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啃手指這件事並不僅僅存在於孩子身上。
一些孩子小時候沒有制止這一習慣,直到長大後都難以更改,就連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也逃不過。
在明星圈子裡,啃手指最「上頭」的應該就是小鮮肉王一博了。他不止一次被拍到啃指甲,導致粉絲們天天為他操心:「別再啃指甲了!」
為什麼「啃指甲」一定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我們首先要了解為什麼啃指甲。
1、條件反射
這是0-4個月的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是放在唇邊的物體,他們都會本能地去吸吮,這是來自於母乳的誘惑。
在完全戒斷母乳之前,孩子會一直保持這一習慣,也會嘗試尋找沒有母乳時的替代品。一旦孩子將手放到唇邊,手指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孩子吸吮的目標。
既方便,又剛好適合寶寶的小嘴。
2、探索世界的過程
寶寶一開始會通過嘴巴來感受世界,當他們剛剛產生嗅覺、觸覺、味覺時,首先就想要對自己的身體進一步了解。
寶寶的雙手比雙腳更靈敏,所以他會先將手送到嘴巴裡來感受。
雙腳自然也不能錯過,因為這個時候寶寶的腳雖然會動,但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樣。
比如這樣:
啃手、啃腳都是探索世界的一個正常的過程。
3、情緒不穩定
前面說到,寶寶會通過啃手指來了解自己、感受自己,於是當他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或是處於緊張、不安的情緒中時,就可能會開始啃手指,通過這個動作來感受自己,增強自己的存在感。
這一習慣如果不加以指正,則會持續非常久,甚至直到成年都無法輕易更改。
當啃手指成為一個習慣之後,緊張、無聊、尷尬等等任何情緒都有可能觸發啃手指的動作。
4、開始長牙
寶寶開始長牙齒的時候,會又痛又癢的,而柔軟的手指能夠消除掉這種異樣的感覺,所以啃手也會很容易在這一階段形成習慣。
怎樣才能「扼殺」掉這個習慣?
1、使用「道具」
寶寶開始長牙的時候,需要的僅僅是啃咬一個柔軟的東西,只要給寶寶能夠替代手指頭的物品就可以了。
咬咬棒或是磨牙餅乾都是不錯的選擇,還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2、穩定寶寶的情緒
寶寶餓了、困了、不耐煩了……情緒上的波動,有可能會使得他產生焦慮情緒,通過啃手指的方式來緩解。
一旦寶寶產生負面情緒,家長應該第一時間就做出回應,避免寶寶啃手指。
減少寶寶不良情緒的產生也是關鍵。
3、給寶寶讀繪本吸引注意力
學齡前的寶寶都是經典的「單線程」大腦,當他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對於另一個地方就無法控制了。
只要能夠把寶寶啃手指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地方,那麼寶寶的雙手自然而然就會放下來。
選擇一款能夠同時滿足幾種條件的繪本,其實是不容易的。一方面需要通過精緻的畫面將寶寶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另一方面又要用優秀的小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的情緒。
給家長推薦《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這套繪本,以小豬、小貓、小熊、小猴子等動物形象作為主角,對寶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同時在內容上,通過10個小故事,教會寶寶10種不同的美德。讓孩子成為陽光、溫暖、善良的人。當孩子心裡有了安全感,就不會再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相應的也就不會因為緊張去啃手指了。
拿《做最棒的自己》來舉例,當寶寶從「小貓過河」的故事中學習到自立自強的品質,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啃手指是軟弱的表現,他就會有意識地放下自己的雙手,勵志去做一個勇敢、自強的好孩子。
父母與其呵斥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通過更自然的方式讓孩子不再想去啃手指。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