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黃延強、副研究員楊小峰與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王新葵合作,在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酸是一個原子經濟性反應,生成的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並可作為理想的液態儲氫材料。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處於最高價態且化學性質相對惰性,對其進行有效活化是實現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的關鍵。

該團隊設計了一種席夫鹼修飾的納米金催化劑,利用席夫鹼基團中的氮中心與二氧化碳發生弱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甲酸鹽兩性離子,並進一步在納米金催化劑上發生加氫反應生成甲酸。實驗結果表明,不同於傳統多相催化劑的碳酸氫鹽加氫路徑,氣相二氧化碳能夠直接在席夫鹼修飾的金催化劑上加氫轉化為甲酸,在90℃、8.0兆帕反應條件下,生成甲酸的轉化數可達14470(12h)。席夫鹼與二氧化碳這種弱相互作用模式為二氧化碳的低溫活化提供了新途徑。(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7-11-1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加氫技術突破:可催化轉化為化工原料,附加值高
    若能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將其直接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不僅可實現碳減排,還能減輕對煤、石油等傳統資源的依賴。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科研人員在二氧化碳催化轉化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設計一種多助劑共存的鐵基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加氫高選擇性製取線性α-烯烴。該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新刊《通訊-化學》雜誌上。
  • 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化利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廣東省生態循環農業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現代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入侵生物的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 汪淏田: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化工原料,顛覆傳統化工行業
    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只含有一個碳原子的分子,在生物體內會變成含有許多碳原子的分子,最後在高溫高壓的地下,形成擁有長「碳鏈」的石油。現代化學工業做的事情,就是把石油裡的長鏈縮短,變為短鏈的甲酸、乙醇等化工原料。這種「自上而下」的化工生產過程,儘管相當完善和可靠,卻顯而易見地伴隨著大量的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
  • 加州發布輕型加氫站經濟性研究報告草案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CARB)已經完成了一份報告草案,詳細闡述了輕型加氫站的經濟性研究。這項工作是在《大會第8號法案(AssemblyBill 8)》的前提下完成的,該法案要求CARB和加利福尼亞能源委員會根據財務自給自足的標準來評估加氫站的開發和運營。自給自足將表明加氫網絡不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補貼(例如AB 8贈款和低碳燃料標準計劃的適用規定)。
  • 早期鳥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複雜。研究人員還出人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魚鳥正模標本之前被忽略的兩個組分。 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重構了魚鳥的頭部。像恐龍一樣,魚鳥頭骨上有孔,以便生長閉頜肌肉。但是整體而言,魚鳥的頭骨基本是現代類型的鉸接式頭骨,顎端是小型而顯得原始的鳥喙。這些特徵讓魚鳥可以在鳥臂變成翅膀後整理羽毛和控制物體,並且表明現存鳥類的鳥喙演化時間早於預期。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研究雜誌》。 KRAS是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的基因家族之一,驅動了人類近三分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胡文輝課題組在通過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取得系列新進展
  • 研究人員首次人工合成人類朊病毒—新聞—科學網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稱,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朊病毒的本質是蛋白質。人和一些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蛋白質如果發生摺疊錯誤,就會形成具有傳染性質的朊病毒。它們在大腦中與鄰近的正常蛋白質不斷結合,使腦部出現海綿狀空洞,引發腦功能退化、痴呆等症狀,最終可致死亡。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美科學家研究「吃」二氧化碳人造生物體 有助開發火星
    克雷格·溫特爾克雷格·溫特爾的研究可能大大加快人類開發火星的進程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研究人類移民火星的可能性,而美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有望將這一夢想儘早變為現實。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3日報導,美國一個科研小組正在研究一種可以吞噬二氧化碳的人造生物體,希望它能改變火星的大氣環境,使火星氣候更加「地球化」。去年5月份,美國基因學家克雷格·溫特爾和他的同事們宣布成功合成了首個擁有人造基因組的活體「生命」。近日,他再次語出驚人,稱自己的科研小組正在研究合成可以吞噬二氧化碳的人造生物體。
  • 生物制新餐具60天就能分解—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添加了烷基烯酮二聚體(AKD)——一種在食品工業中被廣泛使用的環保化學物質,以提高餐具的耐油和耐水性能,確保產品在潮溼時的堅固性。添加了該成分後,新餐具在機械強度、耐油脂性和無毒性方面優於其他甘蔗渣餐具和裝蛋盒等商用生物降解食品容器。 研究人員開發的餐具還有另一個優點:碳足跡明顯更小。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研究結果肯定了廣翅目和脈翅目的姐妹群關係,確立了粉蛉科是現生脈翅目最基部分支,闡明了澤蛉科、櫛角蛉科、刺鱗蛉科、蛾蛉科等爭議類群的系統地位問題(圖1)。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Irakli Beridze、歐洲議會議員Eva Kaili、AAAI2021主席楊強和AAAI2020主席Francesca Rossi等50位(44組)專家撰稿參與。   人工智慧治理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治理議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日企用二氧化碳合成燃氣 開展商業化經營
    據《日本經濟新聞》6月21日報導,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帝石(簡稱國際帝石)準備把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作為城市燃氣的原料開展再利用業務。
  • 頂天立地 築催化強國之夢—新聞—科學網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製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