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田鼠是迄今為止最豐富的哺乳動物

2020-11-26 草原蜜獾

草原田鼠是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保護區,和堪薩斯州東北部草原地區,迄今為止最豐富的哺乳動物。這種田鼠影響植被,比任何其他本地脊椎動物都要多,而且它是大多數脊椎動物捕食者的重要食物來源。自1948年以來,關於草原田鼠的數據,已經積累了比其他任何動物種類更多的數據。從1950年2月到1954年2月,在田鼠居住的佔地3英畝的土地上,每個月以50英尺的間隔設置一個活陷阱網格,並且在整個四個地區研究了標記個體的數量。從1953年11月到1956年6月,在三英畝土地相鄰的區域,使用了一個20英尺間隔的半英畝的網格。到1956年6月,一共捕獲了大約3550隻田鼠,記錄了14,750次。本報告初步嘗試分析這些廣泛的數據,並關注物種繁殖和生長的某些階段,這些階段與觀察到的人口年度變化有關。

通過詹姆森(1947年)和馬丁(1956年)的研究,兩者都在我自己和早期研究的同一區域內進行,草原田鼠的生活史和生態學已經眾所周知。進一步闡明了生態學的某些階段,通過使用Jameson和Martin無法獲得的數據類型,我處理了一些未包含在報告中的主題。先前對田鼠生長的研究,幾乎完全基於重量。然而,個體田鼠的重量可能在短時間內波動很大,這取決於懷孕和分娩,沒有食物的陷阱中的時間長度,水分的可用性和其他因素。在我的研究過程中,在1954年和1955年,以及1953年和1956年的部分地區,除了重量之外,還記錄了大多數活體捕獲的田鼠的總長度。

為了測試測量的準確性,在已經具有大成人大小的個體田鼠中比較連續讀數,並且可能已經停止生長,或者生長如此緩慢,以至於在相對短的時期內幾乎檢測不到增益。對於200個這樣的讀數,33%與以前相同動物的記錄相同,24%偏離1毫米,22%偏離2毫米,15%偏差3毫米,4.5%減少4毫米mm,5%x 5 mm,1%x 6 mm,和5%x 7 mm,平均而言,連續測量值變化1.43毫米,略低於成年田鼠總長度的百分之一。偶爾出現2%至4%的誤差很容易消除,因為對於用於增長記錄的田鼠,可以進行一系列測量,明確定義的趨勢。偏離了個人總體趨勢的偶然讀數被丟棄。

測量結果與捕獲點的現場其他數據一起記錄。在現場和苦苦掙扎的田鼠上獲得合理準確的測量需要耐心和練習。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我用頸背寬鬆的皮膚抓住了田鼠,同時抓住了距離尖端大約四分之三距離的尾巴。然後,在溫和但穩定的壓力下,我將田鼠拉伸到它的全長,同時用自由的手指操縱毫米尺,以便將田鼠按壓在它上,鼻墊放在尺子的末端。

小編認為:總長度測量被認為是覆蓋所有尺寸的最佳指標。個體之間的相對尾長略有不同,平均約佔總長度的22%。沒有包括尾巴斷裂或尾巴遠端部分缺失的個體。可以比頭部和身體長度或尾部長度分別更精確地測量總長度。

相關焦點

  •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第一章 哺乳動物的基本知識(2)
    最特別的是各種食蟻獸類,如穿山甲、食蟻獸、土 豚、針鼴、袋食蟻獸等,它們由於生活方式上的趨同,牙齒都極端退化,而發展了適於舔食蟻類的長而富有黏液的舌。  第二節  哺乳動物的基本特徵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 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 四川專家24年找18新物種 讓恐龍時代田鼠「復生」
    劉少英說,全世界範圍內,四川田鼠的標本只有兩份。一份在成都,有30隻標本;另一份存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只有9隻標本。  作為稀有哺乳動物,四川田鼠第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是在103年之前的1911年。當時,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威州(汶川)發現了它的蹤跡,並對其命名。然而,此後再無其出沒的文獻記載。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連結: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9/2017-04-26/CIUU2IDC724Q0009.jpg譯者註: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爆炸,數百萬人受輻射影響,釀成迄今為止世界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 珠三角地區興起吃田鼠 部分餐館被爆售賣毒田鼠
    「毒」死田鼠流進餐館 營養豐富滋陰壯陽?  珠三角一些地區興吃田鼠 並稱其營養豐富滋陰壯陽 有人為牟利竟售賣毒死田鼠  廣東人向來有吃田鼠的習慣,民間流傳「吃一鼠當三雞」,形容田鼠的營養價值比雞肉豐富,很多人還相信鼠肉能滋陰壯陽。
  • 科普一下,了解棕色田鼠的請舉手
    棕色田鼠,拉丁名為Lasiopodomys mandarinus,又叫地老鼠,英文名Mandarin vole,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倉鼠科、田鼠亞科、5個的一種動物,同義學名是Microtus mandarinus,命名人為Milne-Edwards,命名時間是1871年。
  • 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最輕的體重3噸,最大的重7.3噸。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350cm,重約107kg。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 越南人愛上吃田鼠肉 柬埔寨農民發了田鼠財
    越南人愛上吃田鼠肉柬埔寨農民發了田鼠財 2002年6月27日11:24  新華網   新華社金邊6月27日電 據此間媒體報導,近來靠近越南邊境的柬埔寨茶膠省一帶田鼠肉買賣異常紅火,每天至少有數百公斤的柬埔寨田鼠肉被越南人買走
  • 老婆餅沒有老婆,普通田鼠也不普通
    原創 二豬 物種日曆在哺乳動物這個類群當中,最繁盛的一支,應該就是嚙齒類了。在包括我們智人的,這個使用乳汁哺育幼崽的類群中,有接近四成的種類,都是門齒會終生生長的「耗子」。
  • 父母對小田鼠的關注會影響它們以後的生活
    埃默裡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幼年田鼠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注少於正常數量,會對它們產生不利影響。在他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田鼠進行的實驗以及他們對這些實驗的了解。先前的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孩子日後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 全球最浪漫的4種動物,對愛情忠貞不渝,人類都輸給了它們
    筆者-小文 電視劇中經常會演繹出男女主驚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愛情故事,而作為感情最為豐富的人類,我們自以為是地球上對愛情最忠貞、付出最多的生物,這個想法實則大錯特錯,動物界中罕見的愛情故事無不比人類之間的感情要感人得多。
  • 曾經哺乳動物以恐龍肉為食
    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長頸恐龍的頸肋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證據,即大約1.6億年前,早期哺乳動物以恐龍肉為食。圖賓根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漢斯·烏爾裡希·普弗雷茨納教授(Hans-Ulrich Pfretzschner)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大約20米長,幾噸重的蜥腳類動物的骨頭碎片上發現了相當於現代鼩鼱大小的哺乳動物的叮咬痕跡。研究人員說,這些哺乳動物可能正在吃恐龍的屍體。
  • 內蒙古大草原鼠害驚人:餓急了的老鼠咬活羊
    他十分擔憂地告訴記者:「草原上的鼠害一天比一天嚴重,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治理,不久草原就變成沙漠了。」   記者在前往白興圖嘎查採訪的路上看到,本該返青的草場上並沒有綠草,只是遍布著密密麻麻的鼠洞,許多被車輛壓死的老鼠屍體散落在周圍。活著的老鼠大約有二三寸長,在裸露的草地上到處亂竄、互相啃咬。據周圍的牧民介紹,由於草被啃光了,老鼠只能同類相殘。
  • 研究發現,夜晚越亮貓頭鷹捕獵田鼠效率越高
    穀倉貓頭鷹的鬼臉是田鼠的噩夢,它們是穀倉貓頭鷹最常見的獵物之一。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困惑,為什麼成年的穀倉貓頭鷹(它們嚴格地是夜間活動的,它們在黑暗中捕獵)會在它們的身體羽毛上顯示出一系列顏色變化:有些是純白色的,而另一些則有淡鏽色的條紋,還有一些人是豐富的紅棕色
  • 大自然裡的田鼠小弟《田鼠小弟和地底下的新鄰居》
    2020年8月20日大自然裡的田鼠小弟《田鼠小弟和地底下的新鄰居》適讀年齡:3歲--8歲關鍵詞: 簡單
  • 曾經哺乳動物竟然以恐龍肉為食?
    關注海鷗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長頸恐龍的頸肋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證據,即大約1.6億年前,早期哺乳動物以恐龍肉為食蜥蜴化石化石遺址豐富2000年,中德探險隊的研究人員從準噶爾盆地挖掘出了很多侏羅紀時期(公元前約1.6億年)的脊椎動物的化石,如海龜和鱷魚,恐龍和哺乳動物。
  • 進化最極端的哺乳動物:兇猛麝香牛已滅絕
    5月13日消息,據《生命科學》報導,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 將於2009年5月16日舉辦「有史以來最大、最小和最令人震驚的哺乳動物」展,兇猛的麝香牛、樹袋熊、蜜熊等多種奇特的哺乳動物將與參觀者近距離接觸。
  • 田鼠的邏輯
    田鼠不緊不慢地說:「老兄,話不能這樣說,我們老鼠是東西的時候,地球上還沒你們人類呢!        「不是嗎」田鼠反問道:「你們人類自稱是高級動物,是文明社會,我看比我們鼠類也好不到哪兒去。殺人越貨,巧取豪奪比比皆是,弱肉強食更是屢見不鮮。我們那些生活在中東的同類,正面臨一場空前的劫難,那裡整日炮火連天,讓老美給折騰地狼狽不堪,一不經意,炮彈都能打到它們的洞口。
  • 大自然的「建築師」有多神奇,草原鼠洞的結構整個一地下迷宮
    比如說給自己帶個殼,像烏龜那樣,讓你無從下嘴,還有像田鼠這樣,到處挖洞,一看形式不對,就把自己藏進去。大自然的「建築師」有多神奇,草原鼠洞的結構整個一地下迷宮。其實草原的鼠洞大多數都是田鼠挖的。它們會向下開始挖,然後挖出多個分支。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完整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14日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順東領銜中美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此次新發現的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
  • 吃便便會讓田鼠加倍快樂並保持思維敏捷 網友:突然有一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教授的研究團隊在一項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吃便便不僅能讓布氏田鼠產生讓人愉快的多巴胺,並且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布氏田鼠又名布蘭德特田鼠,主要棲息在北溫帶的針茅草原,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據悉,「食糞」是布氏田鼠與生俱來的習慣。這種先天行為,往往對動物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平均而言,約有五分之一的糞便被布氏田鼠吃掉。為了弄明白這種行為究竟有何意義,科學家想辦法讓布氏田鼠吃不到自己的糞便。