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鳥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複雜。圖片來源:《自然》

本報訊 根據5月3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新發現的一組保存極其完好的早期有喙鳥類化石表明,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複雜。

鳥類的頭骨與其恐龍祖先的頭骨存在明顯差異。現代鳥類鳥喙較大,沒有牙齒,腦殼也較大,閉頜肌肉較弱,頭骨鉸接更明顯,擁有活動上顎和懸頜。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卻難以確定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麼順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鳥類頭骨化石一般都保存不佳。

美國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的Bhart-Anjan Bhullar及同事描述了早期鳥類——魚鳥的4塊新化石。魚鳥生活在距今約1億至6600萬年前的現今北美地區,是一種有齒的類似燕鷗的海鳥,翼展可達60釐米。魚鳥在化石記錄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們與現代鳥類關係密切,但是卻保留了許多先祖特徵,包括尖銳的彎曲齒。魚鳥發現於1870年,但是第一批標本的頭部不完整,損害嚴重。此次新發現的魚鳥化石則保存完好,而且是立體的,包括一顆極其完整的頭骨。研究人員還出人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魚鳥正模標本之前被忽略的兩個組分。

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重構了魚鳥的頭部。像恐龍一樣,魚鳥頭骨上有孔,以便生長閉頜肌肉。但是整體而言,魚鳥的頭骨基本是現代類型的鉸接式頭骨,顎端是小型而顯得原始的鳥喙。這些特徵讓魚鳥可以在鳥臂變成翅膀後整理羽毛和控制物體,並且表明現存鳥類的鳥喙演化時間早於預期。(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05-03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化利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廣東省生態循環農業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現代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入侵生物的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 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黃延強、副研究員楊小峰與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王新葵合作,在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研究結果肯定了廣翅目和脈翅目的姐妹群關係,確立了粉蛉科是現生脈翅目最基部分支,闡明了澤蛉科、櫛角蛉科、刺鱗蛉科、蛾蛉科等爭議類群的系統地位問題(圖1)。
  • 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研究獲進展
    ——「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Early Cretaceous birds hints at dinosaurian reproductive behaviour)。
  • 《動物學研究》:跨過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新聞—科學網
    如今,走過創刊40年的《動物學研究》不僅在新物種的首次報導方面顯示出話語權優勢,還在關鍵時期報導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動物學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所長姚永剛舉了一個例子:「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動物學研究》及時報導了新冠病毒溯源、動物模型創建等方面的研究,發揮了科技期刊話語權的優勢,引起廣泛關注。」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在寒武紀大爆發與寒武紀生物地層對比取得重要進展。
  • —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蚯蚓基因組中重複序列LINE2轉座元件可能在蚯蚓再生中扮演重要調控角色,例如LINE2元件顯著高比例地插入到蚯蚓早期再生相關的差異基因locus;同時某些差異表達的LINE2元件(位於蛋白編碼基因側翼5Kb區域)和它們的鄰近基因擁有極為相似的表達模式。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古DNA揭示早期農耕生活為人類帶來沙門氏菌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Irakli Beridze、歐洲議會議員Eva Kaili、AAAI2021主席楊強和AAAI2020主席Francesca Rossi等50位(44組)專家撰稿參與。   人工智慧治理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治理議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通訊:3D列印鳥喙讓傷殘巨嘴鳥重獲新生
    通訊:3D列印鳥喙讓傷殘巨嘴鳥重獲新生 原標題:   新華社聖何塞8月12日專電 通訊:3D列印鳥喙讓傷殘巨嘴鳥重獲新生  新華社記者黨琦 王沛  雌性巨嘴鳥格雷西亞在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家喻戶曉。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這是一項很棒的研究。」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鳥類學家和鸚鵡專家Karl Berg說。 食肉鸚鵡在紐西蘭小有名氣。這種橄欖褐色、烏鴉大小的鳥可以揮動它們彎曲的喙,像刀一樣在早期定居者的羊身上切割羊毛和肌肉獲取脊椎上的脂肪。如今,它們以撕破遊人背包獲取食物和撕下汽車雨刷而「臭名昭著」。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研究雜誌》。 KRAS是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的基因家族之一,驅動了人類近三分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
  •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問世—新聞—科學網
    該部書結合了編委會成員及編著者多年專科專屬的研究和實踐,根據國際植物系統學研究的新進展,系統總結了中國維管植物分類和系統發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新一代植物志將與時俱進,為生物進化、物種起源等科學問題的研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此前,在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和中國科學院科院依託大科學裝置開放研究項目等的支持下,27 家研究機構和高校的150位植物學工作者通力合作於2018年1月出版了《中國維管植物科屬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