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4月20日報導,俄羅斯方面表示,該國的新款特種核潛艇,09851型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下水在即 ,將搭載大名鼎鼎的"波塞冬"核魚雷。而與此同時,最近隸屬俄羅斯海軍旗下的1艘705型阿爾法級攻擊核潛艇,也完成其歷史使命,被拖船拖到了船塢內進行了拆解,退出了歷史舞臺。
作為世界海軍歷史上最快的核潛艇,阿爾法級核潛艇長81米,寬9.5米,吃水深度達7.5米,水面排水量則達到了2300噸;阿爾法級核潛艇在其"橫行"大洋的時代裡,可謂在潛艇中"冠絕群雄"。水下航速甚至達到了比魚雷還快的速度,水中極限速度可達43節,號稱"海中殲擊艇"和"水下殲擊機"。
作為冷戰時代蘇聯技術傑作的阿爾法級核潛艇,當年其對美軍潛艇部隊造成了一定的真實威脅。而除了航速以外,其在水下600米的潛深,更是讓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反潛武器"望而卻步",西方得知只有"望洋興嘆"。
有一種說法是,50年代末期,美國方面曾經放出消息稱,其最新的鰹魚級核潛艇速度能夠達到45節,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可想像的,受到刺激的蘇聯因此"痛定思痛",決定奮起直追,故而研發了該型潛艇。
不過即使沒有美國人的 "煙霧彈",憑藉著蘇聯的雄心,恐怕也早有此意了。蘇聯在為期兩年的研究後,一款完全套用飛機作戰理念的潛艇,則就此應運而生了。
為了實現該潛艇達到高航速的目的,蘇聯工程師圍繞著縮小艇體,降低排水量以及加裝功率夠大的動力系統等思路來展開設計。為了實現相關設計,潛艇拋棄了蘇聯以往傳統的雙層殼體設計,而採用西方慣用的單層殼體設計,並採用大分艙布局,分為3個艙室。材料也捨棄了傳統材料鋼材,轉而採用鈦合金材料,並採用當時新研發的小型液態金屬反應堆,大功率推動小潛艇,種種措施都是為了獲得更加強勁的動力。
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速度上得到了質的提升,但是大功率反應堆帶來的噪音問題,以及反應堆維護保養等一系列問題,則是如影隨形。加之材料加工上也遇到困難,一系列超前技術帶來了不少的問題。但是該潛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蘇聯潛艇技術的發展,其也是冷戰時期蘇聯軍事實力的某種象徵。
文/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