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傷害的事件在生物之間是時有發生的,哪怕是同物種也會經常為了食物等因素進行爭鬥與傷害。龜龜之間的打架也是經常有的,嚴重的甚者會打殘、打破相或者會出現死亡。而且比較多地出現的是咬尾事件。很多好好長長的尾巴,被同伴這麼一咬,就斷了,破相了還留下了傷口要癒合。
如果不及時處理斷尾,會持續性受到其他龜的攻擊。一是受傷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容易被同伴或者天敵攻擊的;二是受傷的部位有腥味,會被誤以為是食物而受到攻擊的。咬尾嚴重的整個尾部都沒有了,甚至露出了內部臟器,這就……恐怕回天乏術了。
如何在日常的飼養中防止咬尾呢?一起探討探討。
首先,咬尾多數都是因為互相打鬥、同伴誤傷所致。然而多隻龜擠在一個小環境裡,發生打架的概率就會大很多。就好比我們好多人合租一套小房子,時間長了也會有摩擦和矛盾。環境太小,龜就會為了爭奪活動空間和領域發生爭鬥,咬尾也不稀奇了。所以,養龜不嫌環境小, 你能給越大就越好。
其次是餵食的時候。食物對於生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界中拼個你死我活的除了爭奪配偶就是爭搶食物了。餵食我們儘量做到定點定時定量比較好。而且餵食的時候最好能夠觀察到每隻龜的狀況。一是看看龜的健康,二也是為了防止爭鬥時候可以及時出面制止。另外,餵食最好均勻些,儘量保證每一隻龜都可以吃到東西。除非你是大戶,飼養者很多龜,那就沒辦法了,不能照顧到全部的。
再者餵食完之後,有可能會產生食物殘渣。食物殘渣附著在龜的尾部也不是不可能。若是水質很差,還是採取換水適宜,換水的時候注意一下龜的周身是否有食物附著。不過這發生的概率較小。
如果是龜剛到家不久,最好是不要馬上布置在強光的地方。龜會因為緊張不適應,而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咬傷同伴。
對於咬尾了要怎麼處理?首先還是應該對「病號」進行隔離。不然就像前面說的,受傷的部位會有腥味,其他龜會誤以為食物繼續撕咬,那就悲劇了。隔離後,對被咬的部位進行消毒,然後幹養,幹養的時候少打擾也別在幹養的時候曬太陽,這個就相當有危險性哦。注意幹養不是一味的不接觸水,定時的補補水還是要的,對於水龜來說。
即使我們在飼養中不在意龜的品相,但也得重視咬尾的問題。尾部就是龜的肛門口所在地,咬的太深入會直接導致龜的內臟外露或者感染至內臟,這都是危及龜生命的。小問題不注意,發展成大問題就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