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龜龜之間的咬尾,直叫人拍大腿啊!這應該是除疾病之外,最令養龜人心痛的痛點吧。尤其對於養戶而言,咬尾沒有預防好,不僅大面積發生,甚至是引起龜的死亡,而且影響龜的賣相,真的是大大的損失。被咬尾的龜就成了「雞肋」了。對於一些不了解的龜友來說,還指望著龜被咬掉的尾巴能重新長出來,這就不太可能咯,斷了就是斷了,成為龜永遠的傷痕。本來完美長長的尾巴,很是偏亮,一旦斷了不僅有傷口需要治療,而且還是終生的破相,所以怎麼預防咬尾也是玩家們一直努力的。
之前我們有說過,引起龜的咬尾主要有這幾個原因:1、飼養密度過大,導致龜與龜之間的衝突增加,造成打架誤傷;2、環境不熟悉,緊張,強光引起的不適才會傷害其他夥伴;3、腐皮、換水不及時,導致尾部有腥臭味,其他同伴誤以為是食物才下口咬傷的。而且這些多發生在長尾巴的國龜身上,草、花、南石這些咬尾比較常見,有的都咬到根部了,甚至露出了裡面的組織,那就沒啥救的了。上次也是有個龜友問小編:咬尾把屁股裡的東西要出來了怎麼辦?只能說可惜了......
像蛋龜,其實咬尾發生的比較少,畢竟尾巴天生就短,想咬著都難,哈哈。確實小編也見過蛋龜同類下口的,但是因為短,稍微縮進了一點就咬不著了。還有西非、蛇頸這樣的熱帶龜也是。巴西臉一類的龜,尾巴相比蛋龜類的要長,還是偶有發生咬尾事件的,只不過少很多。
咬尾,真的還得從預防抓起,一旦發生,就基本很難逆轉了,除非還是一點小傷口的時候,發現早可以及時制止。小編曾經也是弄了五十隻草苗飼養,哈哈,嘗試大規模。但是像我這種嘗試為了探索是可以的,要是是有目的性的舉動,就顯得極其不理智了。數量大的飼養和我們愛好個位數飼養,就不是一個級別的。那時也是咬尾嚴重,能完好的所剩無幾,而且一段時間後體格大小差異就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通過當時對大佬的請教,除了飼養密度需要控制外,你光有普通躲避處還是不夠的,你得弄些水草或者我們的仿真水草,製造一種環境,讓龜有的玩耍和分散注意力,減少咬尾。
最近小編也是發現,尤其在春秋季節的時候,溫度適宜但並不會很高,這時候,我們的環境清潔也尤其重要。長時間的餵食,即使有過濾的存在,也會在飼養容器的表層形成一層絮狀汙物,也有很多會是粘附在龜的尾部上。主要是食物被咬碎的碎屑和糞便等其他汙物聚集而成的。這種在水裡時間長了自然會變質形成一種腥臭味,也會招來同伴的互相傷害。尤其在春秋季要留意對龜體的清潔,如果有少量的水黴出現,更是幫助吸附這些雜質,提高風險。
不過龜的四肢和尾巴是比較難清理的位置,我們保持水體和容器的清潔,是可以減輕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如果發現龜體也有出現類似汙物,個人做法還是用紙巾或者棉籤擦拭去除,可能並不會去除很乾淨,至少可以減輕。
其他形式的折斷、或者營養不良斷裂脫落,就不屬於咬尾了,不過也是你得時刻留意的,如果你想要完美的龜龜在。
控制咬尾,就要控制:密度、環境、龜種、還有潔淨度,根據季節不同,調整預警級別。哈哈,現在知道一隻精品龜得有多難得了吧,除非花大精力單間飼養,特殊待遇。不過這也只是小編個人見解罷了,大家有什麼寶貴的意見歡迎留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