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抱怨:「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即使沒有小時候過年般的欣喜若狂,但任何年齡,對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還是興奮期待,尤其是出門在外,工作求學的人,春節是難得和家人相聚的機會。
古代「春節」遠比現在時「春節」歷時長,臘月(農曆12月)23/24就已經是「春節」,從小年開始,人們便開始「忙年」,年貨準備,衛生清潔,祈年祭祀……
在一月一日春節來臨前,之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習俗。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習俗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幾乎一致——送灶王爺。
灶王爺
灶王爺的稱謂很多,又稱灶神,灶君,灶君司命等等,灶王爺是民間的「廚房之神」,掌管人們飲食,賜於人們便利生活,灶神的職責,而且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百姓之家善惡功過的神仙。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
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三祭灶」指的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也稱送灶王爺。
據說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帝稟報百姓家中一年之事,而玉帝會根據灶王爺「狀詞」對人們定賞罰,所以人們害怕灶王爺「告惡狀,打小報告」,因此想盡力討好灶王爺,希望他向玉帝多說好話。
日常我們說一個人討好他人,會用如吃了「蜜」、「糖」一樣形容,在這方面,古人對神仙也不例外, 「依葫蘆畫瓢」。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家家戶戶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等,既甜且粘牙食品,祭拜,希望灶王爺「吃人嘴軟」,到天上報告一年事跡,多話好話,不講人間罪惡。而除夕歸來,來年一如既然保佑人間平安。
除了準備「甜蜜」食品送灶王爺,祭拜時,還有不少儀式,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
由於自然科學知識薄弱,古人虛構了數不勝數的神仙,並深信「神仙」能助己實現願望,避災祈福,並以一個個「儀式」體現,相沿成習,「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便是如此!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比較深刻:「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何謂中國傳統節日?就是某一天有某一樣特定「儀式」,而區別其它日子。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年越來越近,與其抱怨「越來越沒有年味」,不如試著遵循長輩口中所謂「繁瑣無聊」的「過年講究」,如小時候一樣,或者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