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你必須了解的灶王爺

2021-01-08 那些怪事

灶神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傳說灶神是代替天上玉帝監察百姓一家人口的神官,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並定期上報天庭,因老百姓害怕灶神在玉帝面前說壞話,就家家戶戶膜拜灶神。灶王爺是中國民間被百姓信仰最多的神祇,幾乎家家戶都有供奉,而且是不分民族的供奉,據最早記載,在先秦時祭灶習俗已經流行。

灶神的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或稱「灶爺」「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歸他管。

在古代,祭灶的人不分身份貴賤,上至皇帝大官,下至平頭百姓,都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大祭灶神,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呢?原來啊灶王爺雖只是一個地位地下的小神,但是代天巡狩,是玉皇大帝派到家裡的「探子」。 並且灶王爺左右隨侍有兩個秘書神仙,一神手捧一個罐子叫做「善罐」,專門保存記錄家裡人做好事的紙條。另外一神呢手裡捧的罐子叫做「惡罐」,只要家裡人做壞事了作奸犯科了,都會被記得很詳細,然後保存到「惡罐」裡面。

灶王爺雖然是一位神仙,但是終日呆在凡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在凡間呆三百五十九天,只有到年底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才會帶著「善罐」 惡罐」回到天上箱玉帝做工作總結匯報,到了除夕夜接財神時,灶王爺才會下凡繼續代替玉帝監察人間。傳說灶王爺喜歡吃甜食,人們就把一些甜膩膩的食物,比如灶糖、 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能糊住嘴的東西祭祀灶王爺,就是想讓灶王爺吃了甜食之後,嘴也變甜多向玉帝說好話。而且祭祀灶神的時候也要準備一些黃豆、黃表、乾草,紙馬等物件,目的是讓灶王爺吃飽後帶著錢財騎著餵飽的馬好上天說好話;也就是灶王像兩側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走灶王爺後,千萬記得在除夕夜接灶王爺回來,要來年肯定會打你小報告,接灶王爺回來的辦法就是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王像。

關於灶王爺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善於築造灶臺的泥瓦匠,這泥瓦匠築造灶臺的本事無人能比,人送外號「灶王」,意思是築造灶臺的人裡最厲害的。長此以往灶王的真名字就被人忘記了,人們就以灶王稱呼他。

這泥瓦匠灶王不僅築造本事了得,在百姓中間還很有威信,因為灶王善於解決各種鄰裡家庭矛盾,只要有人吵架鄰裡不和諧,灶王都會出面調解,做事面面俱到讓大家都能得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所以很受大家歡迎。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時間到了灶王也得到幽冥走一遭。灶王死後人們各種矛盾日積月累無法解決,最後大打出手;後來灶王的兒子看不下去了就生了一計。在灶王亡故一周年那天,也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晚上,灶王兒子把百姓喊到家裡,說做夢夢到他爹灶王託夢給他說他生前做了不少好事,死後被玉帝封神了。負責記錄百姓日常的善惡行為,做好事記下來死後能升天,做壞事了死後下十八層地獄投胎成畜生;百姓們平常要相互愛戴,和諧相處,要不然記錄下來死後下地獄。百姓們看著已經死去灶王的畫像,在燭光中若隱若現,都相信了這件事,於是回到家裡把灶王的畫像粘貼到廚房裡祭祀禱告。就這樣,百姓們又過上了相互禮讓尊重的好日子。

不管祭灶是不是屬於封建迷信,但都反映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相關焦點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一說灶王爺的前世今生
    道教神話世界的神仙們在春節之前這段時間紛紛下界人間,與眾生「普天同慶」,在諸多的神仙中卻有一位在臘月二十三(有的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這位神仙便是「一家之主」灶王爺。灶王爺在民間又稱「灶神」、「灶君」、「灶君老爺」等,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主管飲食之神,同時道教將其吸納為道教神明,並且尊為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
  • 民間故事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小年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廚房灶君神位,你擺對了嗎?
    在家中有供奉神位跟牌位的家庭一般也會在廚房設灶王爺的神位以求保佑,那麼廚房灶王爺該怎麼擺放才好呢?根據資料顯示,中國人遠在夏商周三代已開始祭灶,當時是在每年的夏天,由天子率領百官親處祭拜灶神,甚為隆重;其後則平民百姓亦各自安奉灶神於自己家中,朝夕上香供奉。風水學認為,灶君職權其實並不只是專掌管飲食之事的,他的主要職責是代天監察各家各戶的善惡。
  • 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傳說灶王爺並不是什麼神,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姓張,叫張奎,家裡很窮,小兩口以討飯為生。一天,他病倒在一個破廟裡,一連幾天湯水不進,病情越來越嚴重,眼看就不行了。小兩口感情挺好,他就對妻子說:「我是不行啦!何必倆人都在這裡餓死?乾脆你自己去尋條活路吧!」妻子沒辦法,哭著就走啦。一天夜裡, 下起了大雨,突然打了個霹靂,把廟門一劈兩半,把張奎嚇出一身汗。
  • 「上天言好事……」
    奶奶往大鐵鍋裡放一塊差不多鍋蓋大小的圓蒸簾,鋪上紗布,下面燒火。水燒開後,奶奶就冒著騰騰熱氣往鍋裡一把把灑黃米麵,灑得差不多了,灑一層紅豆,然後再灑面、再灑豆。反覆灑到大約一巴掌厚了,就蓋上木鍋蓋,用抹布圍住鍋口,多加柴火猛燒。再燜一陣子,而後猛一掀鍋,但見雲蒸霧繞之中,一方金燦燦的晚霞忽地閃現出來。奶奶招呼爺爺,兩人合力把蒸簾拎出。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看看一家之主灶王爺功勞有多大?
    灶臺的中間貼著一張大大的灶王爺,他總瞪著兩隻大大的眼睛,很奇怪,無論你走到哪兒,他都好像正看著你。奶奶叫我去灶上端菜,我剛用手指拈起一塊,想放進嘴裡。哎呀!灶王爺正看著我呢。有時爺爺奶奶吵架,你說我的不是,我說你的不對。灶王爺斜著眼,看看這個,看看那個。誰對誰錯,他心裡可清楚了!鄰裡之間難免會有些矛盾。
  • 「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這樣過小年,來年福壽延綿!
    「辭灶」也稱「送灶王爺」。家家都有灶神,一家之主的灶神保佑著一家的安康,祝福著一家的美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神上通於天闕,下入於幽冥,中可以察人情萬事,錄人功過。於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蒼,由三屍神總結匯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很重要,千萬別忘了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習俗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幾乎一致——送灶王爺。灶王爺灶王爺的稱謂很多,又稱灶神,灶君,灶君司命等等,灶王爺是民間的「廚房之神」,掌管人們飲食,賜於人們便利生活,灶神的職責,而且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百姓之家善惡功過的神仙。
  • 灶王爺的來歷,你知道多少?為什麼我們過年要有「送灶」的習俗?
    灶王爺又稱「灶君」,「灶王」,「灶公」,「東廚司命」。是百姓之中,受歡迎成都僅次於「財神」的一位民間之神。中國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天回報,正月初四退回人間,是神話傳說中,地位最低的一位地仙。
  • 「無極堂」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漢代以後,灶神成為上天派駐下界的監察使,其主要職責不再是掌飲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戶之壽夭禍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漸形成具有濃鬱中國風情的敬灶安灶習俗。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裡面說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思的是說做君主的以百姓為最重要的事。而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
  • 舌尖上的灶王爺:全國各地小年祭灶供品大盤點,灶王爺都吃什麼?
    既然是給灶王爺上供,那供品當然是少不了的。而且呢,咱們中國幅員非常遼闊啊,雖然小年祭灶是個全國性的習俗,但其實具體上什麼供,全國各地的差異還是非常大的。所以今天,咱就來跟大家盤點一下:全國各地孝敬灶王爺的,都有哪些供品呢?
  • 迎新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比如臘月初八就講臘八的禁忌和傳說,臘月二十三就是灶王爺的傳說。哪怕是到了七月七,奶奶才想起來牛郎織女的故事。奶奶平日裡,杷鍋燎灶的,不會有過多時間的。到了臘月二十三,奶奶早早的就準備好糖瓜,給灶王爺從廚房神位上揭下來。一年的時間,灶王爺像是家裡的一口人,給我們守著灶臺,享受煙燻火燎,享受我們的煙火。
  • 灶王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要給他供糖瓜和餵馬的草料?
    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在《節日的吃》裡,描寫老天津祭灶時小孩子念的順口溜,十分有趣:「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好話多說隨風推船。灶王爺騰雲前面走,灶王奶奶緊跟在後顛。灶王爺點起一把火,灶王奶奶用小扇子扇。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灶王爺回宮降吉言。」
  • 以前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的場景是這樣的其樂融融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每年到了農曆二十三,是送灶王爺上天的時候,小時候爺爺奶奶們做這件事都很虔誠。灶王爺每年上天約一星期,二十三夜間上去,大年夜回來。灶王爺是上天派下各家各戶監視人間的,他的住所是家裡的灶臺,經常嗅飯菜香味,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須點上香燭來拜祭他老人家。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不知道他老人家現在身居何處。
  • 二十三糖瓜粘,為什麼要吃糖瓜你知道為什麼嗎?
    當張單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單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坑裡,被灶火燒死。張單升天后向玉皇認錯,被封為灶王爺。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之弟,賜給他灶王的封號,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並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根據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