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交易自古到今靠的都是牛經紀,並不需要過秤,因為一頭牛可以吃近百來斤的水或食物,而火眼金睛的人通過敲敲打打,就能夠準確判斷出牛的真實分量,誤差不會超過兩斤,但是,能有這種功夫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每種牛肉吃起來肯定是不一樣的,土黃牛肉吃起來特別的清甜和鮮嫩,圈養和雜交的牛的肉質雖然很多油,但是它的肉就是沒有這些黃牛的肉吃起來香和清甜。
牛行裡基本以水牛和其他雜交牛為主,很難見到品相不錯的土黃牛,所以很多做餐廳的老闆在這塊感覺甚是苦惱,我有個朋友在做了餐飲後,他就一直在挖掘牛身上各個部位的吃法,而潮汕人會把牛肉分割出130多個部位烹煮,我朋友都能將牛肉細分到200多個,對於他來說,牛的每個部位皆是美食。
在吃貨的法則裡,是一定要有冒險精神的,要敢於嘗新,所以,我朋友從來沒有把他束縛在一張乏味的菜單上,廣東客家一直有吃牛頭的傳統,所以在先嘗試過後並不滿意,便自創了一道牛頭宴。
有些地方是有吃牛的文化的,將人家最好的東西學會來結合自己最好的東西便是恰到好處。
滄源是世界佤鄉,這裡有幾種牛的文化,處處可見以牛為形象的裝飾品。
牛頭宴是佤族的一道特色菜,以黃葉為原料加入佤族地區特有的香料,在大鍋中用柴火燉燒而成,有草果、八角、桂皮、小炒幹辣椒,這樣的話,它的味道就很快出來了,也是很香的。
煮了5個小時後充滿了佤族風味的滷牛頭便可以端上桌了。
牛舌牛耳牛臉牛鼻,各自的口感、乾爽、綿軟、勁道,各種香料在口中諸位紛呈,將古法牛頭配上本地的蘸料,一丁點的油膩都被化解於無形。
儘管來回一趟5000多米,也不會讓人覺得疲憊,於是,它在一回到家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古法牛頭創作。
將蒜頭、洋蔥煉出的香油配上香料,將味道練出來,再加上香茅、檸檬葉等一起入鍋,同時釋放一個牛頭搭配的十幾位配了不同的口感,隨意轉換,而紫蘇和牛肉是很搭配的,檸檬葉就比較清香,有點不同的酸漿,比如泡菜的那種油膩,而且吃起來味道會非常豐富。
吸收當地的傳統學為己用,加以自己的想像創作新的菜式,這就是一個廚師出身的吃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