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我國學者發現人參提取物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治療肥胖

2020-12-05 騰訊網

2019年11月19日,中科院動物所金萬洙研究員作頂級醫學期刊 GUT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人參提取物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機制,這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人參研究領域中發表的最高水平學術論文

肥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它導致各種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肥胖是由於能量攝入高於能量消耗,從而導致白脂肪組織(WAT)中以甘油三酯形式儲存的能量過多。

先前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組織(BAT)有助於控制體重和抵抗肥胖,因此增加棕色脂肪組織活性可能是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腸道菌群是肥胖症患者獲取和儲存能量的重要環境因素,先前的研究已經提出了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的策略來預防和治療肥胖,如利用益生元和益生菌可以改善宿主代謝,減少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疾病。

傳統中醫藥(TCM)多為口服,在治療各種疾病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參自古以來擁有「百草之王」的美譽,更被東方傳統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人參被廣泛用作傳統藥物或功能性食品。人參皂苷是人參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包括具有抗肥胖和肥胖相關疾病的作用,其在被血液吸收之前可通過腸道微生物群的去糖基化反應代謝為稀有的皂苷(如人參皂苷CK)。此外,研究表明長期服用人參提取物(GE)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然而人參與腸道微生物群、次級代謝產物和肥胖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2019年11月19日中科院動物所金萬洙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在著名醫學期刊GUT雜誌發表了題為:Myristoleic acid produced by enterococci reduces obesity through brown adipose tissu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參提取物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肥胖的作用機制,是目前全球人參研究領域中發表的最高水平學術論文。

GUT雜誌,是英國胃腸病學會的官方期刊,在胃腸病和肝臟病學科的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二,該期刊主要發表與消化道、肝臟、膽道系統和胰腺相關的一流臨床研究文章,最新影響因子為17.943。

該論文的第一單位為延邊大學

膳食纖維對能量代謝具有有益作用,並且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上。該研究專注於人參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旨在確定能夠調節人參抗肥胖作用的特定菌株及其代謝產物,尤其是長鏈脂肪酸(LCFA)。

該研究通過人參提取物(GE)灌胃 Db/db 小鼠,採用 16S rDNA 高通量測序法評價人參提取物(GE)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為了確定候選脂肪酸,研究者對血清和培養基樣品進行了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

該研究發現人參提取物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的組成,富集腸道內糞腸球菌(E. faecalis),促進其產生不飽和長鏈脂肪酸-肉豆蔻油酸(MA)參與機體能量代謝。進一步研究發現,糞腸球菌(E. faecalis)和肉豆蔻油酸(MA)可以通過激發棕色脂肪(BAT)的產熱活性和誘導米色脂肪的形成來減少脂肪囤積,改善肥胖。

人參提取物(GE)改變db / db小鼠的微生物群組成

此外,研究者通過CRISPR-dCas9技術發現糞腸球菌(E. faecalis)表達的醯基輔酶A硫脂酶(ACOT)可促進肉豆蔻油酸(MA)的生物合成。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首次證明除了短鏈脂肪酸外,長鏈脂肪酸(如肉豆蔻油酸)能夠改善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症候群,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總之,該研究通過整合腸道微生物群、血清代謝組分和棕色脂肪組織的數據證明了人參提取物-糞腸球菌-長鏈脂肪酸(特別是肉豆蔻油酸)軸通過增加棕色脂肪組織活性和米色脂肪形成來抵抗肥胖。該研究表明了人參可用於開發抗肥胖藥物的可能性,對於發揚我國人參文化及發展人參產業意義重大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延邊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項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優秀中青年培育基金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19/11/18/gutjnl-2019-319114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助力中醫藥煥發新的生機
    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存在明顯失調,表現為某些產丁酸菌的豐度下降,而病原菌的數量增加。二甲雙胍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研究發現二甲雙胍似乎也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發揮作用。 靈芝在中國是一種廣泛應用的養生和治療藥物。靈芝的一種水提取物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發揮抗肥胖作用。靈芝菌絲體水提液可以逆轉高脂飲食誘導的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厚壁菌門比擬桿菌門的比值降低,含內毒素的變形菌門水平降低;它還可以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減少代謝內毒素血症。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並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輕體質量。  為了比較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似性程度,通過未加權的UniFrac計算Beta多樣性並進行主坐標分析。由圖5B可看出,雖然存在個體間差異,但經過FLS幹預的肥胖小鼠腸道菌群在不同時間點彼此分開聚集,表明在8 周時間內FLS幹預對腸道菌群組成有明顯影響。  5、FLS對高脂肥胖小鼠腸道菌群組成結構的影響
  • 為什麼中藥對症治療對2型糖尿病有顯著效果?腸道菌群可能是關鍵
    二、2型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 動物實驗與人體臨床研究證明,糖尿病人存在顯著的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組成有顯著差異。但是,不是所有糖尿病病人都是存在某些特定的菌群問題,它們的特徵可能與肥胖程度、病程等等有關,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單獨補充某些益生菌效果有限,需要綜合管理。
  • 腸道菌群與碳水化合物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動物和人類腸道內棲息著龐大複雜的微生物群體,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穩定性是評價宿主—微生物互利共生的一個重要參數,通常作為腸道健康的指標。碳水化合物可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節機體的健康,同時腸道菌群可通過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SCFAs來參與機體的代謝,兩者相互關聯,互相影響。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很多腸道菌群能代謝產生大量神經遞質及其類似物,此外腸道菌群的部分代謝物質也會通過免疫系統影響神經系統。在菌群影響下從外圍部位釋放的細菌及其因子或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質可穿過BBB,改變BBB完整性,改變BBB轉運率,或誘導屏障細胞釋放神經免疫物質。由菌群代謝產物,例如短鏈脂肪酸,可穿過BBB以影響腦功能。通過這些和其他機制,微生物組-BBB相互作用可以影響疾病的進程。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通過腸道菌群影響鼠類生長及其種群變化
    過去的研究強調氣候變化可通過改變動物的食物質量和數量,影響種群的發生。但是有關腸道微生物在種群調節中的作用基本是空白。鑑於腸道微生物在宿主營養吸收、生長發育、免疫和行為等多方面發揮的重要調控作用,該課題組提出氣候變化可依次通過改變植物群落結構、宿主食物組成和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改變宿主的適合度,發揮調節種群大小的作用。 本項研究基於內蒙古野外的大型圍欄實驗平臺,通過大規模人工增雨、營養成分和微生物組學分析,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植物、腸道微生物及鼠類生長和種群的影響。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約半數會存在貧血和營養不良的問題,病人表現為慢性腹瀉、下腹痙攣性絞痛、腹部腫塊,部分患者可有發熱、便血、消瘦、營養不良。當病毒、細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同時感染引發血管和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群紊亂,免疫調節失衡,腸道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 Nature新文章為人類腸道菌群研究提供結構基礎
    2017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通過結構生物學方法深入了解了腸道細菌攝取營養物質的過程,這為眾多腸道菌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腸道菌群-腸-腦」相互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 腸道健康如何影響疾病風險|維生素D|腸道菌群|...
    來自麻省總醫院兒童醫院腹腔研究和治療中心主任Fasano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了zonulin蛋白(連蛋白),這為研究腸道通透性功能的新方法打開了大門,不僅因為它影響腸道,而且還影響了整個過程中炎症和自身免疫的作用。
  • 環境汙染物通過芳香烴受體幹擾腸道菌群和宿主健康
    水生所在汙染物通過芳香烴受體幹擾腸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為AhR調控腸道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深層次證據,為類二噁英POPs的環境健康危害及風險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 前期研究發現,芳香烴受體(AhR)在調節汙染物的腸道菌群失調效應中起關鍵作用(Chen et al., 2018, Environ. Sci.
  •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助力腸道健康——訪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武慶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中提到了「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的治療建議,可見腸道微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作為對腸道微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的益生菌,近年來也頗受關注。 關於益生菌和腸道健康之間的關係、以及益生菌可以給人體帶來哪些益處?
  • Gut:Hp感染導致的菌群失調與胃癌相關
    「胃」是一個無菌器官,直到幽門螺桿菌(Hp)被發現,才打破了這一既往固有的觀點。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胃內微生物被發現和鑑定,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胃已經不再是一個「無菌」器官。近年已有很多研究顯示,Hp感染可導致感染者胃部菌群失調,當Hp成為感染者的胃部優勢菌群時,感染者會出現胃部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下降,而感染者出現的菌群失調與其所發生的臨床疾病密切相關。
  • 從代謝異常到癌症……《自然》綜述作息「混亂」對腸道菌群和健康...
    動物實驗表明,通過遺傳學方法擾亂中樞與外周生物鐘,能夠導致脂肪細胞肥大、脂肪肝、脂質代謝異常、高血糖與肥胖等多種代謝症狀;「日夜顛倒」的實驗動物,對葡萄糖的耐受程度及胰島素敏感性都顯著降低,它們的胰島B細胞功能也出現了明顯異常。這也得到了臨床數據的支持。例如,生物節律調節蛋白CRY2與PER2基因突變人群的血糖較之其他人群表現出了明顯的升高。
  • 貓咪腸道菌群失調可發展為敗血症!養護3大Tips請查收
    該如何治療菌群的失調?Step1 去除誘因首先確定引起腸道菌群問題的誘因,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病毒、寄生蟲感染或者食物原因、肝腎功能受損、糖尿病等。,必要時可進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確定治療方案。益生菌能產生大量的乙酸、丙酸等短鏈脂肪酸和酶類物質,降低腸道局部的 pH,抑制炎性因子的產生,修復損壞的腸黏膜,可與致病菌爭奪腸黏膜的黏附點,佔據優勢,參與構建生物屏障,競爭性抑制腐敗菌和致病菌的生長繁殖。而益生元如低聚果糖等可選擇性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繁幫助其形成微生態競爭優勢,優化腸道菌群平衡。
  •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 10:15:56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Ikuo Kimura、慶應義塾大學Koji Has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後代的代謝表型
  • 腸胃差的中老年人,要捨得吃幾種食物,保護腸道,調節腸道菌群
    歲月是把殺豬刀,連堅硬的骨骼都能慢慢磨損,誘發關節疾病,腸道更是會越來越差。中老年人很容易出現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情況,腸胃差,吃不香、睡不好。若腸胃差的中老年人,要捨得吃幾種食物,保護腸道,調節腸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