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瞄準市場試走「龜」途致富
,有的在水中歡快遊動;龜池外的一間小屋裡,蘇卡達陸龜正在散步……這是海南日報記者11月13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黎盆村養龜基地見到的情景。 今年9月,黎盆村引進龜苗,發展起養龜產業,在村裡是個新鮮事,不少村民前來圍觀,卓清松是其中的一位。「我這幾天跟著基地技術人員學習如何養龜。」卓清松說,等掌握了技術,他也想自己在家養龜賺錢。 目前,黎盆村養龜基地佔地7畝,建有兩個養龜棚,已投放火焰龜種龜300隻、小龜1150隻,中華花龜種龜270隻、小龜3100隻,蘇卡達陸龜10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11月30日,以「數字大健康 醫療新時空」為主題的中國數字健康醫療大會在海南召開,上千名參會代表以數字健康、醫療信息化為主題,探索健康醫療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充分挖掘大數據、智能化在健康產業領域的發展潛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養蠶「門外漢」到致富「土專家」
2月25日中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番響村村民王國謙家中,看到他和妻子正忙著準備自家桑苗的肥料。今年62歲的王國謙,不僅是瓊中的「脫貧之星」,還是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電視「明星」。自2015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王國謙通過勤奮自學和勞作,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家裡蓋起了新房,日子過得愈發紅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亞海域驚現巴西龜
本報三亞8月2日電 (記者良子 通訊員吳昊)7月30日,海南三亞海警局執法艇在轄區海域進行巡邏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阿金有了新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更是他致富的關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補短板
作為全國棋局中的一員,海南又該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和新動能? 海南供給側改革有其特殊性 主持人: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長的篇幅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您覺得經濟上哪些問題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解決? 呂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老船長黃家禮:航海「真經」代代傳
南海循史●闖海秘籍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在潭門鎮草堂村老漁民黃家禮的家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貧困戶家裡飛來「致富鴿」
■ 本報記者 張惠寧 通訊員 王海洪 脫貧致富無坦途,咬牙經歷過波折,不輕言放棄,才有可能趟出一條路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爬行動物科研痴
為了科研,他可以放棄行政升遷道路;野外考察缺乏經費,他可以在賓館打地鋪;既要忙又要顧家,他就叫妻兒來實驗室住。他跑遍島上18個市縣,熬夜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這一切,都是為令他痴迷的工作——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家」在實驗室 暑假時分,往日喧鬧的瓊州學院三亞校區變得十分寧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扶貧路上好搭檔,助多賢村變「多錢」
近一年來,他們在多賢村並肩作戰,為該村打造了一條脫貧致富道路。 三年前,多賢村還是臨高縣有名的貧困村,經濟收入和各項工作排名波蓮鎮倒數第一,村黨支部也被貼上「軟弱渙散」的標籤。2016年,武警海南省總隊定點幫扶多賢村。在產業扶貧上,該單位在與村「兩委」商議及進行市場調查後,選擇了發展前景較好的火龍果種植項目。但項目啟動後,村幹部和村民沒有統一思想,項目眼看著要流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