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中科院動物所金萬洙研究員作頂級醫學期刊 GUT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人參提取物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機制,這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人參研究領域中發表的最高水平學術論文。
肥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它導致各種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肥胖是由於能量攝入高於能量消耗,從而導致白脂肪組織(WAT)中以甘油三酯形式儲存的能量過多。
先前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組織(BAT)有助於控制體重和抵抗肥胖,因此增加棕色脂肪組織活性可能是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腸道菌群是肥胖症患者獲取和儲存能量的重要環境因素,先前的研究已經提出了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的策略來預防和治療肥胖,如利用益生元和益生菌可以改善宿主代謝,減少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疾病。
傳統中醫藥(TCM)多為口服,在治療各種疾病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參自古以來擁有「百草之王」的美譽,更被東方傳統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人參被廣泛用作傳統藥物或功能性食品。人參皂苷是人參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包括具有抗肥胖和肥胖相關疾病的作用,其在被血液吸收之前可通過腸道微生物群的去糖基化反應代謝為稀有的皂苷(如人參皂苷CK)。此外,研究表明長期服用人參提取物(GE)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然而人參與腸道微生物群、次級代謝產物和肥胖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2019年11月19日,中科院動物所金萬洙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在著名醫學期刊GUT雜誌發表了題為:Myristoleic acid produced by enterococci reduces obesity through brown adipose tissu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參提取物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機制,是目前全球人參研究領域中發表的最高水平學術論文。
GUT雜誌,是英國胃腸病學會的官方期刊,在胃腸病和肝臟病學科的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二,該期刊主要發表與消化道、肝臟、膽道系統和胰腺相關的一流臨床研究文章,最新影響因子為17.943。
該論文的第一單位為延邊大學。
膳食纖維對能量代謝具有有益作用,並且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上。該研究專注於人參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旨在確定能夠調節人參抗肥胖作用的特定菌株及其代謝產物,尤其是長鏈脂肪酸(LCFA)。
該研究通過人參提取物(GE)灌胃 Db/db 小鼠,採用 16S rDNA 高通量測序法評價人參提取物(GE)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為了確定候選脂肪酸,研究者對血清和培養基樣品進行了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
該研究發現人參提取物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的組成,富集腸道內糞腸球菌(E. faecalis),促進其產生不飽和長鏈脂肪酸-肉豆蔻油酸(MA)參與機體能量代謝。進一步研究發現,糞腸球菌(E. faecalis)和肉豆蔻油酸(MA)可以通過激發棕色脂肪(BAT)的產熱活性和誘導米色脂肪的形成來減少脂肪囤積,改善肥胖。
人參提取物(GE)改變db / db小鼠的微生物群組成
此外,研究者通過CRISPR-dCas9技術發現糞腸球菌(E. faecalis)表達的醯基輔酶A硫脂酶(ACOT)可促進肉豆蔻油酸(MA)的生物合成。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首次證明除了短鏈脂肪酸外,長鏈脂肪酸(如肉豆蔻油酸)能夠改善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症候群,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總之,該研究通過整合腸道微生物群、血清代謝組分和棕色脂肪組織的數據證明了人參提取物-糞腸球菌-長鏈脂肪酸(特別是肉豆蔻油酸)軸通過增加棕色脂肪組織活性和米色脂肪形成來抵抗肥胖。該研究表明了人參可用於開發抗肥胖藥物的可能性,對於發揚我國人參文化及發展人參產業意義重大。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延邊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項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優秀中青年培育基金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19/11/18/gutjnl-2019-3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