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通過大西洋與地中海的聯繫來觀察大西洋的歷史概貌,這樣做效果會好些。從16世紀開始到1580年,伊比利亞人,即地中海人,著手在塞維亞和安的列斯群島之間橫渡大西洋,用皮埃爾·肖尼的話來說,這就是「塞維亞的大西洋航線」。此外,還有葡萄牙人以裡斯本為起點的漫無邊際的遠洋航行。除去少數法國海盜外,實際上沒有人能躋身於這些海上禁臠。沒有人能夠打斷或阻撓這些航行的發展。塞維亞的大西洋遠航在越過巴拿馬地峽後,同秘魯至阿里卡——波託西礦山的港口的海路連接起來。從1564年起,馬尼拉大帆船穿越太平洋,來往於阿卡普爾科和菲律賓之間,並有效地和中國經濟相會合。
葡萄牙人一開始就從海上航行到印度,隨後到達更遠的南洋群島、中國和日本他們還在非洲和美洲之間從事大規模的奴隸買賣,有時取道巴西的內地陸路,但更多是經過布宜諾斯艾利斯,使用拉普拉塔河的小船。世界經濟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流通體系。這個體系後來出過幾次故障,發生幾次「減速」,但總的說來,伊比利亞人的這次經濟高漲一直維持到1580年或更晚一些時候。證據是:運到塞維亞的白銀的數量和從「印度」返銷的各種商品的數量都在上升。這些商品是:皮革、染料木和胭脂蟲。後者是「俏貨」之一,批發商爭相趨利,密切注視行市起落。另一個證據是:在布爾戈斯判例彙編記載的眾多海上保險項目中,大西洋的保險費率也長期低於地中海。
此外,在1600年以後很久,裡斯本仍在香料貿易方面保持它的地位。隨著新教地區的私掠活動蔓延發展,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兩個巨人終於攜手聯合。而在1580年,誰也不會想到這是兩個衰弱的巨人的聯合。在這幅樂觀的畫面上,還必須添上幾道陰影,而且是濃重的陰影:大西洋的近程航線,即南北間的航線已經喪失。這條航線是在幾個世紀前被地中海人所奪走的。熱那亞的帆槳戰船於1297年實現了駛往布魯日的首次直接航行。20年後,威尼斯雙帆商船和其他許多船舶也進行了同樣的航行。遠洋航運的發達與香巴尼交易會的凋敝恰好同時發生。很多義大利商人從此經海路前往尼德蘭和英格蘭,並在那裡自由自在地安居樂業。遠洋航運的勝利立即使義大利取得有利地位。
義大利依靠它在黎凡特地區的殖民地以及在北方的帳房,擺脫了四周落後地區的包圍,一躍而成為最現代化且最富裕的地方。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歐洲在大西洋前沿地區的興旺發達,至少是在安達盧西亞、葡萄牙等地段,實際上為地理大發現作了準備。從15世紀中葉開始,大西洋的地位逐漸上升,但從中獲利的仍然是義大利的海陸商業體系。威尼斯和熱那亞當時主宰著英格蘭和佛蘭德的市場。這個體系要到16世紀才日趨衰敗。約在1550年前後北海、葡萄牙和安達盧西亞之間的運輸改由北方船隻承擔。20年後,在1568-1569年西班牙和英格蘭發生危機期間,伊比利亞人幾乎不得不完全放棄北方的航行。北方的帆船趁機進一步遠航直布羅陀,終於實現了對地中海的徵服,而在1550年以前,它們只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但是,這種進展畢竟為時已晚。位87歲的西班牙老人在1629年回憶往事時說,英格蘭的戰艦當時總共不超過15艘總之,對地中海來說,這些事意味著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損失,但對地中海國家來說,這不一定是災難性的損失。西班牙和葡萄牙動員它們的力量,其緊迫的目的是保障它們在大西洋上的遠程航路。比斯開的情形十分說明問題:正是比斯開向「印度之路」提供了最好的船隻;比斯開的大帆船駛往西印度群島。相反,1569年前把羊毛和白銀從西班牙運到安特衛普的雙桅船,現在卻很少出現在北方航線上。儘管出現了這些挫折,塞維亞和北方之間生死攸關的聯繫仍然保持下來。對於供應穀物、木材、鐵、火藥、布匹、五金和造好的船舶的北方人來說,西班牙之行的結果是帶回鹽、白銀等等。
這是因為伊比利亞半島擁有充裕的支付手段。因此,伊比利亞半島蒙受了損失,但在向義大利商人廣開大門的世界體系中,這些損失得到了彌補。義大利商人一開始就出現在裡斯本和塞維亞。熱那亞人推動了塞維亞的經濟起飛,並建立起必要的和緩慢的資金周轉。否則,大西洋兩側的任何往來都不可能。4西班牙經濟容忍了熱那亞人的介入,也容忍了佛羅倫斯人雖比較隱蔽但規模更大的介入。義大利的資本家——威尼斯的和米蘭的——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控制通向尼德蘭的交通要道。在安特衛普、紐倫堡,甚至在地球的另外一端的荷姆茲和果阿等地,都能見到威尼斯人和米蘭人。總之,地中海並非置身事外。或者說地中海到處插手。
地中海甚至通過熱那亞人控制西班牙王室的財政,通過貝桑松交易會控制歐洲資金的高層運動。這個總體系將經久不衰。在科內利奧斯·霍特曼率領荷蘭船隻繞過好望角之前,地中海沒有發生過大的災難。只是在百年經濟周期或早或遲發生劇轉時,這個體系才大傷元氣。在這樣的轉折中,通常是冒尖的部門最先受到打擊。然而,這種經濟退潮並非急轉直下。最有代表性的時期,可能是從1620年到1630年。當時,葡萄牙的「馬拉諾」,即並非真心改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往往作為北方資本家的代理人在西班牙的金融中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地位僅次於熱那亞商人。1628年8月8日,在哈瓦那附近的馬坦薩斯的沿海洋面,皮特·海恩率領的荷蘭軍艦包圍並俘獲了新西班牙的「艦隊和船隊」在我們看來,這些較晚發生的事件。
使慣常以1588年無敵艦隊的失敗作為轉折點的說法顯得論據不足。這裡有幾個重要原因:1.西班牙1588年的失敗既由於敵人的攔截,也由於風暴的襲擊,以及缺乏能在北海沙灘一帶熟練領航的水手,但在這次失敗後,西班牙仍然有力量於1597年277和1601年兩次遠徵愛爾蘭島,並在島上牽制敵人,使伊莉莎白的財力耗盡;這次失敗發生時,經濟形勢還處於上升階段,因而任何傷口都還能夠癒合;英格蘭的海盜活動自動放慢。這一活動顯然給對手以沉重的打擊。但是,西班牙各個島嶼和海岸開始武裝自衛。正如一位英格蘭歷史學家指出的那樣,英格蘭的海上行劫是一種收益越來越少的創業。舉例來說,坎伯蘭伯爵在對西班牙進行了15年的騷擾和徵討之後,債臺高築,放棄了這些耗資巨大的冒險,退回到自己的土地。
他說:「我現在應該打算去種五穀,而不再去襲擊商船;應該打算去飼養羊群,而不再去裝備船隻……」;雖然英格蘭促使了西班牙的衰落,但它自己並沒有馬上從中得益。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細節:英格蘭在1604年同天主教國王籤訂了和約,比法國晚6年,比聯合省早5年上述四項原因同16世紀末西班牙文獻資料給人的印象是致的,西班牙和英格蘭的鬥爭經常在大西洋空曠的洋面上進行當控制拉芒什海峽的英格蘭船駛出海峽時,卡斯蒂利亞的阿德蘭塔多的艦隊在加的斯或裡斯本還沒有作好戰鬥準備。於是,英格蘭人毫不費力地到達加那利群島或亞速爾群島,有時甚至到達由西班牙帆槳戰船、大帆船和軍隊守衛的直布羅陀海峽。只是當英格蘭船在航海季節結束平安返航後,西班牙船才從直布羅陀海峽向北開到費羅爾。
西班牙的掃蕩常常落空。當然,也會發生幾次遭遇戰,這些戰鬥有時並不造成死亡。例如,1602年11月,6艘西班牙大帆船駛離裡斯本,在拉科魯尼亞海遊弋,它們與幾艘敵船遭遇,但敵船裝備精良,行動果斷,先讓西班牙船隻靠近,開了幾炮以後,便揚帆疾駛而去。正如一份威尼斯的報導所說幾乎形同遊戲。這種戰爭耗資巨大,但不造成傷亡,也並非毫無用處,儘管英格蘭和荷蘭船隻強行通過直布羅陀海峽,但並不容易。據黎凡特公司負責人說,為安全起見,英格蘭船隻在冬天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那時海上風急浪高,不會碰到在錨地值勤的西班牙船。每年,越來越多期的滿載財富的船隊從新大陸開來,好像全憑上帝之手駕馭西班牙和它的地中海盟友來說,此事至關緊要。
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轉發並且評論哦!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