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這些習俗別忘了!

2020-12-05 滴天居士說風水

「祭灶神」是漢族民間的一種風俗,而在古代夏朝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灶君」,人們也把每年臘月二十三奉為「祭灶節」。那麼您知道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來歷嗎,為何要祭灶神呢?下面跟滴天居士一起來看看吧!【2019年臘月二十三為1月17日】

習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說「接神」,臘月二十三那天,相傳是灶王爺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夠誠心誠意,準備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麼灶神會高高興興地回到天上,然後稟告給玉帝你的優良事跡,還會多幫你美言幾句,賜予你好的生活。

習俗二:掃塵

祭灶神之後,就是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日子,過年前要把房子裡裡外外都打掃一遍,所以臘月二十三這天是掃塵的頭一天,臘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掃塵日子都是「掃塵日」,也叫做迎春日。掃塵就是把家裡弄得亮亮堂堂,然後才好迎接新年的到來。

習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爺的祭品,相傳灶糖能夠讓灶王爺嘗到甜甜的味道,這樣才好在玉帝面前說好話,而且人們吃過灶糖之後也能祈求來年的生活能夠甜甜蜜蜜。

習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為了過年而做準備,窗花明豔美麗,能夠為家裡增添喜氣,而且窗花圖案多種多樣,張貼起來好不漂亮。

習俗五: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臘月二十三的習俗之一,春聯是春節必貼的東西之一,多為福祿吉祥等寓意,張貼春聯是表達對新的一年能夠財源廣進,幸福吉祥的美好願望。

臘月二十三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這天開始,就有過年的氣氛了!

相關焦點

  • 【網絡述年】臘月二十三|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據說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後來我國道教的《經說》上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
  •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文/農夫也瘋狂今天就是傳統節日中的小年,每年到了小年後,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在過去,在外的遊子都會提前趕回家,然後和家裡人一起打掃房子,因為在小年這一天有掃塵的習俗,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祭灶神。民間的說法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祭灶神必須是要家中的男主人來完成。那祭灶神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我們每年祭拜的灶王爺又是誰呢?(1)灶王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很重要,千萬別忘了
    古代「春節」遠比現在時「春節」歷時長,臘月(農曆12月)23/24就已經是「春節」,從小年開始,人們便開始「忙年」,年貨準備,衛生清潔,祈年祭祀……在一月一日春節來臨前,之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習俗。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習俗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幾乎一致——送灶王爺。
  • 臘月二十三祭灶習俗及歷史由來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
  •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有講究,有禁忌
    我從小就很喜歡過年那種熱鬧氛圍,在老家過年總是會有各種的民間習俗,比如過小年時要祭拜灶神。「灶神」光從字面理解,就知道這一定是位掌管人間吃喝的神仙。老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灶神是和老百姓生活最接近的神。他也是民間粉絲最多,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
  •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一進臘月各方遊子都歸鄉心切,先是在臘月初八想起家中妻子或者母親熬製的臘八粥,當然也只能回憶,很多人在這一天還在上班上課,之後,過了臘月初八之後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小年,一旦接近小年,說明年味就像熬幾個小時快出鍋的臘八粥一樣,味道已經香味撲鼻了,這個時候在外的遊子基本上也都回到了家人身邊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中國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 祭灶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願解」。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
  •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習俗差異及小年微信文案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每年這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小夥伴就要關於小年的時間進行一次激烈的討論——小年北小年南是哪一天?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傳統佳節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區別,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原因、小年的由來,以及小年微信朋友圈的文案吧!
  • 臘月二十三小年的來歷故事 據說很多臨沂人都不知道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個傳統習俗的來歷是什麼
    這些當然是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思想的局限性而派生出來的一種美好願望!灶王爺,在天界是一個地位比較低的「小神仙」!但是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負責具體「監察世態人情、護佑百姓平安!」的職業。因此就有了玉皇大帝「欽差大臣」的身份!也正因為如此,才被老百姓高度重視,特別尊重!
  • 春節習俗始於臘月二十三:祭灶後正式開始迎接過年
    雖然春節年年過,但仍有許多人以為,過春節就僅僅是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時間,因此,除了對除夕這一天的習俗特別熟悉以外,其他與春節相關聯的習俗,慢慢地也就變得模糊。其實,春節的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便開始有了。  臘月二十三 祭灶  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
  •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是小年 送糖給「灶王爺」吃
    圖片來源於網絡臘月二十三小年是大年的序幕,這兩天,迎新春、過大年開始進入倒計時,民間有祭灶、掃塵的習俗。來看看這兩天,咱們宿遷人應該做點什麼吧!給「灶王爺」吃糖讓他說好話傳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在這一天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這一家人的好與壞,玉皇大帝根據他的報告,判斷這家人的善惡,從而決定延長還是扣減壽命。
  • 臘月二十三:今日小年
    還在外奔波忙碌的你是否已經買好回程的車票是否已經聞到了家中團圓飯的香味 其實,對於小年到底是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我國北方地區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於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小年這天祭灶是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
  •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從今天開始,就算進入年下了,大家可能都知道這首童謠吧!「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今天我們就說說:「臘月二十三,有關糖瓜的故事。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祭灶,是我國老百姓生活中一項流傳甚廣、影響最大的民間習俗。灶神,也就是灶王爺。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上天賞罰。
  • 明天臘月二十三小年,有哪些習俗和禁忌,看完此文你就知道了
    讓我們一起重拾那些舊習俗,讓今年的年味能夠更濃鬱。其實過小年還有一些特定風俗,具體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一、小年的由來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二、小年特定風俗1、祭灶神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他是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 春節給孩子話年俗系列之一:臘月二十三—吃灶糖,剪窗花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正式拉開了春節的序曲!這就意味著年味越來越濃,在外遊子回家的心越來越強!都說年味較之之前淡化了許多,大家或許將這個現狀歸結為我們不缺新衣服、我們每天的食物也都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我更想說,如果一些過年的習俗我們能撿起,那麼過年的氣息也許會越來越濃!本圖來自百家號圖庫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你會告訴孩子們哪些跟小年相關的習俗呢?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小年的習俗和來歷,小年節日文化,小年飲食
    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之說。小年的來歷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
  • 三祭灶 四掃屋 臘月二十三 中國傳統祭灶神風俗
    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中國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面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過新年的習俗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年」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春節又被稱為新年,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
  • 臘月二十三祭灶始於何時?
    實際上,北方祭灶日從二十四向二十三的轉變,不是始於宮廷和官府,而是源於民間習俗的自發演化。唐宋至晚明的祭灶——小年節祭灶,本是一樁源遠流長的風俗,在《禮記》和《白虎通義》中,就記載了作為「五祀」之一的祀灶。不過,祀灶日期最初既不在臘月二十三,也不在臘月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