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2021-01-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

來自美國紐約Vassar學院的Hadley Creighton Bergstrom團隊在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Sex-specific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of aversive conditioning and basolateral amygdala dendritic spine density 的文章。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

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之後通過評估小鼠曠場實驗(Open field behavior),厭惡學習(cued aversive learning),情境回憶(context recall)和線索回憶(cued recall)行為來檢測小鼠行為變化。

結果顯示,ATM在不同性別之間誘導出不同的腸道菌群失調模式,對雌性的影響更大。小鼠行為也具有性別特異性的影響。在礦場實驗中,實驗組雄鼠而不是雌鼠表現出運動能力變化和焦慮樣行為的改變。實驗組的雌鼠(而非雄鼠)表現出厭惡性記憶獲得和線索回憶障礙。ATM對先前鞏固的恐懼記憶的喚起沒有影響,表明腸道菌群紊亂會優先影響厭惡性學習。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基底外側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主要神經元的形態發現,ATM可以對不同性別的神經棘密度產生不同的影響。實驗組雄鼠比雌性小鼠的BLA神經棘密度高,實驗組的雌雄小鼠都比對照組神經棘密度高。

這些數據揭示了不同性別的小鼠腸道菌群對厭惡性調節,焦慮樣行為和BLA神經元結構的影響亦不同。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1/2020.07.21.213116.

來源:BioartReports

相關焦點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然而,胡柚黃酮與肥胖宿主腸道菌群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3)細菌酶可產生神經毒性代謝物,如D-乳酸和氨,甚至有益的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也可能發揮神經毒性。(4)腸道微生物可以與人類產生相同的激素和神經遞質。這些激素的細菌受體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和毒力。(5)腸道細菌直接刺激腸神經系統的傳入神經元,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發送信號。通過這些不同的機制,腸道微生物塑造了睡眠和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的應激反應的結構。
  • 攻擊行為如何被大腦控制?科學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調節開關」
    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攻擊行為的「調節開關」。據許曉鴻研究員介紹,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後,從調整自身狀態,到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大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二、幫助消化食物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一些重要的維生素,維持正常的腸道運動這個大家都知道,胃兼有消化、吸收和內分泌功能,胃的消化功能是藉助於胃液的化學作用和胃運動的機械作用,經過咀嚼和吞咽,在受胃液的水解作用和胃運動的研磨,變成食糜,逐漸進入十二指腸,小腸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黏膜能合成與分泌多種酶類、磷脂類物質,參與機體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代謝活動的調節。
  • 腸道菌群助力中醫藥煥發新的生機
    青春雙歧桿菌在緩解便秘方面表現出菌株特異性的作用。 肥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世界有近12%的人肥胖。肥胖小鼠的擬桿菌門細菌數量比瘦鼠少50%,相應的厚壁菌門細菌數量更多。此外,在肥胖者中也觀察到了了類似的結果。飲食幹預可能調節腸道菌群,有助於體重減輕,增強腸道屏障完整性,減少循環中的抗原負荷,最終改善炎症和代謝表型。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出來調節胃酸只玩,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導致胃飢餓素的減少,參與食物的調節作用。 如果我們的腸胃中沒有這種細菌那麼就會導致胃飢餓素分泌增加,導致更大的食慾。很不幸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幽門螺旋桿菌的名聲不好,因為它可能會導致易感人群的胃潰瘍甚至胃癌;因此,大多數選擇使用抗生素將其從我們的胃中根除。
  • 腸道菌群與碳水化合物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動物和人類腸道內棲息著龐大複雜的微生物群體,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穩定性是評價宿主—微生物互利共生的一個重要參數,通常作為腸道健康的指標。碳水化合物可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節機體的健康,同時腸道菌群可通過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SCFAs來參與機體的代謝,兩者相互關聯,互相影響。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同樣,另一項研究指出對患有抑鬱樣特徵的齧齒動物施用益生菌可以減少這些特徵,從而使齧齒動物恢復正常行為。所有這些表明,腸道菌群的外部操縱具有進行新的心理健康治療的潛力。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不同。與健康個體相比,它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性較少。《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對於消除小鼠的恐懼反應至關重要。
  • 大腦與腸道的對話橋梁「腸腦軸」
    現代科學帶來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和微生物控制的!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次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圖:乍一看,腦殼裡面裝的是大腦。但是仔細一看,居然是一副大腸,還布滿了微生物~諸多文獻已經報導了腸道菌群失調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許多不良反應,促進了人類許多慢性和急性疾病。
  • GUT:我國學者發現人參提取物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治療肥胖
    先前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組織(BAT)有助於控制體重和抵抗肥胖,因此增加棕色脂肪組織活性可能是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腸道菌群是肥胖症患者獲取和儲存能量的重要環境因素,先前的研究已經提出了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的策略來預防和治療肥胖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胃差的中老年人,要捨得吃幾種食物,保護腸道,調節腸道菌群
    這些價格不便宜的堅果,很少有中老年人捨得吃,但其中的營養價值卻非常高,比如花生中富含維生素B群,而在核桃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都能夠幫助改善腸胃,保護腸道,調節腸道菌群。堅果的種類很多,市面上也有不少混合種類的堅果,中老年人要捨得吃堅果,對保護腸道更有幫助,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中大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維生素E以及各類礦物質,在食用後都能夠起到保護腸道,調節腸道菌群的作用。建議腸道差的中老年人每天吃一小把堅果,排洩更正常。
  • 世界自閉症日: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也不要忽視口腔菌群
    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以影響各種複雜的行為,包括社交行為、情緒行為和認知行為。越來越多的實驗動物研究以及少數的人體臨床研究表明,調節腸道菌群確實對於自閉症的治療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下,口腔細菌可能是一些腸道病原體的重要來源,加重腸道疾病。 口腔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我們知道,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微生物-腸-腦軸影響宿主的行為和神經發育。腸道菌群或其代謝物的失衡可能會影響一系列複雜的行為,並影響大腦發育和調節認知。
  • 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
    阿爾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會讓老人的行為能力受損,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對老人健康危害很大。現在我國的相關疾病發生也越來越多,每年有幾百萬老人確診。怎麼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生呢?降低高風險因素是關鍵。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需要好好改善。
  • 「腸道菌群-腸-腦」相互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 過敏,溼疹,生長緩慢,竟和腸道菌群有關?
    ,那麼這些症狀就有可能和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了。 寶寶有時會出現腹瀉、便秘等胃腸道症狀,這可能是病原體比如輪狀病毒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寶寶飲食結構不合理等等,在排除了這些因素後,則說明有可能是寶寶腸道菌群出了問題,建議考慮給寶寶做腸道菌群檢測。此外寶寶過敏也常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也可以檢測一下腸道菌群。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 10:15:56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Ikuo Kimura、慶應義塾大學Koji Has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後代的代謝表型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類似地,在一個由愛爾蘭成年人和老年人組成的數據集裡,報導了6個共豐度類群(co-abundance groups, CAGs),且證明健康人群都具有和原始腸型相對應的網絡結構。因此,有別於聚類和建模方法,細菌共存網絡是另一種解釋這些聚集群落主要特徵的方法。理論研究已經證明在具有不同相互作用強度的群落中容易產生類似於腸型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