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理論能量密度高和硫資源豐富,鋰硫電池代表了下一代高能電池的發展方向。通過多種綜合策略,鋰硫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安全問題仍然是限制其實際應用的瓶頸之一。這主要源於電池中高度易燃的有機溶劑和硫正極(黑火藥),以及循環過程中形成的高度活潑鋰枝晶。如何構建本徵安全的鋰硫電池,同時不犧牲其電化學性能,是鋰硫電池推向實際應用進程中的主要挑戰。
上海交通大學王久林研究員團隊從2007年就著手研究高安全鋰硫電池,創製的S@pPAN硫複合正極材料具有本徵不燃優點(熱裂解的PAN為固體阻燃劑),並採用多種阻燃添加劑消除了有機溶劑燃燒隱患(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0099;Chem. Commun., 2014, 50, 7011;J Power Sources 2013, 223, 18)。為確保鋰硫電池在充放電循環全周期安全,該團隊進一步採用阻燃劑作為電解質溶劑成分(Chem Commun, 2018, 54, 4132)。
近期,該團隊在本徵安全鋰硫電池研究方面獲得了新的突破。採用雙氟磺醯亞胺鋰(LiFSI)溶於磷酸三乙酯(TEP)和高閃點氟代醚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體積比1:3)獲得了飽和電解液,其中鋰鹽濃度:1.1mol/L。相比於高鹽濃度體系,該電解液體系具有低成本、低黏度等優點,而且進一步增強了高鹽濃度體系對鋰負極的保護。該本徵阻燃電解液(IFR)具有優異的鋰金屬沉積溶出效率(高於99%),獲得無枝晶的鋰沉積形貌,即有效地消除了金屬鋰負極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在常溫下鋰對稱電池(0.5mA cm-2/1.0mAh cm-2)壽命超過2400小時(100天)。在高溫(60°C)測試條件下獲得了微米級而且緻密的鋰沉積形貌。與高硫含量(52.6 wt%)的S@pPAN正極匹配時,60°C下正極材料比容量(840.1 mAh g-1,基於整個複合材料計算)和高的硫利用率(95.6%)。該體系的優點在於60°C高溫條件下,實現了安全特性和電化學性能協同提升效應。
相關工作已在線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文章第一作者為碩士研究生楊慧軍,通訊作者為王久林。該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資助(21333007, U1705255)。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anie.20181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