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腿」,進化成了「蝴蝶的翅膀」?科學家還真找到了證據

2021-01-09 姿勢分子knowledge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如果我說,蒼蠅、蜜蜂這樣的昆蟲綱動物,最初都是由螃蟹、龍蝦所屬的甲殼類動物演化來的,你會相信嗎?

外形差異巨大的「近親」

乍聽之下覺得奇怪,但是想一想又覺得非常合理。二者同屬於節肢動物門,其中很多其他綱的動物,都被一些人誤認為是昆蟲,比如蠍子、蜘蛛都是蛛形綱動物、潮蟲屬於甲殼綱,都像其他蟲子一樣讓人感到噁心。當然,今天我們說到的不是這幾種動物,而是節肢動物門的另一個分支——甲殼類動物。

事實證明,這些甲殼類動物確實和昆蟲們有些「血緣關係」。最新的研究表明,今天遍及世界各個角落、數量極其龐大的昆蟲家族,正是由甲殼類生物演化來的。

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地球上最早的昆蟲出現於大約4.8億年前,是從生活在水裡的甲殼類生物演化的。它們首先逐漸離開了海洋,嘗試在陸地上生活,並且享受到了陸地所帶來的好處,長期定居下來。

在大約8000萬年後,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開始向陸地發展,陸地生態系統越來越複雜,昆蟲的祖先們不得不一躍而起,飛上了天空。考慮到翼龍所在的恐龍時代開啟於大約2.25億年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以及哺乳動物出現於大約2億年前,那麼昆蟲的的確確是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動物,比其他任何飛行動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都長了至少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隻飛行的昆蟲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它的翅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甲殼類動物的腿?

數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我們都知道,物種的進化源自於基因突變加自然篩選,而基因突變又是不定向的。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把昆蟲的翅膀出現歸因於隨機的新組織結構所產生的。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昆蟲的翅膀是從甲殼類動物已有的組織結構中變化而來的。

最開始,人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了鰓上,因為鰓既有關節也有肌肉,符合翅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甲殼類動物在幼年的時候,鰓的外形也和昆蟲翅膀非常相像。

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昆蟲翅膀的來源可能並非是鰓,而是腿。奇怪了,翅膀看似都在昆蟲後背上,腿都在身體下方,為何科學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有兩項研究給出了證據。

第一項研究來自於對一種名叫Parhyale hawaiensis的蝦的研究,通過基因敲除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其體內有類似於昆蟲翅膀的基因網絡,而這段基因控制的正是它的甲殼和最靠近身體的腿部。這意味著甲殼類動物的腿就有可能從體壁擠出來,最終演化為翅膀。

同樣的,第二項研究也採用了基因敲除技術,對果蠅等昆蟲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昆蟲的三對足,和甲殼類動物的前三對足幾乎完美匹配。也就是說,在從甲殼類動物演化到昆蟲的過程中,前三對足沒有任何變化。

那麼問題來了:第四對足去哪了呢?

遺失的雙腿

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Heather Bruce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發表於1893年的一篇論文中,作者指出昆蟲的這一對足已經融入到體壁中,甚至有的在胚胎時期就融合在一起了。

她並不滿足於這個答案,並且繼續查閱資料。在一篇發表於20世紀80年代的論文中,她似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新鮮的觀點:這兩條腿不僅融進了體壁,而且腿上的葉片慢慢移動到了背部,形成了昆蟲的翅膀。

Bruce對這個說法很感興趣,馬上和她的同事們利用基因組和胚胎的數據進行驗證。結果發現,論文所說的完全正確:首先,近端腿的葉片會融入體壁,然後最近的部分會逐漸向上移動,一直到背部,最終變成了翅膀。

這兩項由不同的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的論文,雖然在有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在昆蟲翅膀的來源方面達成了一致。在閱讀了這兩篇論文後,相關領域的專家評論說:「關於腿部和翅膀的基因的互補性觀點,讓這兩個團隊在回答關於甲殼類動物轉變為有翅膀的昆蟲的一些關鍵問題時形成共識。他們認可昆蟲的側體壁與Parhyale蝦近端腿來源相同的說法,也認可甲殼類動物腿部融入體壁後形成了翅膀的理論。 」

分歧

當然,雙方也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高度一致。

第一項研究中的科學家認為,昆蟲的翅膀進化採用的是雙重起源的模式。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不僅僅是融入體壁的腿,連體壁也參與到了翅膀的形成過程。

而對於第二組研究人員來說,他們認為在形成翅膀的過程中,基本上只有那兩條腿的參與。兩條腿先是融入到體壁內,然後再從背後擠出來,形成翅膀。

不管怎麼說,至少在昆蟲翅膀來自於甲殼類動物腿部的說法,雙方達成了共識。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昆蟲的翅膀是新演化出來的身體部分,並且因此而感到非常有趣。事實證明,沒有什麼是全新的,通過基因組的比較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昆蟲的翅膀也只不過是從已有的身體部位演化來的,只不過這個來源仍然還有些不清楚的地方。

好在通過基因組的研究,這些謎題正在一點點被破解。在本次研究之後,我們也更加意識到節肢動物門裡的昆蟲和甲殼類動物之間,竟然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通過現今世界上的甲殼類動物及其身體上的各個部位,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它們和昆蟲的歷史。

不管怎麼說,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真實答案了。在大約4億年前,地球上第一隻飛行動物是如何上天的,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儘管我們在這件事發生的4億年後才出現,但我們已經接近看到事情的真相了。

相關焦點

  • 昆蟲的翅膀可能是從甲殼綱動物的腿進化而來的
    地球上最早的翅膀可能是由一種不能飛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快速爬行的腿進化而來的。 今天,現代的螃蟹、龍蝦、蝦和小龍蝦有時被稱為海洋的蟲子,作為節肢動物家族的一部分——以強壯的體甲和分節的關節為特徵——這個名字確實說得通。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雖然這個觀點只是一種假說,想要徹底證實還需要大量的證據,不過,在1998年,在我國遼西地區採集到的一塊恐龍化石,卻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定的佐證。科學家們將這種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獸腳類恐龍稱作「中國鳥龍」,發現它的結構上,和鳥類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 據說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猿猴進化成人類的中間證據,是這樣嗎?
    據說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猿猴進化成人類的中間證據,是這樣嗎?為什麼?就不用「據說」了,確實沒找到。但現在玩進化論的,誰還只認為是一個不斷挖化石,然後做填空題的事業,我不得不說「同學,醒醒吧,大清亡了都一個多世紀啦,誰還這麼蠢啊!」
  • 科學家稱竹節蟲翅膀失而復得證明進化論有誤?[圖]
    美國科學家稱,基因分析顯示,某些竹節蟲在進化過程中至少4次失去又恢復了翅膀。東方網1月17日消息:這種280釐米長的Leprocaulinus竹節蟲原產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今天竹節蟲家族中的許多成員都像Leprocaulinus一樣失去了翅膀,而它們的一些親戚卻仍然擁有翅膀。科學家發現,某些種類的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失去又重新獲得了飛行的能力。這一現象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本身也許需要進化了。
  • 丟了一側卵巢之後,恐龍進化成鳥類,科學家找到恐龍沒毀滅的證據
    據報導,日前,來自我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周忠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一起,在最新的一期《生物通訊》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為此前困擾古生物學界多年的難題,找到了解題方向。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表示,鳥類的祖先應該是一種小型的長有羽毛的獸腳類恐龍,而且一開始它們也並不會飛,只不過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擁有了飛行的能力。
  • 人類進化史存質疑?科學家有證據顯示,人類是從海洋生物進化而來
    但是現在卻有科學家表示,其實腹肌是人體是由海洋生物進化的證據。 人類也是由海洋中的生物變化而來的,他們認為人類是由海洋中的生物——魚進化而來。並且人們嘗試從人的身上找到還保留著魚的特徵的事物,而人們在腹肌上找到了證據。
  • 鳥類進化最初階段 "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圖)
    上圖:原始鳥類腿羽演化示意圖。許益珂繪 左圖:會鳥復原圖。李榮山繪   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科學家們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在後肢上長著羽毛,這是不是意味著,在鳥類進化的最初階段,「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證明了這個猜測——最早的鳥類曾經四翼飛翔。《科學》雜誌日前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是由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和徐星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的。
  • 酸化如何折了海蝴蝶的「翅膀」
    酸性海水會損傷蝸牛的貝殼。科學家預測,至少一半的這種損害與人為排放有關。 該研究的負責人、西雅圖市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生物海洋學家Nina Bednar?觢ek表示,這種傷害的「絕對空間幅度讓我感到驚訝」。研究人員發現蝸牛能展示出對腐蝕性海水的抵抗力,因此「這是我們之前未曾預測到的」。科學家還表示,隨著排放的繼續,這種情況可能會惡化,而隨著海洋食物鏈被打破,那些以翼足類動物為食的生物也兇多吉少。
  • 五億多年前的「麒麟蝦」填補進化關鍵空白
    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裡就特別提到,複雜動物在寒武紀突然出現是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將「達爾文的困惑」推向頂點。因為澄江動物群中的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圖一)。
  • 人類並非進化而來,而是其它文明的「創造物」?科學家拿出證據!
    科學家發現證據!自古以來人類都在探究一個問題,便是人類究竟從何而來,又是怎樣在地球上出現的這一問題,似乎是個無解沒有問題,起初大家認為是女媧造人才出現了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大家有了主觀意念才意識到,女媧造人只是一個傳說,隨後出現達爾文的進化論讓大家意識到,人類是通過猿猴一點點進化而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懷疑進化論,難道人類的出現和地外生命有關?生命從何而來?
  • 生命進化真神奇!科學家找到新證據,發現雞可能是霸王龍的後代
    經過3000多萬年的演變,地球上開始出現第二代霸主,人類的老祖先森林古猿,經過3000萬年的進化,最終進化成為如今地球第二代生物霸主。根據科學家們估算,霸王龍的平均咬合力為12噸,最大咬合力達到20噸,這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把一顆顆尖銳的牙齒施加20噸的重力咬在你身上,這樣的力即使骨頭都能夠咬碎了。
  • 蝴蝶翅膀,也有透明的
    一組組「透明蝴蝶」的圖片在網上火了一遍又一遍,圖裡的那幾種蝴蝶的前後翅大部分清澈透明,只能看見翅脈,點綴些許花紋和眼斑,妖豔與空靈並存。它們美得那麼不真實,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這幾隻蝴蝶是用圖片處理軟體製作的(俗稱PS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 蝴蝶的翅膀為什麼五彩斑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在陽光下看見蝴蝶藍綠色的翅膀總閃耀著彩虹色的金屬光澤。  蝴蝶的鱗片有兩層——表層和底層,往往底層以棕色和黑色等暗色為主,而表層顏色較為豐富,以亮色為主。雖然每個鱗片僅有一種顏色,但不同顏色的鱗片如屋瓦般有序地覆蓋著,於是構成了蝴蝶翅膀多樣的花紋。
  • 原神蝴蝶翅膀有什麼用 蝴蝶翅膀怎麼得
    原神蝴蝶翅膀是一類重要的鍊金材料,配置後可以提升角色的強度和輸出量,帶來額外的收益。那麼,原神蝴蝶翅膀有什麼用呢?蝴蝶翅膀怎麼獲取呢?部分小夥伴對此有所疑問。因此,這裡我們帶來了最全面的講解,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或啟發,快來GET吧。
  • 科學家從基因找到血緣證據
    這種不屬螞蟻類的白蟻,據科學家透過基因比對取得證據,發現白蟻是由蟑蟑螂演化而來,也就是說,蟑螂是白蟻的祖宗。研究團隊認為,美洲大蠊和白蟻遺傳的基因相近是「白蟻由蟑螂進化而來的重要證據」,但是,以目前的結果來看,「只能確定蜚蠊是白蟻的祖先,而是由哪一種蜚蠊進化而成的,還並不清楚。」據了解,美洲大蠊再成長蟲其實會定期繁殖,甚至可以單性生殖,就算卵沒有經過受精也能發育後代,這也為什麼蟑螂永遠殺不完的原因。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但顯然他們並不能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中提取早已斷鏈的DNA,想通過恢復基因來復活恐龍的想法可能無法實現。古生物學家在關於復活恐龍的研究過程中,竟發現有種恐龍從未滅絕,並進化至今。在人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鳥類動物,就是由飛行類的恐龍進化而來的。
  • 螃蟹是如何進化來的?過程很複雜
    想像圖什麼使螃蟹成為螃蟹?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一種奇怪的新化石蟹和一項大規模的新基因研究為這些動物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這種螃蟹似乎是在今天的幼蟲和成年螃蟹中看到的所有特徵的混搭,例如大球莖眼,大型槳狀前肢和類似腿的口器。「它更像是螃蟹世界的鴨嘴獸。」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耶魯大學和阿爾伯塔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JavierLuque說。
  • 萊因的眼睛:蝴蝶,蛾眼點可能看起來相同,但可能會分別進化
    一些蛾和蝴蝶用來抵禦捕食者的標誌性眼點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進化,從而洞察了這些昆蟲如何變得如此多樣。一項新的研究操縱了蛾eyes的早期眼點發育,以測試這種翼狀圖案在蝴蝶和蛾中是否同樣發育。結果表明,即使在同一家族的蛾類中,眼點的潛在發育也有所不同,這表明蛾和蝴蝶獨立地進化了這些模式。主要作者安德烈·蘇拉科夫(Andrei Sourakov)表示,影響眼點的形成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遺傳和環境在蛾和蝴蝶翅膀模式中的各自作用。佛羅裡達博物館McGuire鱗翅目和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收藏家蘇拉科夫說:「超過2億年前,飛人偶然發現了非常成功的進化設計。」
  • 長「翅膀」的海蝴蝶蝸牛,1到15毫米大的小蝸牛在水中「飛行」
    原標題:長「翅膀」的海蝴蝶蝸牛,1到15毫米大的小蝸牛在水中「飛行」 海蝴蝶蝸牛(Limacina helicina)以8字形的方式拍打著它的兩個「翅膀」,在水中「飛行」。
  • 為什麼蝴蝶的翅膀會絢麗多彩? 為什麼蝴蝶的翅膀那麼漂亮?
    為什麼蝴蝶的翅膀會絢麗多彩? 為什麼蝴蝶的翅膀那麼漂亮?時間:2016-06-08 12:26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蝴蝶的翅膀會絢麗多彩? 為什麼蝴蝶的翅膀那麼漂亮? 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萬千數。首尾聯接數公尺,自樹下垂疑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