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
一九九O年春節前,臘月二十三,天特別冷,衝洗一下自行車,鏈條馬上凍住了,慢慢地踩了幾圈才能正常行駛。天黑時分,我和朋友應約去鄭莊磚廠,為單位洽談購買紅磚的事。那原是一個靜謐的夜晚,靠近小河邊的磚廠,似乎有些荒涼,突然,一陣鞭炮聲從附近莊子上響起,旋即四下裡鞭炮聲不絕於耳,鞭炮聲提醒我,這一天是送灶。時過整整三十年,那天晚上的事情我至今記憶猶新。
原來的鄭莊磚廠再也尋找不到任何痕跡了,估計在現在的恆弛大廈附近,而送灶也似乎失去往昔的隆重和輝煌。
我是典型的灌雲土著,說話寫字老會帶點方言土語,也有人表揚說有親切感,讓我在害羞之中有些小得意。
送灶又稱祭灶,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北方人於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南方人則於農曆臘月二十四送灶。我縣地處南北方過渡帶,南北風俗兼容,老百姓有的二十三祭灶,有的二十四送灶。數十年前,家家都有土灶臺或黃泥鍋腔,用柴草燒火做飯、炒菜、燒熱水,鍋灶在民以食為天的各家各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鍋灶也有上天派員掌控,灶王爺才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神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得知一個消息,灶王爺於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開會述職,直到大年初一的五更才回來。人們企盼灶王爺上天只講自家積德行善的好事,掩蓋難免的錯誤過失甚至醜惡,於是,送灶之時,想方設法籠絡灶王爺,禱告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歧視婦女地位的過去,送灶儀式只能由男人實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男人也有心細之處,暗想灶王爺家女眷也不能得罪,禱告時一定念念有詞「灶爹、灶奶、灶小姑」。現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多能把祭灶的由來和環節講得頭頭是道,無需我的贅述。有一點倒要提示一下,那個年代木版的灶王爺像,家家都要敬請一張,貼在灶後或灶臺旁的牆上。畫像雖然線條簡單,但顯得古樸而喜慶,灶王爺並不嫌煙燻火燎,總是笑眯眯地看著他臣屬的一家老小狼吞虎咽著粗飯淡菜。生話窮困的人們總在巴望過年時大快朵頤大魚大肉,偏偏離過年還有數日,借祭灶之名,弄兩盤葷腥,吃兩塊肉餅,佐以二兩小酒提前捺捺饞倒是真的。
現如今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很多,「天天過年」的人們越來越看淡了四時八節,土灶臺基本消失了,灶馬灶王爺的畫像也看不到了。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即是「小灶」,明天乃是「大灶」,我們還能聽到不絕於耳的鞭炮聲嗎?還能全家望著土鍋臺一躥一躥的紅紅火苗,等待那塊祭灶餅嗎?一切都留在那割捨不斷的鄉愁之中………
中華民風網特約撰稿人: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