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賽被視為文化傳承 村民為好戰績購買「進口牛」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雲南屏邊因《非誠勿擾》被人熟知 鬥牛比賽被視為文化的傳承 為取得好戰績村民購買「進口牛」

  傳奇鬥牛「挑皮」3年贏得12萬元

  編者按:本版今日刊發的這篇文章來自於「探村博士聯盟」。該聯盟由50多位博士組成,以中國100個村莊為研究樣本,對鄉村社會的變遷展開最前沿的研究。這些社會學意義上的研究成果以及博士們的個體感悟,已經陸續通過新浪新聞、北京青年報、頭條新聞聯合主辦的「博士返鄉記」系列專欄專版加以刊載。

  本文所反映的是聯盟成員、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王鈞春節前回到家鄉雲南屏邊的見聞。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王博士感受到了苗族人從骨子裡透出的對鬥牛比賽的熱愛,也觀察到了當地由此衍生和繁榮起來的鬥牛產業鏈,她還認識了「挑皮」的主人王龍,聽對方講起了自己的脫貧致富經……類似這樣的返鄉日記,正在中國大地的角角落落被「訴說」著,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自覺或不自覺之間成為故事的主角兒。

  鬥牛比賽

  獨闢蹊徑找到致富門路

  屏邊苗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紅河州東部,距州府蒙自50公裡,距越南首都河內300公裡。如果沒有電影《非誠勿擾》,可能不會被外人所熟知。這裡交通不便,至今沒有高鐵,也沒有高速公路。全縣沒有工業,是國家級貧困縣和第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生態」與「民族文化」成為這裡的脫貧發展戰略。

  花山節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舉行,集祭祀文化和娛樂文化為一體,經過五千多年的演變,仍保存完整。在節日上,蘆笙舞、爬花杆、打陀螺、踢足架、鬥牛、打磨秋、山歌對唱……各種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鬥牛比賽,由於苗族人對牛的崇拜,賦予的是對祖先蚩尤的懷念,進而納入苗族宗教的審美及文化信仰之中,鬥牛已不僅僅是田間地頭的一項娛樂活動,更被視作宗教文化的傳承符號,還促生了民族體育產業。

  王龍家所在的馬鞍山村,矗立在山崖上,只有20戶人家。由於人跡罕至,到處都是參天古樹。村裡的房屋都依山而建,仿若半空的浮雕。一旁的梯田,從下而上,一層一層疊在崖上。

  養一頭鬥牛,一直是王龍的一個夢,可馬鞍山村交通不便,所有的物資都要靠人背上去,連牲畜都難以進出,生活非常困難。2009年,王龍一家六口決定離開世代居住的馬鞍山村,花8萬元在交通相對方便的團坡村建起了新房子。

  一年後,23歲的王龍說上了媳婦,但建房、娶親留下的7萬元債務,讓他花了6年時間,靠到新疆摘棉花才全部還清。

  2016年,王龍終於有機會在集市上買下了一頭自己喜歡的鬥牛,取名為「挑皮」。

  讓王龍沒有想到的是,這頭讓他再次舉債的鬥牛,隨著當地鬥牛經濟的逐年繁榮,卻讓他獨闢蹊徑地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挑皮」戰績

  3年來為主人賺12萬元

  苗族人對鬥牛有著不一般的情懷,在很多養鬥牛的人家,你會發現,他們最好、最新的房子不是人住,而是用來養鬥牛。對於他們來說,鬥牛是家裡最大的財富。

  王龍家也一樣,家裡幾乎沒什麼家具,電器就是一臺19英寸彩電。但「挑皮」卻受到最好的待遇,一年的飼料錢就要6000多塊。在當地的貧困村,這比養一個孩子的花費還多。

  為了養牛,王龍一年花2000塊錢在村裡租了別人的耕地,專門給「挑皮」種玉米,這樣比從外面直接買飼料節省不少。而飼料中需要添加的穀草,要到100多公裡外的草壩購買,2000塊錢一車,夠「挑皮」吃上一年。

  一說起「挑皮」,王龍就顯得滔滔不絕。「挑皮」今年5歲,三年來,屢戰屢勝,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傳奇鬥牛,不僅給王龍賺了12萬元的獎金和出場費,還成為紅河州身價最高的鬥牛。

  「年前有人找鬥牛協會會長遊說,想買『挑皮』,出價20萬,我沒捨得。」王龍說,他有自己的想法。

  麻布村委會只有95戶人家,由5個自然村組成,但村子裡卻養了9頭鬥牛。由於鬥牛產業的發展,王龍成為這條致富路上的最大受益者。

  王龍的秘密,村裡人其實都看得到。「挑皮」3年來賺回的12萬元,王龍拿來承包了一片香蕉地,香蕉的收成不錯,賣了5萬多元。王龍又把這筆錢投入柑橘的種植。

  王龍說,20萬元的賣價,對於他來說是天文數字,可拿這筆錢去做生意,自己沒那個頭腦;若存銀行,最後只會坐吃山空,不如留著「挑皮」,它還能再打幾年,總能把錢掙回來。等以後打不動了,也不會捨得像普通牛一樣論斤賣掉,在他心裡,「挑皮」早就是家裡的一員。

  去年9月,王龍又花20360元買了第二頭鬥牛,取名「常勝俠」。在2019年春節前的5個月裡,「常勝俠」已經在3場比賽中為他賺回了五六千元獎金。「只要牛在,生活就會越來越好。」王龍說。

  產業鏈條

  為取得好成績買「進口牛」

  在屏邊,人們的消費觀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許多人從小就認為,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鬥牛,就是人生的成功。

  由於當地的牛性格普遍溫順,在比賽中難於取得好成績。近年來,不少人都去寮國購買價格不菲的鬥牛。

  熊師傅這幾年花十餘萬元從寮國買回了3頭鬥牛。只可惜這些「進口牛」水土不服,先後死掉,讓家裡經濟損失慘重。

  屏邊當地也形成了鬥牛買賣的產業鏈條。鬥牛的身價主要由比賽成績決定,按當地說法,只要在比賽中拿到成績的牛,身價至少也在4萬元以上。2017年底,屏邊組織「大圍山」杯牛王爭霸賽,總獎金高達32.4萬元,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越南、緬甸、寮國的200多名鬥牛愛好者報名。只可惜比賽前,因突發因素,不得不臨時取消。

  只要鬥牛海報一出,颳風下雨也擋不住觀眾的熱情。以前花山節看鬥牛是免費的,今年新建的花山場交付使用,比賽也開始收30-50元價格不等的門票。起初,人們還猶豫是否要花錢買一張門票,但隨著鬥牛比賽的開始,能容納4000餘人的場館,很快就座無虛席了。

  文/華中師範大學博士 王鈞

  統籌/宋建華

相關焦點

  • 村民嫁女自辦鬥牛賽慶祝 鬥牛撞倒村民致死
    村民嫁女自辦鬥牛賽慶祝 鬥牛撞倒村民致死 >  去年11月5日,石林村民畢建林女兒出嫁,為了慶祝活動,他在村子裡廣播召集養牛戶,要辦鬥牛大賽,最後獲勝的,給予50元獎勵。
  • 西班牙鬥牛賽禁令2012年生效 巴塞隆納不再鬥牛
    一位名叫卡洛斯·洛佩斯·佩雷斯的反鬥牛組織成員對當地媒體說:「加利西亞(西班牙西北部一城市)不久就將取消鬥牛賽,其他幾個北部省份也會加快取消的步伐。當然,在馬德裡和安達盧西亞,取消鬥牛賽的進展還需要一定時間。」  但同樣有一些熱衷鬥牛賽的「粉絲」則聲稱受到傷害。一位名叫約瑟普的愛好者遺憾地表示:「鬥牛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在說取消就取消了。
  • 金稻穗獎得主「牛不啦」:婆婆眼中好兒媳,村民眼中致富能人
    」以記錄婆媳、家人相處的點滴榮獲金稻穗「鄉風文明傳承內容獎」。但今日頭條上有一位名叫「牛不啦」的創作者,通過記錄自己與婆婆相處的點滴生活,讓我們看到了婆媳和諧相處的「法門」,為大家樹立了好兒媳典範。同時她還積極拍攝鄉村生活,讓眾多網友看到了真實的鄉村,在這個過程中助力了鄉村產品擴大銷路。牛不啦不僅是婆婆眼中的好兒媳,也成了村民眼中的能人。
  • 什麼是和牛?和牛的種類有哪些?國內牛肉進口情況怎樣?
    日本和牛,是當今世界公認品質最優秀的良種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紋明顯,又稱「雪花肉」。許多人用「霜降」一詞,來形象形容這種在牛肉肌理之間網狀的細小脂肪。因而和牛肉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貴的牛肉,其以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馳名於世。 由於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細嫩、風味獨特,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營養價值極高,因而在日本被視為「國寶」,在歐洲市場也極其昂貴。
  • 上海月獅村:城郊村的文化傳承與蛻變
    據了解,老宅正是月獅村變遷的歷史見證者,至今矗立近百年,是村民姚正國家人捐獻的,如今這裡不僅成為月獅村村民傳統生活的歷史博物館,收錄了此前村民生活必需的各類物品,也成為傳承鄉村文化、優秀村風、家風的載體,讓鄉愁文化得以延續。圖為月獅村百年老宅為了讓優秀的鄉村文化傳承下去,月獅村建立了一系列非遺文化坊。
  •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傳承忠孝潔惠仁風
    在遠古時期,先祖介子推割股啖君,復國救晉;清宣統年間,先祖劉吏法、張琛、張協昌、梁作福等,組織村民捐錢、捐物、擔土、打夯,硬是用最原始的辦法,築起了裴介鎮的「城堡」,為保一方人們平安;抗戰期間,劉幫傑等幾十名英烈浴血奮戰,血灑疆場,抗擊日寇,救國救亡;合作化時期,衛振武、劉若炬響應黨的號召,組織村民創建全縣第一個「紅光農業合作社」,帶領農民走合作化道路;農業學大寨時期,張雙代等率領村民興修水利
  • 貴州施秉「蝴蝶媽祖文化節」 鬥牛賽萬人圍觀
    貴州施秉「蝴蝶媽祖文化節」 鬥牛賽萬人圍觀 (5/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獅山的驕傲,應有「四牛」的獅頭
    伴著坊內淡淡的木竹味,手作工藝傳承人葉競循講述了這裡有關一家三代人對獅頭扎作、獅鼓製作的堅守和傳承。扎獅數十載,匠心手藝守護文化瑰寶葉競循,顏峰村本地人,熟悉他的街坊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四牛」。獅鼓工藝製作是四牛的祖傳手藝,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就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
  • 念「牛經」發牛財!內蒙古這個村民快手賣牛「火」了!
    在嘎查永勝家庭牧場,村民永勝正忙著在自家的牛圈裡進進出出,一會兒給棚圈裡的牛添加飼草,一會拿起手機錄起了牛群的視頻,忙得不亦樂乎。這樣的精氣神兒正是嘗到了藉助「快手」平臺銷售自家牧場黃牛增收致富帶來的甜頭。
  • 黑龍江:傳承赫哲民族"魚皮文化"藝術(組圖)
    原標題:黑龍江:傳承赫哲民族「魚皮文化」藝術(高清)   人民網佳木斯5月19日電 5月18日,黑龍江公安邊防總隊佳木斯支隊街津口邊防派出所官兵來到街津口赫哲民族鄉村民家中,向該地村民了解赫哲族文化,並學習製作赫哲族工藝品。長期以來,街津口邊防派出所官兵主動強化警地聯建,共同促進了「魚皮文化」的傳承和推廣。
  • 村民深夜點蚊香為牛驅蚊,把牛棚給燒了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村民深夜點蚊香為牛驅蚊
  • 建設好大熊貓家園 傳承好大熊貓文化
    大熊貓最早發現、「國禮」大熊貓最多、野外大熊貓最多、圈養大熊貓最早放歸、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最大,大熊貓國家公園在這裡發軔……  在大熊貓科學發現的150年裡,從物種保護到棲息地保護,從自然保護區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雅安保護大熊貓事業不斷升級,不但將大熊貓科學發現、保護、繁育、放歸的完整歷程呈現給世界,也將沉澱其間的大熊貓文化,傳承弘揚大熊貓文化的自覺行動
  • 牛兒吃好長得壯,開遠這裡的村民笑開顏
    牛兒吃好長得壯,開遠這裡的村民笑開顏 2020-05-21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印度將牛視為"聖物",不可宰殺,為何卻成為牛肉出口大國?
    印度將牛視為"聖物",不可宰殺,為何卻成為牛肉出口大國?於是進口牛肉開始大行其道,2018年,中國進口了60餘萬噸牛肉,佔國內牛肉總消費的15%.很多人都會認為國土面積遼闊,水草肥美的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是主要的牛肉出口國,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鄰居,印度在進入新世紀以後,多次成為全球牛肉出口第一大國。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2018年人口規模達到13.45億,僅次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何可以擁有巨大的牛肉出口能力呢?
  • 一山和牛:什麼是和牛?和牛的種類有哪些?
    因而掌握一定的牛排常識,對以後購買相關產品,會有明顯的幫助。今天,我們就先來聊聊「和牛」一詞。什麼是和牛?對於喜愛吃牛排、西餐以及習慣買進口牛肉的消費者來講,對於「和牛」這個詞並不陌生。因而和牛肉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貴的牛肉,其以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馳名於世。由於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細嫩、風味獨特,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營養價值極高,因而在日本被視為「國寶」,在歐洲市場也極其昂貴。就在前段時間,有關日本和牛的也出了一個新聞,對於和牛的基因,日本乾脆直接進行了立法保護。
  • 在印度牛被視為聖物不可以吃牛肉,最後牛都是怎麼處理的?
    在印度,很多牛得到的福利要比很多人得到的福利還要多、還要好。在印度,很多牛的生活基本上能夠得到保障,部分牛是能夠「頤養天年」的,而印度的人「英年早逝」的則比較多。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印度現在牛的數量已經超過3億頭了,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多。在印度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頭牛了,這個比例在全世界已經是最高的了。在印度牛被視為聖物不可以吃肉,最後牛是怎麼處理的呢?
  • 豐都放牛娃變身「牛」老闆 帶著村民踏上致富路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7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達元)「上半年出欄肉牛15頭,每頭牛平均體重在1000斤以上,按活體價14元/斤計算,扣除飼料等成本,純利潤有10多萬元。預計下半年還可出欄肉牛15頭,全年的純收入至少有20萬元。」昨(16)日,重慶市豐都縣三元鎮何家壩村村民曾憲忠帶領著筆者參觀他家牛場時說。
  • 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2011年,旬邑彩貼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旬邑縣也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民間剪紙之鄉」。 蓬勃發展的傳承隊伍 68歲的何愛葉如今是旬邑彩貼剪紙的「扛旗」之人,也是旬邑彩貼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
  • ...文化藝術傳承中心走進鄉村服務農民 在基層演出實踐中汲取養分
    記者張旭報導 嘹亮的歌聲、絢麗的舞蹈、優美的音樂……村民看得高興、聽得入迷。連日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先後來到喀左縣尤杖子鄉後鋼溝村、平房子鎮三臺子村開展送戲下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