩委」班子心不齊,村民脫貧動力不足,扶貧工作如何推動?武警海南省總隊黨委決定選派一名基層幹部駐村指導。今年1月,武警海南省總隊儋州支隊副大隊長張斌被任命為該村扶貧幹部。駐村後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規範村組織生活制度,加強幹部人心團結。張斌還帶領大家前往外省參觀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慢慢地,火龍果基地的前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認可。

  與此同時,張斌也迎來了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友。今年年初,省委深改辦(自貿辦)選派該辦宣傳處副處長秦禧擔任多賢村駐村第一書記,與張斌並肩奮戰。

  「雖然我們分別來自省直機關和軍營,但在脫貧攻堅一線,我們合作緊密,分工明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多賢村的貧困戶早日脫貧。」秦禧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在多賢村,他發揮自身優勢,將工作重點放在教育扶貧和黨建上,並協助武警海南總隊與地方政府溝通,推動幫扶措施的落地。

  為了夯實多賢村的基層組織,讓全村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秦禧、張斌兩位駐村幹部帶領村黨支部通過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兩學一做」電視夜校、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學習強國」App等載體,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及貧困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每個星期,村裡黨員幹部還拿出一天時間在村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雖然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汗,但越來越多的村民被帶動起來了,村裡的環境也一天天地變整潔了。

  產業興,才能百業興。村黨支部通過認真反省認識到,要致富,僅靠外力幫扶不夠,關鍵還得自力更生。今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十萬元,這些錢將繼續用於鼓勵生產、推進鄉風文明治理、完善基礎設施等造福民生的事項。最讓人振奮的是,在黨支部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少貧困村民樹立起了「脫貧不能等靠要」的思想,利用自家自留地發展經濟。

  秦禧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雙方單位在對多賢村的下一步幫扶工作中,將繼續通過黨建工作、文化教育,進一步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發展產業,共建美麗鄉村,讓大家生活越來越好。

  (本報臨城10月30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寧龍滾脫貧戶自擬對聯感黨恩
    ■ 本報記者 趙優  特約記者 黃良策 通訊員 卓琳植  這一個月來,幾乎每天,55歲的趙明青都要將自己家90多平方米的新房打掃得一塵不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貧困戶家裡飛來「致富鴿」
    臨高縣調樓鎮黃龍上村的貧困村民張不堅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養鴿子的事跡,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臨高調樓鎮黃龍上村有人口800多人,村裡土地貧瘠,又缺水,不但種田不行,就連樹都長不好,村裡不少地撂荒。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獲得收入。如何引導村民脫貧致富呢?這是鎮村幹部在看了電視扶貧夜校後經常討論的話題。張不堅就跟村委會幹部提議:「養牛,我們村的草供應不上,養豬,市場競爭激烈,不如養鴿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扶貧攥緊「大拳頭」
    在滿眼新綠間,幾名茶農在修剪枝杈、檢查葉片……好一派繁忙景象。  「我和父親、母親、丈夫都在這座茶場工作,遇上高產期時,一家人的月收入超過7000元,基本生活有保障。」在茶場包裝區,萬昌村村民陳小娜雙手翻飛,不一會兒便給成品苦丁茶穿上了色彩斑斕的「外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瞄準市場試走「龜」途致富
    ■ 本報記者 李豔玫 通訊員 胡陽  26個龜池內養著火焰龜和中華花龜,它們有的在曬龜臺上享受日光浴,有的在水中歡快遊動;龜池外的一間小屋裡,蘇卡達陸龜正在散步……這是海南日報記者
  • 臺盟海南省委組織到陵水白石村扶貧點開展調研
    海南文明網訊 12月25日,臺盟中央副主席、臺盟海南省委主委連介德率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赴陵水縣本號鎮白石村扶貧點開展調研。調研期間,調研組先後走訪本號鎮政府、白石村委會,與縣、鎮、村領導幹部進行座談交流,到白石村委會臨時駐地看望駐村幹部,赴貧困戶家中走訪,實地查看脫貧成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養蠶「門外漢」到致富「土專家」
    2月25日中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番響村村民王國謙家中,看到他和妻子正忙著準備自家桑苗的肥料。今年62歲的王國謙,不僅是瓊中的「脫貧之星」,還是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電視「明星」。自2015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王國謙通過勤奮自學和勞作,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家裡蓋起了新房,日子過得愈發紅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目前園區已聚集了大量的數字健康企業,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做好監管,希望通過監管平臺,讓老百姓喜歡在線上看病,看得更放心更安全。」胡珊珊說。  據了解,基於這一平臺,海南未來還將建立完善的醫師信息電子備案及身份認證服務體系、處方外流追溯監管及服務體系等。  同時,為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快速發展,省衛健委還提供了醫師跨省多點執業網上審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扶貧| 養魚養蝦幾度受挫 幫扶不斷好似及時雨 脫貧路上多坎坷 政府...
    12月5日,長江日報馬記者又來到我家,5年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他第一次來到我家,記得那時候房子還在漏水,家裡沒有什麼收入來源,生活好難。  ■ 脫貧路上多坎坷  政府一次次幫我「撐腰」  我本以為在政府支持下,我們靠吃苦耐勞能儘快還上外債,沒有想到這幾年經歷了許多坎坷。  2016年,剛走上養魚養蝦正軌,就碰到了洪災,大量魚蝦跑掉,損失慘重。好在在扶貧專班幫助下,通過後期補救挽回了些損失,妻子被優先安排去村裡建起的大棚打零工,每個月有收入,脫了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十六條生命和一個不朽的靈魂
    2014年7月18日,符傳道成功轉移了南洋村16名村民,卻在暴雨狂風中被洪水衝走,不幸遇難。  26歲的符傳道,就像一顆流星。老實、平凡,還沒走出過家鄉,內心懷揣無數憧憬的海南青年,在2014年夏天台風帶來的驟然黑暗中匆匆划過天幕。他的生命之火就這樣靜靜地熄滅了,卻為這片災難中新生的土地留下了一片光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有了新「龜」劃,致富道路寬
    近日,在定安縣定城鎮美太村脫貧村民程範禮家裡,水產養殖箱裡的400餘只巴西火焰龜讓他忙得不可開交。  原來,美太村傳統產業較為單一,今年2月以來,鄉村振興工作隊幫助該村發展起50畝黃金百香果,但還遠遠不夠。一次偶然的機會,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效東了解到美太村所屬美鳳二隊村民王翔是遠近聞名的養龜大戶,年均龜苗產出可達上萬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搬出窮山窩 敲開幸福門
    一個樣本:  護了生態富了村民  「多虧生態移民這樣的好政策,才讓我們從大山深處走出來,過上了好日子。」搬遷至銀坡村後,屋門依舊正對著群山,窗外也是疊翠一片,從最初的鄉土難離,到現今的幸福感十足,銀坡村村民小組組長符國華心裡曉得,幸福的生活已經啟程。  那麼,現今的銀坡村,有多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念好「椰子經」種出「金椰子」
    本報文城8月16日電 (記者王玉潔 傅人意)椰子加工業是海南特色產業,「椰子加工之路要怎麼走」這一話題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